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學習心理學,感觸最深的是這段話:“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比起思維過程來更為根本。感受和體驗是本體,而思維是鏡像。我們不能本末倒置,因為思維好辨識、好傳播,而認為思維過程比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更根本。”以前我就一直都認為理性思維才是根本,認為我們的思維決定了身體過程與情緒過程。熟不知,人是感性的動物。我們的體驗才更真實。人向來對情緒比較敏感,道理是很難打動人的,尤其是孩子。
我有一個小侄子,我嫂子特別寵他,以至于他很小的時候很不聽話。他一要什么,要不立即給他就會哇哇大哭,還特嬌氣,很大了都不肯自己吃飯,還經常打他妹妹。為此,我總是忍不住訓他,他從來不聽。我以為他就是被寵壞的,才不聽我話。有一次暑假,我去他家。我嫂子有事,讓我在家看我小侄子小侄女還有一個小外甥一上午。誰知道我嫂子出門沒一會兒,他們就鬧了,不肯在家玩。我帶他們逛了超市買東西。誰知道買了東西回來,他們又不滿足,說要自己去小區玩。我怕他們在下面玩著就亂跑外面去,就對他們說不準去。我剛說完,我小侄子就生氣了,大聲對我吼道:“這是我的家,我想干嘛就干嘛!你管不著。我不要你在我家。”雖然他是小孩子,但聽他那么說,我還是很傷心。但還是大聲回他道:“我說不準去,就不準去,你敢去試試。”他立馬穿鞋要出門。要不是比他大點的小外甥攔著他,他早跑走了。
到了晚上,我嫂子回來。我就送我小外甥回他自己家。我小侄子早已忘記白天跟我鬧過矛盾的事。他也要跟我一起送我小外甥回家。我們返回家的路上,我小侄子又蹦蹦跳跳在我旁邊走著。但一向脆弱敏感的我卻沒忘記他白天對我說的話。于是我就對我小侄子說你白天怎么能兇姑姑,說不要姑姑在你家,姑姑真的很傷心。你以后還會不會那樣說了。我一說傷心,我小侄子好像感受到了,立即停止了蹦蹦跳跳,變得不知所措起來。然后我再次對他說姑姑真的感到很傷心,你還會不會兇姑姑了。他不安地小聲回答道:“不會了。”聽他回答完,我開心地拉起他的小手。他好像又感知到了我的快樂,也又變得歡樂起來。
從那以后,我發現只要我帶上真實的情緒去表達我要對我小侄子說的話,他都能聽進去。現在我也終于知道為什么很多小孩子都喜歡跟我玩了。因為我在小孩子面前話不多,但和他們在一起時,我總能發自內心地感到快樂,然后笑著跟他們一起玩。而我快樂的情緒,總能被他們感知到,所以他們也會玩得很快樂。為此,每次我回老家,我身邊都圍著一大堆小孩子。一大早,小孩子們就會在我家圍墻外,歡樂地高聲叫喚我出去跟他們玩。我媽媽總是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總之,思維抑或是道理,總比不上行動與情緒打動人。
最后跟大家分享心理課上一位學員對聽老師課后的感悟,我覺得他寫的特別好。希望在此與大家共勉。他是這么寫的:“我忽然想明白了,聽過了那么多大道理,依然過不好今生這句話背后的原因:那些大道理其實是前人通過身體力行,真正的感受,然后總結到思維層面的一種表達。因此我們要想過好今生,其實并不是知道多少大道理,而是我們真正的身體力行實踐了多少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