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上海葛女士的繼父有政策優惠房改房一處,但其繼父當時無錢購買,繼女葛女士當時也不富裕,為享受政策給繼父買下該房,雙方約定該房屋所有權歸葛女士,但房產辦在繼父名下,后葛女士偶然發現繼父在遺囑中將該房處分給他人,自己對該房屋毫無關系,葛女士提起訴訟,主張確認該房屋歸自己所有。法院認為,葛女士出資買房是事實,但考慮到其繼父買房部分出資,買房是基于繼父離休干部身份及工齡優惠等因素,判決葛女士享有60%的房產份額。葛女士部分勝訴的關鍵是當時讓其繼父寫了購房說明,證明自己的訴請屬實。按照購房證明,在繼父取得房產證后葛女士直接辦理房產過戶登記,完全可以避免后患,十幾年后房價暴漲,繼父心里不平衡,私自毀約釀成糾紛。凡事必須先小人后君子,具有親父子明算賬的契約精神,僅靠倫理道義約束,一旦一方背信棄義,后悔莫及,法律講證據,不承認良心,前車之鑒,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