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平時很“老實”的人,在這兩種情況下,會變得“瘋狂”
在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些老實人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會表現得很“瘋狂”。有些人平時不怎么啃聲,但上網游戲時跟隊友聊天或者跟網友交流時卻很健談。為什么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場景下以及不同的事件中會有明顯的區別?一個平時表現得很“老實”內向的人,為何有時候也會表現得很外向,甚至很“瘋狂”呢?我們很多時候在跟人面對面交流時,會緊張、會找不到話說,甚至有時候還會“怯場”,所以我們以為是我們“性格”的問題,但其實這些都是“去個性化效應”的具體表現。什么是“去個性化效應”呢?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在群體中時,他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個性形式存在,而是以群體的成員形式存在。這時候這個人就是喪失個人的特性,甚至有可能還會失去個人責任感和理性,從而做出一些平時沒有的非正常行為來。當一個人在群體中或者與群體一起參與從事某項活動時,由于個體對群體的認同,或者以群體自居,就會使個體的個性融于群體之中,從而失去了個性。這時候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何有些老實人在熱鬧的人群中,也會不由自主地融入到這個群體,跟著那些“瘋狂”的人一起“瘋狂”了。而之所以會出現“去個性化效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而這兩個原因也是讓“老實人”變得“瘋狂”的關鍵。“匿名性”
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在匿名的情況下,并沒有任何人認識自己時,就會做出一些平時自己一個人絕不會做的行為。比如網上很多喜歡罵人的“鍵盤俠”們,其實本身也是因為“匿名性”給他們帶來了這種去個性化的效應。郭德綱曾經在關閉自己社交平臺評論功能時表達過這種現象的問題:“在一個沒有后果的環境發泄,說明他是一個懦弱的人。”而且在之前的采訪中郭德綱也曾說過,要是你在網上罵完人之后,別人能找到你家來。相信網上就會很少有人會當“鍵盤俠”了。在匿名的情況下,他們的“個性”會被隱藏起來,因而開始釋放自己的天性,任由自己進行一些平時被約束的行為隨心所欲“馳騁”。所以你會發現在沒人認識的環境下,那些平時內向老實的人,往往會展現出一些讓你感到詫異的反常行為,甚至你會覺得對方有點“瘋狂”。當我們知道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后,那么我們就可以正確對待并利用這種“匿名性”的特點來改變自己不夠開朗的習慣。比如我們可以多跟外向的群體一起參與某項活動,或者參加一些互相不認識的沙龍聚會等,通過利用“匿名性”的特點來讓自己變得更加外向開朗。因為一方面是很多人并不認識自己,甚至之后也不會有任何聯系,所以這時候你會更加能放得開。這樣你就能逐漸改變自己懦弱、內向的習慣,從而讓自己也變得更加外向開朗。“責任模糊性”
當一個人進入一個集體的時候,他就會發現,自己在集體中的行動責任是模糊的。因為集體參加某一行動時,個人的壓力感會減少很多,甚至會覺得自己的任何行動都是正確的。就好比當我們參加某個全員大會時,因為大部分人都在反駁領導的意見,所以自己在跟著一起反駁之時會覺得這件事是沒有太大問題的。然而當領導把你單獨叫到辦公室,讓你對領導的觀點提出意見時,往往我們都不會也不敢反駁領導。這是因為我們在“集體”活動中責任感很模糊,而單獨跟領導談話時,自己的責任感很明確。因此同一個人在不同環境、不同場景下會有不同的表現。如果一個人獨自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他不會受到太多的干擾,因此就會更加理性地看待整個事件。尤其是在萌生惡意之時,他們會考慮到自己即將面臨的情況,會意識到這樣做之后將會接受什么樣的懲罰,甚至因此而波及家人等。所以很多老實人在群體環境的影響下,會表現出外向的情況,就是因為他們責任感模糊化了。再加上自己壓抑已久的憤慨在此時可以肆無忌憚地發泄出來,所以會比那些平時就很開朗的人更加瘋狂。結語感悟
但其實,“從眾心理”是一種驅使我們去參與群體活動的緣由,而“去個性化效應”則是我們身處群體中的一種結果表現。所以兩者雖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卻是不同的。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結果。因此,當我們認識到這種心理活動的原理之后,我們就需要善加利用。一方面要利用去個性化效應帶來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要克制其消極性。同時,如果我們自己是某個集體的管理者,那么我們就更需要充分利用這種效應。對于一些缺乏主觀能動性的人,我們要借助“去個性化效應”來帶動他們;而對于一些個性化很強的人,則要借助這種效應來讓他們跟著團隊節奏來做事。如此,才能確保整個集體能夠井然有序,減少無謂的紛爭,提高團隊的作戰效率。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