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師寄語:
對于寒門子弟來說,讀書不是唯一出路,但卻是最好的出路。
(標題就是觀點的濃縮,一眼就讓閱卷老師明確你的態度,印象就好了,分數當然不會差)
不知為什么,人們提到自由愛說光明,提到束縛便會聯系上囚犯。的確如史蒂芬所言“恐懼讓你淪為囚犯,希望讓你重獲自由"兩者密不可分。
可是哪怕被困于一方囚籠,只要心中開窗、有光我們也可獲得自由。
(從日常人們慣常現象分析入手,進而用轉折連詞“但是”表明自己的觀點,開頭不俗)
《肖申克的救贖》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無不是敘寫人心底對自由的渴望,但其中最不會被磨滅的形象是安迪,縱身體被禁錮在牢房中,他卻從未放棄希冀牢外的自由天空。十年,他用一只鑿石子的小鉆打開通往自由的路。正如哲人言“人無往而不在枷鎖之中”,我們戴著肉體枷鎖的束縛,是坐以待斃,就此了卻余生,還是在心底自開一扇窗,不過取決于對自由的渴望度。(例子典型,例后小節分析扣題意識強,但是作為考場作文,缺少寫段首觀點句意識,希望加強)
一直很佩服讓·保羅·薩特和他那部《存在與虛無》。薩特一生已注定被丑陋的皮相囚住,但他卻絲毫不為其影響,在他的理論里:人生而自由,人可以自我設計,自我創造,自由發展自己和塑造自己的本質。(分析富有哲理思辨性,顯得深刻)誠然,人一旦被拋入塵世,就會陷入選擇自由還是甘于被束縛沒有突破的兩難境地,就如同一張素面朝天的白紙,被我們的筆不小心暈染了一個墨點,看似這張紙的創作方向已被固定,但以點為基,沿著紙張纖維外溯,未嘗不能畫出一幅墨荷圖,而纖維分支處墨色向不同方向的延伸不正是自由的彰顯嗎?(比喻新穎,把抽象的自由與束縛具體化,這是文章亮點,缺點同上節)
凱特·肖邦在《一個小時的故事》里描繪了一位被囚于男權主義的樊籠瑪拉徳夫人在聽聞丈夫死訊重獲新生的一小時的故事。她口中喃喃不斷呼喚的“自由”不正是源于希望嗎?是而,紀伯倫所謂的我們都是囚犯,不過有的心底開了窗,在光明的沐浴下尋獲了自由,而有的在無邊的黑暗苦水中溺扎,直墜入地獄永世背負著囚鎖。(扣材料分析,點題意識不錯)可這心窗卻非天成,而是積年累月匯聚的希望打開的,只要心存希望的火苗,囚禁中亦可盛開出業火紅蓮。(結尾的分析充滿理性光芒)
佛家曾有“心存青蓮”的偈語,我以為用在此處也很貼切。無論周遭環境何種險惡,心中自存一株青蓮,以其色潤目,其香凈身,其旨滌心,哪怕萬千荊棘當道,也莫要熄滅心底熒熒一剪光,而那便是囚禁處的自由之光。(很好的詮釋了怎樣在困境中找到解脫的辦法從而達到解除心靈束縛的目的,切合作文命題意圖)
故曰:囚禁處亦可尋獲自由。(結尾干脆利落)
文章非常準確的理解了命題意圖:怎樣在困境中找到解脫的辦法從而達到解除心靈束縛的目的。而解決的辦法也容易想到,就是通過所寄之物改變心態從而解放心靈獲得自由。
文章能夠旁征博引,素材全面分析充滿理性思辨和語言靈性。從考試的作文,主體段之間缺少過渡,中心句放段首意識需要加強,不過從文章的分析看,對你來說應該不難做到,加油!得分: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