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說的提高「鈍感力」,其實就是想讓自己脫敏一點吧,這個我就有話說了。
因為玩知乎和寫公眾號,有不少人加到我微信,跟我交流“高敏感的人如何脫敏”,一般我的回復都是“多經歷一些事情,自然能脫敏一些”。
后來我又思考了我這幾年的經歷,有了更多的想法,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種罕見病,叫「上半規管裂綜合征」。這是一種因強聲刺激,中耳壓力或顱內壓改變誘發的內耳疾病。
這種病的患者,對聲音極其敏感。我們聽到的開門聲、說話聲、汽車鳴笛聲,在他們聽起來,卻是會引起內耳劇痛的“死亡噪音”。
過度敏感的人,就像“上半規管裂綜合征”患者對聲音的病態敏感一樣。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建立自我邊界」。
互聯網創業經常講一個詞——護城河,其實這個詞用在人身上,也很合適。
一個人的內心,就相當于一座城池,而心理邊界就是護城河。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著層層壁壘,保護自己的核心人格,而且能靈活開關。
而沒有邊界的人,就是一座沒有護城河的城池,外界的弓箭、長矛,都能長驅直入,一顆炮彈就足以毀掉整座城。
關于邊界,尤其是邊界的缺失,我深有體會。
剛畢業的時候,我對居住環境極度挑剔,租房子必須是公寓,精裝修,朝南,有落地窗,帶露天陽臺,6樓以上……
有一次去看房,一個一樓的一室戶,房間有點舊,沒有陽臺,光線也不太好,我在那里待了幾分鐘,感覺很壓抑,當場我就哭了,把中介小哥嚇得不輕。
后來我租的房子,在2樓,光線不太夠,尤其天氣不好的時候,房間里陰沉沉的。
周末在家,我感覺全身不舒服,而且只要待在這個空間里,我就無處可逃,無論坐著、躺著、站著,我都很難受。
講究居住環境無可非議,只是敏感成這樣,實在有些病態了。
今年慢慢地走出這種狀態后,我才明白,這種病態的敏感,是因為我大學里經歷的創傷事件,直接把我的心理邊界摧毀了。
喪失了邊界,就如同一個失去皮膚的人,任何環境的微小刺激,都會引起巨痛。
而我對居住環境的極度挑剔,其實只是想找一個溫暖明亮、舒適安全的空間,來安放失去“皮膚”的自己。
在那個不夠明亮的房間里,沒有“皮膚”屏障的我,待著的每一秒都會被環境刺痛。
建立邊界最好的方式,一是多和人打交道,二是做好“課題分離”。
1、多和人打交道
多和人接觸相處,因為邊界可以在和人的相處碰撞中建立起來。
作為一個沒有“皮膚”的人,我曾經對人際關系也極度敏感,因此一直是獨居狀態,直到今年想改變這種狀態,才和人合租。
在剛開始合租的那一兩個月里,家里共用的一切東西,或者室友借用我的東西,只要對方跟我的物品有連接,就會擊穿我的心理防線,讓我抓狂和崩潰。
因為我的東西,是我的一部分,而我沒有邊界,所以用我的東西,就等于我被入侵。
好在無數次的因被“入侵”而導致的強烈不適和崩潰后,終于脫敏。
2、做好“課題分離”
關于課題分離,這是阿德勒心理學派中的一個概念,意思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你只需要為你自己的課題負責,而不要干涉別人的課題。
比如有些敏感的人,會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按照阿德勒的課題分離,你做得如何是你的課題,別人如何評價是別人的課題,你只需要為自己的課題負責。
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源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者別人干涉了你的課題。
對內做好自己邊界內的事情,做獨立完整的自己,對外尊重別人的邊界。
如果你對人際關系敏感,做好課題分離,能少掉很多煩惱。親測有效。
人生就應該簡單一點。
最后我想說,如果你覺得敏感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影響,你可以選擇適當脫敏。
但是,敏感絕對不是一件壞事,要學會揚長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