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關節炎服用的抗風濕藥物在什么時候能停藥,是廣大類風濕患者十分關心的問題。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破壞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會給患者帶來關節疼痛、僵硬、腫脹,或者伴隨全身不適、發熱、疲乏無力、食欲減退等現象表現,隨著病程延長,如果不及時加以診斷和治療,就可能導致關節嚴重畸形和殘廢,甚至引起其他并發疾病造成死亡。
類風濕關節炎目前尚無特效藥可以完全根治,被稱為“不死的癌癥”,臨床治療多使用藥物和手術治療,對患者病情進行緩解和控制,因此患者通常需要定期隨診,做好長期用藥治療的準備。
類風濕常用的藥物主要有非甾體抗炎藥,如美洛昔康、布洛芬、塞來昔布,以及一些常見的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來氟米特等。治療中醫生會根據病人耐受情況選擇應用合適的藥物,部分病人根據病情應用糖皮質激素等藥物。
由于許多緩解癥狀的抗風濕藥對人體器官功能存在一定損害及副作用,許多人可能在服用了一段時間藥物后就開始考慮停藥,然而貿然的自行減停藥物其實對病情的發展是不利的,影響病情的良好控制,可能導致病情再次反復,出現關節畸形、半脫位,甚至有可能會影響到內臟系統,如心包炎、肺間質纖維化、胸腔積液等。
大部分病人經過有效的藥物治療能夠使病情得到極大緩解,關節基本癥狀減輕能夠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主觀感覺上的癥狀、情緒、體力緩解并不代表疾病得到根治,患者還是應該在醫生診斷和建議下,積極配合預后治療,不能輕易停藥。
病情相對穩定且各項醫學評估正常的情況下,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藥物的減停,用小劑量的藥物逐次遞減,進而維持病情的持續穩定。
如何減停藥物?
類風濕關節炎癥狀緩解,且類風濕因子、血沉、C反應蛋白等多項檢測結果合理的情況下可考慮減少藥物的劑量或種類,優先剔除藥物反應大、對身體損害大的藥品。在減停藥物期間,要定期隨訪,嚴密監測病情的實際變動,并與醫生保持長期溝通。
如何判斷病情緩解?
美國風濕病學會(ACR)制定的臨床緩解標準中指出,滿足以下六項其中的五項,并持續兩個月者,可以考慮為臨床緩解:
1、晨僵時間≤ 15min
2、無疲勞感
3、無關節疼痛
4、無關節壓痛或關節活動痛
5、無關節腫脹或腱鞘腫脹
6、血沉正常(魏氏法:女性<30mm/h,男性 <20mm/h)
患者除了需要注意停藥規范,還應該接受正規專業的治療,不要相信一些偏方,市場上某些“特效藥”其本質上是不規范的含有非甾體抗炎藥和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和身體隱患,不僅加重病情,還使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期,造成嚴重的身體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