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全國兒童從今日起,不論貧富,不論智愚,一律享受相當教育,達到身心兩方面最充分的可能發展。”
這是中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民國四大教育家之一的陳鶴琴在1935年寫下的一段話,他離世后,人們把它刻在他的墓志銘上。
眼看80多年的時間已經過去,陳先生的這個目標我們又實現了多少呢?
有時候也會想,究竟是他太超前,還是我們太遲緩?
提起我們受過的幼兒教育,雖然沒有十分清晰的印象,但留下的卻是不想去幼兒園、被媽媽逼著寫拼音算術不能玩耍的時候居多。
現在的兒童教育情況如何呢?
除了身邊人的例子,我們也可以從近幾年大熱的親子真人秀節目中窺探一二。
“乖巧懂事、與人為善的多多,勇敢心細、照顧弟弟的安吉“
“小小年紀就情商很高的小山竹”
……
不考慮綜藝節目的效果,大家討論最多的還是明星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其中,知名演員沙溢和他兒子安吉哥們似的相處模式被很多人稱贊。
反之,林永健怕孩子出問題,總會站在大人的道德高度去審視孩子,一旦孩子犯了錯誤,他就會提出這樣的疑問,“你怎么能這么做呢?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久而久之,孩子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為他收到來自父親的信號全是斥責。
所以大竣會說,“你是魔鬼嗎?”
他覺得爸爸是魔鬼,總是和他對著干,而林永健看到孩子這樣只會更發愁、更焦慮。
從古至今,教育從來都不是容易的問題。
陳鶴琴教授曾經為了尋求幼兒教育的科學化,以自己的兒子作為實驗對象,從他出生的第一秒鐘就開始了長達三年的觀察實驗,他將觀察、實驗結果分類記載,文字和照片積累了十余本,用于分析研究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成為中國最早將觀察實驗方法運用于研究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人。
陳鶴琴先生于1940年在江西省立實驗幼稚師范學校時提出,
“首先要了解兒童心理,認識兒童,才能談到教育兒童,這是“活的教育”,“活教育”思想“。經過7年教學實踐建立的一個教育理論體系。
關于“活教育”,陳鶴琴說得很明白:“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
這種教育應該遵守一個原則,那就是:
“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
“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
“積極的鼓勵勝于消極的制裁”
…………
可以看出,他一切的教育思想都是基于尊重孩子天性的研究。
面對當前幼兒教育統一化、規范化的現狀,大腦智庫創始人劉冬梅也主張“愛一個人,應當先從了解開始”。
同時,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沖破應試教育的束縛,開始尋找更適合兒童身心發展的教育新選擇。
可見,在追求教育科學化和個性化的道路上,我們從未停止過探索。
目前,經過四十年的急速增長,中國在2008年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在急需人才的大環境下,教育的問題再次得到了高度關注和討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描述中國教育情形時有兩句警語:
“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
如何才能使我們的教育活起來?
真正變成: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這與陳鶴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以及個性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新時代發展環境下,急需的也正是這樣的“活教育”人才。
01 有志氣、大志
陳鶴琴《活教育的教學原則》中有這樣一條,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按行為心理學來說,思想也是一種行動。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以個人發展為基礎、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的大志向,這是人生開始的第一步。
02 創新精神
“燈把黑夜
燙了一個洞”
難以想象,這是一個7歲孩子寫的詩。
世界在他們眼中是充滿好奇和新意的,所以很平常的燈和黑夜才有了這么生動的詮釋。
現在很多家長對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毫不在意甚至采取否定的態度,
不僅壓制了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也不利于形成創新精神,
而小時候喜歡鉆研、樂于創新的孩子長大后大都有所成就。
從電話、電視機、互聯網即時通訊等各種先進的發明到一種更快速的解題思路,都離不開創新。
在當前日新月異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下,對創新人才的要求只會更高。
03 有持續的學習力
陳鶴琴提出的“活教育”原則里,指出“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
強調了兒童動手去做、親身實踐的重要性。
譬如游泳,在陸地上學是沒有用的。
譬如燒飯,在教室里講飯怎樣煮,也是沒有用的,“一定要使他們在適當的自然環境之內,得到相當的學習”。
由于幼兒的身體機能、認知水平還處于不太成熟的階段,一般來說,家長更習慣于帶給孩子學習的成果,而忽視了學習能力的培養。
但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尤其在當前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下,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要求我們必須具備足夠高的學習能力。
終身學習,并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不斷創新提升學習能力,是“活教育”人才培養的重點。
04 能接納自己
陳鶴琴一直鼓勵兒童去發現他自己的世界,他說:“兒童的世界是兒童自己去探討、去發現的,他自己所求來的知識才是真知識,他自己所發現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這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正確認識自己,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接納自己,才能更好地探索自己的大世界。”
內心強大歷經世事的成年人,也會因為自己的不完美糾結煩惱。
每個人不可避免都會有或大或小的缺點,如何才能規避缺點更好地前行?
接納自己的不足,不要讓缺點成為我們的負擔,以平常心對待,或許能幫我們找到答案。“
放過”自己、接納自我的過程正是我們逐漸認清自己、變得更強大的過程。
05 有廣闊的胸襟、開發的思維
陳鶴琴教授通過研究指出,小孩子天生喜歡合群,對于孤獨而沒有伴侶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個伴侶。
若真的沒有小孩子作伴侶,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潔的貓狗去替代。
可見,這種開放的思維與生俱來,將這種能力持續保持,并把分享的精神貫穿到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才是真正具備開放能力和廣闊胸襟的表現。
反觀80年前就提出來的幼兒教育觀點,現代幼兒教育確實應該褪去華而不實的外衣,回歸最原始的教育準則,一切以孩子為本,一切從孩子出發,他們,是我們最好的未來。
為了進一步引領廣大幼兒園教師學習和領悟陳鶴琴教育思想,促進“活教育理論”真正在幼兒園課程構建的過程中落實和應用,提高幼兒教師的課程構建能力,西部幼教論壇組織委員會聯合四川元迪學前教育機構定于2019年3月23日—24日在成都舉辦“2019陳鶴琴‘活教育’與幼兒園課程建設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