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打罵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說人們會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于是在提到打罵的時候,很多人會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屬于典型的中國式教育。近年來,西方教育理念受到很多家長的追捧,父母們認為西方教育理念中所提倡的不打不罵才是真正適合孩子成長發展的。于是有很多父母開始奉行快樂教育,對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嗤之以鼻。那么是不是說不打不罵就是對孩子好呢?
在合肥某小區一名熊孩子在自家的陽臺上往下扔了15個啤酒瓶,而熊孩子家住的則是高層28層。有業主發現后隨即通知物業,被物業聯系后,熊孩子的父母這才發現異常。
很快熊孩子的父母便在業主群里向鄰居們道歉,并且表示是因為家長教育的疏忽才導致孩子的無知。隨后家長又把自己抽孩子屁股的照片發布在了業主群。熊孩子的家長認為只有胖揍一頓才能夠讓孩子長記性,才能夠讓孩子明白高空拋物的后果有多么嚴重。在照片發布后,很多業主對此表示諒解,并且稱贊這位家長教育有方。
隨后媒體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報道,而網友們的評論也出奇地一邊倒。在大量的評論中,網友們非常支持熊孩子家長的做法,并且認為,“孩子該打就得打,不打他還不知道自己犯錯多嚴重呢!”
李玫瑾教授曾經就父母打孩子的事情發表過自己的看法。在參加《圓桌派》節目時,她闡明了自己的觀點,李玫瑾教授認為父母更該教育孩子擁有敬畏心,父母對孩子的懲罰從另一種角度而言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保護,這會讓孩子知道害怕和后悔。
雖然說父母動手打罵孩子的行為不值得提倡,但是不得不說讓孩子擁有一顆敬畏心,這也是父母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這樣才能夠讓孩子懂規矩,守規矩,這對于成長期中的孩子而言,自然會因此而少犯錯誤。
與其說父母不能動手,還不如說應該學會恰到好處地打。打罵的目的不是讓父母發泄脾氣,而是要強化孩子對于錯誤的認知,讓孩子明白犯錯后應該為此而承擔后果。更重要的是父母要懂得因材施教,對于把父母的道理當成耳旁風的孩子而言,適當地懲罰更加能夠讓他們有所收斂。
父母對于打罵的方式有所避諱,于是孩子犯錯了也不敢管教,那么這種為了不打孩子而縱容孩子的教育方式,顯然就有違教育的初衷。父母不僅要承擔養育責任,同時還要承擔一定的管教責任。當父母抱怨孩子身上的抗壓能力太弱時,這很有可能意味著父母平時給予的管教存在問題。
時下不打不罵的快樂教育被很多家長推崇,但是父母們也會發現如果教育是沒有底線且容易妥協的,那么很有可能就會被孩子所輕視。當家長們發現給孩子講道理的教育方法行不通時,適當的管教才更加能夠讓孩子有行為分寸。西方教育理念固然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但是并不意味著對于所有的孩子都奏效了。
孩子身上的個性自由值得父母們理解和尊重,但是不得不說,父母對孩子的管教約束仍然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孩子身上的分寸感不強,那么父母有必要讓他們明白錯誤行為所要付出的代價。不同的孩子在行為表達上會有不同的表現,聽之任之的自由發展并不能夠阻止孩子跑偏。一味地相信西方的教育理念并不一定就能夠給予孩子有效地管教,偏聽偏信或者一知半解就更加難以看到成效。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所需要的是個性化的教育引導,父母在管教時更該結合孩子身上的特質,給予更有針對性地啟發。一味地由著孩子的性子來,被孩子牽著鼻子走,那么很有可能會影響到家長權威的樹立,同時也會影響到管教的成效。聰明的父母不會相信世界上有一種教育方式可以屢試不爽,真正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還需要父母們不斷地探索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