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成都突發幾例確診新冠肺炎病例,讓這座“閑城”突然彌漫起了緊張的氛圍。
以往當我們知道確診病例之后,我們只會祈禱患者能早日康復,也希望這場疫情能夠盡快結束。
但這次其中一個病例卻因為“造謠者”發布的私人信息,而引發了一場軒然大波。
或許是因為患者“趙某某”的職業、年齡以及近期的活動范圍和停留場所,讓一群價值觀扭曲的網友逞盡了“鍵盤俠”的能耐。
按照一位大佬的說法就是:“親眼目睹了一場比病毒更可怕的網絡暴力。”
而這場“網絡暴力”的始作俑者,便是那個發布患者“趙某”私人信息的人。
與此同時,我們還見證了諸多相關的“謠言”。
荀子曾曰:“流丸止于甌臾,流言止于智者。”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爆炸化的時代,我們要做一個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文明人,更要站在事實和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和判斷。
那些喜歡“造謠”的人,多半都有以下5種特點,沒有一個是正面積極的。
很多個人或者商家,想要通過造謠來引發社會的動亂,從而趁亂獲取更多的利益。
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像這種別有用心之人通過造謠手段而獲取的利益,便是“不義之財”。
這種人通常在生活中喜歡“算計”,唯利是圖。他們跟人的交際,往往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前提下。
有利可圖,便笑臉相迎;無所算計,便冷嘲熱諷。
跟這樣的人相處時,你要隨時提防著對方是否會因為一些利益而背叛你,甚至還極有可能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毫無底線原則的行為來。
很多人之所以造謠或者傳謠,或許并非是有什么企圖。
他們不過是希望通過自己的一些“小伎倆”、“小聰明”來逞能罷了。
這類造謠者一般在現實生活中都過得不怎么樣,跟家人、朋友以及身邊人的關系都不怎么好。
正是因為現實生活的不如意,才導致了他們希望通過捏造一些“轟動性”不實信息來滿足內心的虛榮感和滿足感的行為。
往往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本身也是一個內心極其陰險之人。
也正是因為他們內心的陰險,才會導致自己跟身邊人關系不佳的惡果。
還有一類喜歡造謠的人,可能在現實中因為一些原因接受過社會的懲罰,自己利益直接或間接被侵犯。
于是他們在不滿的情緒下,價值觀開始逐漸扭曲,總想伺機報復社會。
所以在遇到一些適合的機會,再加上手中可能有一些自認為“真實”的線索,便放大甚至歪曲事實造謠、傳謠。
其目的就是希望制造混亂、報復社會,以獲得“報復”的快感。
這樣的人不僅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同情心,甚至對家人、親友都不會有任何感恩、責任、承擔的想法。
這既是一種偏執型人格的典型特點,更是心態扭曲的表現。
這類人往往很難有事業或人生的成就,其家人甚至也會此而頭痛不已。
此前有心理學家專門分析過造謠者的心理狀態,結果表明:
“造謠者屬于表演型人格特點,(通過造謠)來尋找存在感和價值感。”
心理專家認為,造謠的人往往屬于現實生活中比較平凡,在工作、生活中沒有突出表現。
在得不到他人肯定、夸贊的情況下,則想要通過制造不實信息的方式來引起他人的關注,以重新實現自我的肯定。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一些花費大量金錢來打賞主播的事件中。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會通過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引起父母的關注和愛護。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類希望通過造謠找存在感的人便是一種“心智不成熟”的表現。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出了一個現實中存在的一種情況:
“不人云亦云,依然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
造謠者之所以喜歡造謠,最關鍵的問題便是還有很多人喜歡“傳謠”。
尤其是在這個真假信息混雜在一起沖擊我們大腦神經的時代,“人云亦云”似乎成了一種常態現象。
很多未經證實的信息之所以會被人不假思索地傳播出去,是因為這些信息激起了很多人或憤怒、或悲愴、或驚喜、或恐懼的強烈情緒。
那些人云亦云的造謠、傳謠者,通常都缺乏頭腦以及科學理性的判斷能力。
這類人現實生活中也必然是一個心理承受能力差、脆弱無能之人。
而且這些人還非常“自我化”,總喜歡想當然地思考問題,然后將“自以為”的結果傳播出去。
殊不知這種道聽途說、捕風捉影以及主觀想象的壞習慣,其實并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有價值的成長。
俗話說:“謠言猛于虎。”
無論我們看到什么樣的信息,都需要通過自己客觀的判斷來理解內容,并通過多方正規、公正的渠道來求證信息的真實性。
曾經網上謠傳馬云將1200億財產轉移海外,很多網友信以為真開始指責、謾罵。
后經證實這是捏造的假信息之后,馬云感慨道:
“人要學會在謠言的口水中游泳。”
疫情當前,我們需要做的是做好防護措施,盡量減少不實信息的捏造和傳播,給疫情防控工作營造一個正氣、清凈的網絡空間。
不僅如此,我們還應該加強自我獨立、客觀對事物判斷的能力,不造謠、不傳謠的前提,是自己具備科學理性的精神。
與此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甄別信息的能力。
尤其是面對“過載”信息的網絡上,更應該具備這樣能力,這是作為現代文明網民的基本素養。
最后,也祝愿所有患者能早日康復。只要我們齊心協力,一定能戰勝這場“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