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雖然大多不求孩子回報,但是人到晚年,如果有孝順的子女守在身旁,這無疑是對父母自身教育的最大肯定。人到老年在生活上有諸多不便,如果能夠有子女護好周全,這大概要比養老金更加能夠讓老人們覺得晚年生活有保障。但是究竟哪個子女是最孝順的,父母們還真不一定能拿得住。
張大爺老兩口一共有3個子女,不過3個孩子中,老人最喜愛的還當屬小兒子。當初生小兒子的時候,張大爺夫婦倆已經是高齡拼生,所以,兩個人對于這個來之不易的孩子更為偏愛。養育三個孩子并不容易,所以家里的“好吃的”常常不夠吃,于是老兩口便把好吃的藏起來偷偷地留給小兒子吃。雖然大女兒和兒子對此有些委屈,但是老兩口卻說,“大的讓著小的,都給老三吃也沒毛病。”
雖然老兩口偏疼小兒子,但是在大女兒結婚時倒也大方。尤其是在嫁妝上,老兩口表現得很大方。目的就為了讓女兒在婆家抬起頭來,不至于被人看不起。
可是家里的家底畢竟有限,等過了幾年到二兒子結婚的時候,老兩口實在舍不得拿出給小兒子準備的結婚錢。于是,二兒子結婚的時候老兩口最后只給了一口鍋。不過好在二兒子和兒媳十分爭氣,雖然結婚時家里窮,但是兩個人勤奮能干,婚后的日子過的倒也幸福。
等到小兒子結婚的時候,張大爺老兩口把全部的積蓄一股腦都給了小兒子,而且還把自己養老的房子也給了小兒子當婚房了。最后甚至為了不影響小兒子的生活,老兩口決定出去租房住。可近來張大爺不小心扭了腰,活動不便的他需要人照顧,張大娘本身腿腳就不好,照顧起張大爺十分吃力。
于是老兩口想起了小兒子,可沒成想小兒子卻說“我沒空管你們,你們找我哥哥姐姐吧!”心寒了的老兩口想要求助大女兒,可是大女兒遠嫁到外地實在脫不開身。最終還是老人的二兒子把老兩口接回了家里,任勞任怨地伺候著老爹老媽。看著二兒子忙前忙后的,張大爺老兩口后悔不已,“當初不該虧待了老二!”
習慣了為家庭付出
在孩子中最不受父母重視的那個孩子所受的委屈是最多的,不過于此同時他們也是更能為家庭付出的。因為不受父母重視,所以他們學會了忍讓,而為家庭付出更是成了他們的慣性認知。所以即便他們長大了,不再仰仗著父母的疼愛生活,但是這種甘愿為家庭付出的心理仍然會驅使著他們不斷地回饋家庭。
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
越是不受父母重視的孩子,他們越希望能夠做出讓父母認可的事情。所以家庭中不受重視的孩子,在長大后他們越是能夠做出讓父母出乎意料的事情。渴望能夠被父母重視起來的心態,驅使著他們做得更好。
習慣了對父母妥協
在家庭中不受重視的孩子,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偏愛,所以他們更早地學會了妥協。即便他們也有自己的訴求和需要,但是在得不到父母的滿足時,他們也會說服自己諒解。習慣了對父母妥協,這也使得不受重視的孩子更能夠為父母盡孝。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如何給予孩子們均等的愛?
公平的對待孩子
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們很容易因為自己的喜好對孩子表現出偏愛,但是其實這種有偏有向的姿態,對于孩子們的教育來說是非常不可取。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們更要要求自己公平地對待孩子們,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精力上,都應該一碗水端平。
不隨意拿孩子作比較
在多子女家庭中,很多父母容易陷入盲目比較的誤區,父母們不斷地拿孩子們中的優點和孩子們中的缺點做對比。而事實上,這樣的對比完全是無意義的,除了會傷害孩子們的自尊心外,并不會有其他的好處。
不盲目要求孩子謙讓
謙讓本應該是孩子主動做出的退讓,但是如果父母把謙讓當做是一種道德綁架的話,那么習慣了謙讓的孩子,內心會十分委屈。“大的讓著小的”本就是一種非常愚蠢的教育引導,這雖然解決了父母一時的煩惱,但是卻為孩子未來的成長造成了隱患。
總之想要讓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保障,想要讓子女們都孝順有加,那么父母就有必要在教育上多用心,少一點不公平的偏愛,孩子們的成長會更輕松自在。
大家對于子女孝順與否的話題有哪些看法分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