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來家里做客,看到我八歲的兒子乖巧懂事,一邊夸贊的同時,一邊又在苦惱。
原來他那個6歲的小孩兒開始進入了叛逆期,按照他的原話來說就是:
“我小孩兒已經不像小時候那樣,對我的話言聽計從了。”
于是他問我當孩子進入叛逆期之后應該怎么辦?
我笑著說:“其實你是沒看到我孩子叛逆的時候,可能比你的小孩兒還讓人頭痛。”
事實上在3到6歲這個幼兒期,孩子的心理年齡隨著接觸的人、事、物,以及家庭氛圍的影響會有各不相同的發展。
就大體而言,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產生了自己獨立的意識,會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因而表現出來的感覺就有點像朋友的這種情況。
所以說,這個階段的“叛逆”實則并非我們常態理解的叛逆。
因而對于幼兒期孩子表現出來的“叛逆”,作為父母,我們或許應該知道以下三件事情。
在我小孩兒一兩歲的時候,親朋好友們都喜歡說這樣的一句話:“這是最好‘玩兒’的年齡。”
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會太過于調皮,對父母的話也是言聽計從,而且時常還會給大人帶來不少歡樂。
說白了,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好帶。
可當孩子長到3到6歲,進入到幼兒期時,就會表現出有更多獨立思想的狀態,這個特殊的階段通常被認為是“第一叛逆期”。
由于父母常把“你長大了”、“你是個男子漢了”、“你是哥哥/姐姐了”等話掛在嘴邊,所以孩子受此影響也開始在言行舉止上向父母發出了一個信號:我是個能干的人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可以做主了。
可這種“做主”的表現,通常都是通過反對父母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因而在大人眼里,他們的種種行為就有點“反叛”。
因此,“熊孩子”便養成了。
實際上,無論家人有多么愛孩子,對孩子的教育有多嚴格,“熊孩子”的表現都是一個幼兒期孩子成長的必然現象,也是正常現象。
至于說“別人家的孩子”,那其實就像我朋友夸贊我孩子一樣:只看到一面罷了。
所以說作為父母,我們或許應該知道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熊孩子”現象是個正常現象,不必過于煩惱。
喜歡養狗的朋友應該知道,每天我們都要把狗狗放出去遛一遛。
遛狗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在釋放狗狗的精力、活力。
因為一旦狗狗運動量不足,那么它們因為精力過剩,可能就會“拆家”。
其實養孩子也是同樣的道理,當小孩到了3到6歲時,精力會非常旺盛,而且也是思維尤其活躍的年紀。
要是每天把孩子關在家里,企圖孩子像你一樣安安靜靜地看書、寫字,那是不太現實的。
精力過剩,孩子就會“折騰”,他們的潛意識里無非就是想要獲取你的注意力,讓你跟他們一起“鬧騰”而已。
作為父母,我們要知道:3到6歲的孩子之所以鬧騰,其實并非“叛逆”,而是你沒搞清楚他們的主要活動是什么。
幼兒期孩子的主要活動是“游戲”,這既是培養孩子認知能力、思維習慣的最佳時機,也是讓孩子探索世界、了解社會規則、釋放精力的機會。
所以說,我們需要借此機會有效地促進孩子綜合能力的發展,而不只是看書寫字那么單一。
精力得到了釋放、綜合能力得到了促進,孩子自然不會表現得“叛逆”。
父母將孩子帶到這個世上,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孩子茁壯成長。
所以無論孩子如何“叛逆”,家長都應該從自身角度出發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在面對孩子的“第一叛逆期”時,父母應該怎么做呢?《正面管教》系列叢書中給家長們提供了不少不錯的建議。
我在看完書中內容后,歸納了三個步驟,希望能夠幫到更多家長。
首先,父母要對孩子的“第一叛逆期”有正確的認知。
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叛逆期是心理發展的重要階段,更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應該認識到一個重要問題: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家長不要一味地堅持“父母說的就是對的”,否則你會無比煩惱。
其次,父母要多用正面、直接的表達方式。
這也就是“正面管教”的核心觀點,對于認知、判斷尚且不足的孩子來說,用“反話”、“諷刺”、“逗樂”等方式來表達觀點,容易造成孩子的“理解偏差”。
理解不到位,父母就會覺得孩子不夠“聽話”,實際上這都是父母自己造成的結果。
最后,予以有理有據的鼓勵或批評。
很多家長常犯一種錯誤,就是對于孩子的“夸獎”或者“責罵”通常不講出根據來。
比如孩子在墻上畫畫,家長常用“你怎么這么不聽話”的方式來批評。
而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用“予以鼓勵”+“提出問題”+“更好建議”的公式。
如:你的畫色彩很美,但有個問題是畫在墻上不容易擦拭,不如我們畫到紙上,這樣我們以后可以收藏起來隨時翻看。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幼兒期只有一次;而對于多數家長而言,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孩子只能單純地接受父母的“愛”,他們沒有更好的判斷力、認知能力,所以只能全憑自己的潛意識來指揮自己的行為。
但家長則有更多的機會去培養孩子。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只要“順其自然”就好,絕大部分家長其實都算不上是合格的父母。
因此,父母理應主動學習如何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給予更多的幸福、快樂給他們。
《正面管教》系列叢書中從心理學入手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明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看完這些書籍,或許你能發現自己曾經認為很“正確”的行為實則并非真的是對孩子好。
作為父母,不應該只是一味地責怪孩子,而是應該多了解他們、理解他們,并通過學習更好地引導他們,跟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