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世界上,父母對孩子做過最多的一件事情,應該就是原諒。
考試沒考好,就算是考試題目早就給孩子講了無數(shù)遍,但是,面對孩子,還是說了句,“沒關(guān)系,下次好好考”;
在外調(diào)皮搗蛋,傷了別人家孩子,哪怕自己被對方父母指著鼻子罵,回到家對孩子也是說,“以后可不許這樣了哈,這次就這樣吧”。
父母也會覺得無奈,但是怎么辦呢,誰讓孩子是“親生”的呢?誰讓在父母眼中,“他永遠是個孩子呢?”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原諒孩子。但是,這樣的原諒對于孩子而言,真的是一件好事兒嗎?當我們用“他還是個孩子”來替孩子的錯誤行為做掩護的時候,最終傷了別人,也傷了孩子。
“他還是個孩子”:這不是對孩子的保護,而是阻礙他的成長
之前,有過這樣一個報道,父母帶著孩子去吃火鍋,有兩個女孩坐在他們側(cè)后方的位置。結(jié)果,小男孩跑到人家的桌子底下,想要去偷放在桌子上的手機。
被女孩發(fā)現(xiàn),人家要回了手機。結(jié)果,這個孩子不僅沒有感到羞愧,甚至站到椅子上,朝著女孩子的火鍋里吐口水。
而孩子的父母竟然說:“小孩子嘛,不懂事,你體諒一下不就行了,你心眼咋這么小呢。“
事情到這里還沒有結(jié)束。火鍋店老板給女孩重新?lián)Q了湯鍋,沒成想,孩子端起滾燙的湯鍋就朝女孩澆了下去,女孩毀容了。從此以后,兩個家庭都無法再過平靜的生活。
廣告u盤數(shù)據(jù)恢復軟件恢復硬盤,移動硬盤,U盤,內(nèi)存卡等,誤刪除,誤格式化,誤分區(qū),誤Ghost,^^重裝系統(tǒng),病毒破壞的數(shù)據(jù)...
可是,這是誰的問題呢?僅僅是孩子嗎?我覺得不是,其中父母有莫大的關(guān)系。當孩子第一次犯錯偷手機的時候,父母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并制止。第二次朝著女孩鍋里吐口水的時候,父母說“他還是個孩子”。等到第三次的時候,一切已經(jīng)來不及了。
每個孩子出生的時候,都是一個小天使,可是,天使怎么長著長著就變成惡魔了呢?父母難道不應該反思一下嗎?“他還是個孩子”真的是對孩子的一種保護嗎?
如果我們認真思考一下,當“他還是個孩子”這句話從父母嘴里說出來,無外乎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孩子的年齡真的小。比如,孩子會控制不住地尿褲子,又或者孩子會去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是因為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孩子的發(fā)育都不夠成熟。他還無法像成年人一樣控制自己和表達自己,所以,父母這樣解釋,是希望周圍人能夠理解孩子。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含義,那就是在父母眼里,孩子孩子沒有長大。
不過,父母認為沒有長大不過是一種主觀感受,這樣的孩子在別人眼里早已不是個“孩子”,而是一個能夠負擔自己,甚至可以為別人承擔責任的成年人。
所以,一旦他們做出一些傷害別人的行為,身邊人是根本無法用對待孩子的角度來對待他們,而且說句公道話,也沒有必要。
無論孩子倒是還是不是一個孩子,從教育的角度來說,父母都不應該用“他還是個孩子”來為孩子進行辯解,因為這樣一句話很有可能會扎根在孩子心里,這句話讓孩子不會承擔責任,覺得一切理所應當。
廣告別再用生姜洗頭了,睡前噴一噴它,頭發(fā)瘋長,不再為脫發(fā)而困擾
從發(fā)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會有一個階段是處于“前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他們意識不到外界的規(guī)則,心里想的只是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就應該脫離這個階段,知道是非對錯,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而不再僅僅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可是,父母的這句話卻把孩子永遠地禁錮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也讓孩子放棄了自我成長,永遠以“孩子”自居。
而當孩子有了這些錯誤的想法時,對他來說,對父母來說,都將是一場災難。
當孩子犯了錯誤,父母應該如何怎么辦?
沒有一個熊孩子是一夜變成這個樣子的,都是長久的積累,才讓孩子成為了現(xiàn)在這種其他人無法忍受的樣子。所以,作為父母,就需要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給予孩子教育與引導。
尤其是在孩子犯錯的時候,及時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只有這樣,才是真的為孩子負責。
首先,父母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決定了孩子是否有擔當。
有些孩子會逃避錯誤,并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他從父母那里學習而來的。
這種現(xiàn)象并不難理解,很多時候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不妨將注意力轉(zhuǎn)到自己身上,看看面對同樣的情況,我們平時是怎么做的。
孩子會復制父母的一言一行,如果我們期望孩子可以成為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好孩子,那么就應該在要求孩子之前先要求自己。
父母勇敢地面對錯誤,擔負起自己該擔負的責任,這才是我們教育孩子最需要做的事情。
第二步,讓孩子明白,犯錯誤就是要付出代價的。
“算了吧,算了吧,這次就這樣吧”“孩子還小,和他計較什么啊”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總是用各種各樣的說辭來替孩子解圍,覺得這是自己對孩子的愛。而也正是父母用這些“愛”一步一步地將孩子培養(yǎng)成了混世魔王。
錢文忠教授就曾說過:“我們一味以愛的名義對孩子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
有些時候,不是孩子不想承擔責任,不想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而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這么做不對,更不知道犯了錯誤之后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這就需要父母來告訴孩子。比如,孩子損壞了別人的物品,父母就要要求孩子賠償對方,而絕不僅僅是父母出錢。父母可以讓孩子將自己的玩具賠給對方,又或者讓孩子用自己的壓歲錢或是零花錢來賠償。
無論如何,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什么,哪怕孩子不愿意。
也只有這樣,孩子在下一次想做“壞事情”的時候,才會提前去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去評估做完之后的后果,自己是否能夠承擔。
第三步,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更是為了保護孩子自己。
網(wǎng)上曾經(jīng)流行一句話,“那些你不教會孩子,早晚有人會教給他”。
曾經(jīng)一個男子踹熊孩子的視頻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一個小男孩在不斷地挑釁男乘客,踢了對方好幾腳。男乘客后來忍無可忍,抓起男孩狠狠地摔在地上,還上去連踹了好幾腳。
有些人說男乘客有問題,但是有些人卻覺得大快人心。但是,無論如何,熊孩子也受到了傷害。可是,這種傷害會不會給孩子自己也造成一生的陰影,不得而知。
所以,當我們在說要讓孩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的時候。一方面,是在告訴孩子,要懂得尊重別人,不要因為自己一時的喜樂傷害其他人;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在教會孩子保護好自己,不要因為惹惱了其他人,給自己帶來無法彌補的遺憾。
作家連岳曾經(jīng)說過這樣一段話,“為什么要教育孩子有禮貌,不可侵犯他人?這就是讓他生活得比較安全,這種方式風險低。他出門不會惹麻煩,更不會去挑釁力量遠勝于自己的對手。”
由此可見,幫助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并不僅僅是讓孩子不要做出錯誤的行為,其實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孩子不受傷害。畢竟,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無法控制的。
父母只有最大限度地教會孩子尊重別人,明確行為的底線,孩子才有可能與其他人和諧相處,“安全”地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