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晚上有應酬,正準備出門的時候,被15個月的兒子滔滔一把撲上來,緊緊抱住媽媽的腿,哭喊著:“媽媽,媽媽……”,怎么說都不肯放開。最后只好全家一起上陣,硬生生地把他的手掰開,任他歇斯底里的哭,手腳并用的反抗,媽媽總算逃也似的出門了。
這是分離焦慮的一個典型事例。由于缺乏準確表達語言的能力,孩子只能通過緊緊抱住的動作、痛苦不安的表情、激烈的哭鬧反抗以及喋喋不休的呼喚來質問依戀對象:“你是不是不要我了?你不愛我了嗎?你走了就不回來了嗎?”可見,分離焦慮雖然與孩子本身的個性、父母處理分離事件的技巧有一定的關聯,但這種焦慮根本上源于孩子內心的不安全感,不安全感又來自于父母不當的養育行為。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判斷養育行為的適宜性。
一、 敏感性
敏感性指的是對孩子的生理性需要和社會性需要給予迅速、積極、正確的反應,使孩子感覺受到關注、理解和被愛。
場面1:3個月大的小祥突然放聲大哭起來,此時媽媽正在接一個重要電話。
敏感的反應:立刻放下電話去看孩子,根據孩子的哭聲、表情和動作迅速判斷出孩子餓了,馬上喂奶,等孩子安靜下來再走開。
不敏感的反應:又講了幾分鐘的電話才過去看他。把孩子抱在懷里,拍打著唱催眠曲,可是小祥越哭越厲害,媽媽覺得煩了,把他往床上一扔就不管了。
二、 靈活性
靈活性強的媽媽寬容、開放、積極。她們總是能主動調節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身上。
場面2:媽媽正在給5個月大的茵茵喂輔食,但是孩子好像不喜歡,小腦袋晃來晃去就是不吃。
靈活的反應:理解并接受孩子不喜歡、拒絕的意思,先不忙著喂食,而是和她做游戲,逗弄她玩,趁孩子情緒好的時候哄她吃下去。
不靈活的反應:急了,一把托住她的下巴就把食物硬塞了進去,惹得孩子大哭了起來。
三、 穩定性
如果媽媽對待孩子的態度多變,一會陰一會晴的,完全依賴個人心境和情緒好壞,孩子會覺得很困惑:媽媽到底愛不愛我呢?
場面3:媽媽這天被領導訓了,窩了一肚子火下班回來了,1歲的東東開心的張開手臂迎了上去。
穩定的反應:看見孩子的笑臉,暫時壓抑工作上的不快,熱情地擁抱孩子,等孩子獨自玩了,再回房間處理自己的情緒。
不穩定的反應:媽媽只是冷淡的抱了他一下,一點笑容也沒有,然后便走進臥室,并把門鎖上了。
四、支持性
支持性表現在往往使用熱情、親切的語氣同孩子交流,時常肯定、贊賞孩子的行為,鼓勵孩子探索周圍環境和事物,并在他們需要的時候提供幫助和保護。
場面4:2歲的瀾瀾調皮地爬上椅子,又爬上桌子,站在桌子上摘墻上的一幅畫,媽媽看見了。
支持的反應:輕輕的呼喚孩子的名字,提醒她小心,贊嘆道“瀾瀾真是能干,能夠自己想辦法爬這么高”,幫助孩子把畫摘下來看,然后告訴孩子摔下來很危險,下次記得叫上媽媽當保鏢。
不支持的反應:大聲呵斥“你在干什么”,不由分說把孩子抱下來,反復告誡她不準爬高,否則予以懲罰。
如果父母能夠早日調整養育行為,做到對孩子發出的信號反應敏感、在親子交往中靈活機動、始終在孩子面前保持快樂的情緒、認可并支持孩子的探究舉動,那么孩子就能放心的將父母當成“安全基地”,面對分離的時候也能夠更加坦然無畏。
從養育觀念談過度依賴
鏡頭一:老師把一調羹米飯放進霏霏嘴里,她就一直這么含著,老師問:你怎么不吃?霏霏可憐巴巴的瞅著老師,其實她根本不懂得咀嚼和吞咽,因為至今為止,霏霏都是由媽媽喂著喝牛奶和果汁的。
鏡頭二:做游戲的時候,喬喬不小心被小朋友撞了一下,他大聲哭喊起來:“我要回家!我要媽媽!”然后就縮在教師的角落里,不肯參加活動。
霏霏和喬喬都屬于過度依賴的孩子。比起同齡小朋友,他們更多的表現出:
▲生活自理能力和動手能手比較差;
▲遇到問題不懂得自己想辦法解決;
▲很難適應新環境和接受新事物;
▲嬌氣太重而在集體中不受歡迎。
過度依賴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父母不當的養育觀念,特別是過度保護的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責任編輯:吳瑾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