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網絡 我們一般把網絡依賴叫做“網絡成癮綜合征”,目前還沒有把它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疾病納入到診斷體系當中去。可以說,它是對網絡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對現實生活失去興趣;網上操作時間超過一般的限度,以此來獲得心理滿足。當網絡依賴失控,對人產生負面影響的時候,我們就把它當作心理上的一種障礙來看待。 ——Psy525.cn
據悉,中國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發病率高達15%,人數高達244萬,互聯網已成為部分青少年的“電子海洛因”。
有關研究表明,中國有5%到10%的互聯網使用者存在網絡依賴傾向,其中青少年中存在網絡依賴傾向的約占7%。與很多國家相比,中國中學生中使用互聯網的人數比例較高,時間較長,平均每周使用時間為8.98小時,假期高達21.34小時。
成癮者道德認識模糊
沉湎于網絡游戲的孩子會淡化虛擬與現實的差異,誤認為通過傷害他人而達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長期上網、沉湎于網絡游戲的孩子,其智力會受到很大影響,甚至導致智商下降到正常孩子的標準水平線以下。調查發現,不常上網、玩電子游戲的青少年,其智力發育基本正常,而經常上網并已成依賴的孩子,有些人的智商甚至達不到正常值。
不分晝夜地坐在電腦前,沉湎于虛擬世界,生活習慣、新陳代謝、生物鐘都被破壞了,怎么可能對智力發育有好處呢?因迷戀網絡而無心學習、學業不佳已形成惡性循環。最近發生的81名上海大學生因沉迷網絡、無法完成學業而被集體退學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國內外的研究還表明,青少年長期沉湎于網絡中,除影響頭腦發育外,還會導致植物神經紊亂、激素水平失衡,使免疫功能降低,引發緊張性頭疼、焦慮,甚至導致死亡。
調查發現,網絡游戲已成為青少年上網首選目的,比例在四成以上。網絡游戲一般以“攻擊、戰斗、競爭”為主,未成年人長期玩飛車、砍殺、爆破、槍戰等游戲,會模糊道德認識,淡化虛擬與現實的差異,誤認為通過傷害他人而達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
成癮者延遲滿足能力差
一般來講,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很容易上癮,并會存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難。
家長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特征來判斷是否有網絡依賴傾向。“T型人格”是一種愛尋求刺激的、愛冒險的人格特征,它分為T+型和T-型。
T+型從事的冒險活動是被社會所認可的;T-型所從事的冒險就是不被社會所認可的,他尋求的這種刺激可能對他的成長是負面的,對這種孩子就要特別注意,一定要正確引導,讓他接觸到健康的活動。
還有一個特征是延遲滿足能力差。比如一個孩子產生某種需求時立刻就要滿足,否則就要鬧,而不考慮滿足這種需求的時間和條件。一般來講,延遲滿足能力比較差的孩子很容易上癮。比如說有的小孩子,一看見某個玩具,就要你必須馬上給我買,當時不買就鬧得特別厲害;還有的孩子說我特別喜歡這個玩具,但是他爸爸說,你只要期末考試成績考好了,就給你買,孩子經過努力得到了玩具。家長通過對孩子的欲望的控制使得孩子朝著比較好的方向發展,這是培養一種延遲滿足的能力。
有網絡依賴傾向的孩子還有一些人格特點,比如人際交往困難,內心敏感,尤其是一些男孩子。網絡成癮的男孩子大都性格內向、對事情特別專注。而這些害羞、內向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也比較容易受挫。
怎么判斷一個人是否對網絡游戲上了癮?國外心理學家提出八項標準可以自我診斷“網癮綜合征”:
1、是否覺得上網已占據了你的身心?
2、是否覺得只有不斷增加上網時間才能感到滿足,從而使得上網時間經常比預定時間長?
3、是否無法控制自己上網的沖動?
4、每當因特網的線路被掐斷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網時,是否會感到煩躁不安或情緒低落?
5、是否將上網作為解脫痛苦的唯一辦法?
6、是否對家人或親友隱瞞迷戀因特網的程度?
7、是否因為迷戀因特網而面臨失學、失業或失去朋友的危險?
8、是否在支付高額上網費用時有所后悔,但第二天卻仍然忍不住還要上網?
如果你有4項或4項以上表現,并已持續一年以上,那就表明你已患上了“網癮綜合征”。
525心理網
【版權與免責聲明】本站內容除非來源注明525心理網,否則均為網友轉載,涉及言論、版權與本站無關,對用戶或第三方的以下損失概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