常見中成藥舉例(九)
清熱中成藥系列
王東海
清熱是傳統中醫里的大課題,簡要地說,熱分表熱里熱、實熱虛熱;還可以分真熱假熱、上熱下熱、外感之熱內傷之熱、各臟腑經絡之熱、瘀血致熱;溫病中又有熱在“衛氣營血”淺深不同層次之分;若要逐一論說清楚,差不多要解決了傳統中醫的一小半問題,誠非易事。姑就常用的清熱中成藥例析一二。
市面上常用的中成藥可以分為:清熱解毒中成藥,如感冒退熱顆粒、雙黃連顆粒、銀黃口服液、牛黃解毒片等;清熱瀉火中成藥,如利肝片、三黃片等;清熱解暑中成藥,如六一散等;清虛熱中成藥,如玄麥甘桔顆粒、青蒿鱉甲片等。
感冒退熱顆粒:大青葉、板藍根、連翹、拳參。感冒發熱,初起基本上都是屬于表熱,表熱分寒溫二途在前面的“辛溫解表、辛涼解表”中已經介紹,這里的“熱”,較前面的表熱要深。本方為清熱解毒之方,方用大青葉、板藍根為主,大青葉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其根即為板藍根,功效主要是清熱涼血,解毒利咽,兩藥相配,加強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涼血消斑之功;配連翹輕清上浮,善走上焦,瀉火解毒,涼血清氣,又能使氣血流通,散結消腫而止痛,共起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之功;拳參功能清熱消腫,涼血鎮驚,收斂止痢。以上諸藥合用,共起清熱解毒,解肌退熱、除煩醒神的作用。
適用于溫熱病毒初入于血分(若久則需用生地、元參或犀角地黃湯之類),見發斑、神昏、壯熱、煩躁等癥;也適用于發熱、頭痛、咽痛及痄腮、癰腫、瘡毒等熱毒熾盛之癥,或外感風熱于血分素有熱的情況。
禁忌:脾胃虛寒者忌用。
雙黃連顆粒:金銀花、黃芩、連翹。方中三藥均性寒,均可清熱解毒,金銀花、連翹同入肺、心、胃經,黃芩入肺、胃、膽、大腸經,因此常用于治療上焦熱毒病癥。其中,金銀花甘寒,芳香疏散,善清肺經熱邪,為主藥;黃芩苦寒,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實熱;連翹苦微寒,長于散上焦風熱,同為輔藥。三藥合用,共奏疏散風熱、清熱解毒之功。
適用于外感風熱所致的感冒,癥見發熱、咳嗽、咽痛等。
禁忌:孕婦及脾胃虛寒者慎服。
銀黃口服液:金銀花提取物、黃芩提取物。方中金銀花與黃芩均為清熱解毒中藥,其中金銀花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為君藥;臣以黃芩清上焦熱毒,與金銀花相須為用,增加其清熱解毒之力。兩藥相配,共奏清熱解毒,透表祛邪之功。
可用于外感風熱、肺胃熱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腫大、口渴、發熱;急慢性扁桃體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見上述證候者。
牛黃解毒片:人工牛黃、雄黃、石膏、大黃、黃芩、桔梗、冰片、甘草。方中以牛黃為君藥,清熱解毒;臣以石膏、大黃、黃芩,清中上焦熱毒,其中大黃瀉火通便,導熱外出,冰片、雄黃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佐以桔梗清利咽喉;使以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相配,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通便泄熱。
適用于火熱內盛引起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大便秘結等癥。
禁忌:孕婦禁用。本品不宜與四環素、磷酸鹽及硫酸鹽類藥物同用。
利肝片:金錢草、豬膽汁。方中金錢草甘淡微寒,入肝、膽、腎、膀胱經,能除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消腫,善清肝膽之火,除下焦濕熱,為主藥;豬膽汁苦寒,入肝膽經,助金錢草清肝利膽為輔藥。兩藥配伍,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之效。
可用于急慢性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等病證見有脅肋脹痛或灼熱疼痛、或身目發黃、口苦口黏、胸悶納呆、惡心嘔吐、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等癥狀者。
禁忌:孕婦及虛寒泄瀉者不宜服用;忌煙、酒、油膩之品。
三黃片:大黃、黃連、黃芩。方中以大黃為君,通腸中積滯,瀉內結熱毒,降妄行之火;以黃芩、黃連為臣,分清上、中焦之實火。諸藥相合,共奏瀉火解毒之功。
用于三焦實熱較盛所致的目赤腫痛、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心煩口渴、尿黃、便秘等;亦用于急性胃腸炎、痢疾。
禁忌:孕婦慎用。
六一散:滑石粉、甘草。六一散是由六份滑石、一份甘草組成。滑石味淡性寒,質重而滑,淡能利濕,寒能清熱,滑能利竅,可引濕熱從小便排出,為主藥;少佐甘草和中,以防滑石寒滑過甚。兩藥合用,具有清暑利濕之功。
可用于感受暑濕所致的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
禁忌:陰虛、津傷者,內無濕熱者,及小便清長者忌用;孕婦忌服。
玄麥甘桔顆粒:玄參、麥冬、甘草、桔梗。實火之熱,用苦寒藥;濕熱用淡滲藥;陰虛之熱用滋潤養陰藥。本品以滋陰降火,解毒散結,善治咽喉腫痛的玄參為君藥;以養陰潤肺,治肺燥干咳的麥冬為臣;佐以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桔梗開提肺氣,祛痰利咽。諸藥相配,共奏清熱滋陰,祛痰利咽之功。
可用于陰虛火旺,虛火上浮,口鼻干燥、咽喉腫痛等證候。
禁忌:外感表證未除,或痰濕內盛、苔白膩者忌用。
青蒿鱉甲片:青蒿、鱉甲膠、生地黃、知母、牡丹皮。溫病后期,邪氣深伏陰分,不能純用養陰之品,以免膩滯戀邪;更不能單用苦燥,以防陰傷,應以養陰透熱、滋陰托邪為法。方中鱉甲咸寒,直人陰分,滋陰清熱,入絡搜邪;青蒿苦寒芳香,清中有透散之力,清熱透絡,引邪外出;兩藥相配,滋陰清熱,內清外透,使陰分之熱有外達之機,共為君藥。生地黃、知母助鱉甲養陰清熱,為臣藥。佐以丹皮清泄血中伏熱,助青蒿以透絡。諸藥相配,共奏養陰清熱之功。
多用于溫病后期,夜熱早涼、陰虛低熱、熱退無汗等證候。
禁忌: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寒熱虛實之辨,是中醫用藥的大關口,若不能清熱而誤用之,危害立見。很多臨床大醫都總結過要訣,大致來說:舌雖黑而潤、目瞑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神疲、身重惡寒、不欲飲水或口想喝水但心里不欲咽、小便清長、大便清稀、喜就溫暖等這些癥狀雖伴有發熱不是真熱,不可用清熱藥;若舌黑而干、欲大口飲水且喜冷飲、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唇干、身輕惡熱、力勝平時、小便黃紅色量少而澀、大便秘結或泄出濁臭、喜就寒涼等這些癥狀伴有發熱則屬實熱無疑。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調病方法、方子和觀點僅供有緣者參考,如果調治過程中出現偏差,本公眾號概不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