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內鏡(Chromoendoscopy, CE)是指在內鏡常規檢查的基礎上,通過向消化道黏膜噴灑色素來增加病變與正常組織的對比度,使病灶的形態和范圍更加清晰,提高了肉眼識別能力及活檢的陽性率,進而提高了消化道早期癌的檢出率。
根據作用機制的不同,可以將常用染料分為三類:①吸收性染料:Lugol’s碘液、亞甲藍和結晶紫、醋酸;②非吸收性染料:靛胭脂;③反應性染料:剛果紅、酚紅。需要注意的是,噴灑染料前需要充分去除病變表面黏液,必要時應用蛋白質分解酶溶解于二甲硅油,以保證觀察黏膜表面的細微結構。
本章節將重點介紹靛胭脂和醋酸兩種色素染料在胃早癌診斷中的應用。
靛胭脂利用染色劑沉積后顏色的不同來顯現微觀結構,其本身不與黏膜組織發生作用,該色素沉積在黏膜皺襞的溝紋之間,顯示出黏膜的細微凹凸變化及其立體結構,有利于臨床上能夠在早期發現不明顯的腫瘤等病變。靛胭脂不被吸收,經腸道排出體外,安全性良好,可以反復應用。
采用直接加壓噴灑或者從活檢孔道插入噴灑管,將0.2%靛胭脂染色劑噴灑在病灶處,2-3min后,觀察病灶,靛胭脂染色在內鏡下顯示藍青色,與正常粉紅色的胃黏膜形成鮮明對比,清晰顯示病變輪廓(圖1、圖2)。
病變在靛胭脂染色中表現為黏膜表面結節樣、顆粒樣改變,色澤發紅,黏膜下血管紊亂(圖3、圖4)。對于平坦及凹陷性病變,通過靛胭脂染色使病灶凹凸明顯,其凹陷程度、范圍、底部邊緣及皺襞形態更加顯示清晰,使取材更具有針對性。但靛胭脂染色檢查無法準確判別惡性病變浸潤深度,且可能出現著色不均勻、噴灑范圍有限等情況。
醋酸能夠降低胃黏膜上皮細胞內pH,出現短暫脫水,使上皮細胞蛋白質的三級結構發生可逆性改變,表現為一過性的白化狀態。醋酸引起的一系列反應是暫時和可逆的,約持續5-8min。隨后,醋酸逐漸被胞漿或組織液中和,上皮細胞恢復正常形態。由于腫瘤細胞的胞漿含量低,使得白化效應消失得更快,在黏液層破壞的同時,醋酸逐漸滲透到達間質毛細血管,引起微血管充血,表現為局部紅斑,從而在非腫瘤和腫瘤黏膜醋酸白化效應間產生差異。
在白光觀察基礎上,對目標病變使用噴灑管噴射5-10ml濃度為2.5%-3%的醋酸,在1-2min內能夠觀察到黏膜表面色澤變化。
內鏡下重點觀察以下幾個方面特征: 白化反應是否缺失(圖5、圖6)、表面微結構規則與不規則、血管微結構規則與不規則(圖7)。醋酸染色增強放大內鏡評估胃癌及其周圍的黏膜表面,可將黏膜微結構歸納為5類:I型(大小形狀都均勻的小圓凹),Ⅱ型(裂隙樣凹陷),Ⅲ型(細絨毛狀或回狀),Ⅳ型(Ⅲ型的不規則排列和大小不同),Ⅴ型(I-Ⅲ型的結構模式的破壞)。
醋酸染色一過性白化更有助于增強靛胭脂的對比度,有利于發現微小凹陷或隆起病變,可以清晰地顯示病灶輪廓,為活檢提供靶向目標,并根據病灶及周邊黏膜染色情況及白化褪色時間的長短判斷病灶性質,從而提高病變的檢出率。
經活檢孔插入噴灑導管,將配好的40ml新鮮配制的醋酸靛胭脂混合液(其中0.2%靛胭脂10ml,0.6%醋酸濃度10ml,蒸餾水30ml) 均勻噴灑于病灶黏膜,然后在內鏡窄帶成像下觀察病變表面微結構、微血管情況,并作詳細的記錄?,F醋酸靛胭脂染色可清晰顯示早期胃癌邊界,在病變明顯處行病理活檢,同時有利于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EMR)或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
白光內鏡是一切診斷的基礎,隨著色素內鏡檢查技術投入臨床使用,胃癌及癌前病變的檢出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利用不同色素的作用機理,結合放大內鏡技術,有助于判斷病變的良惡性,能顯示白光內鏡檢查不易發現的病灶,對癌變區域判斷更準確,可提高胃癌的活檢陽性率,為治療方法的確定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本期習題
1. 胃早癌內鏡診斷中常用的色素染料有哪些?它們判斷胃早癌的基本原理分別是什么?
★歡迎在留言區寫下您的答案,本次活動期間,積極參與互動的老師,將有機會獲得驚喜禮物哦~
上期習題參考答案
問題1. 影響超聲內鏡診斷早期胃癌浸潤深度準確率的因素有哪些?
參考答案:病變位于胃體上 1/3、凹陷型或潰瘍型病變、未分化腫瘤、0-Ⅰ型病變、腫瘤>3 cm、超聲探頭頻率及分辨率、操作醫師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