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君語-
從黃土高原
甜到
秦嶺南北
每一個陜西人,在向外地朋友介紹家鄉的柿子、石榴、獼猴桃時,幾乎都遭到過對方的靈魂質疑:
“啥?你們那不是黃土高坡么?咋還長水果呢?”
▲ 陜西不止有水果,還多滴很!設計/monk
首先,陜西大得很,根本不全是黃土高原好嘛!
其次,陜西才是中國水果第一大省——水果產量與“果籃子”山東在伯仲之間,種植面積更是多年位列全國第一,在2019年就達到了
1895.7萬畝
(相當于兩個上海市的面積)
她的南部是氣候溫潤的秦巴山區,秦嶺南北盛產的獼猴桃、漢中的城固蜜桔、安康的白河木瓜……水靈靈的陜南水果,塑造出一派“北國江南”的風情。
▲ 城固蜜桔交易市場。 攝影/康輝
中間則有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臨潼的石榴、富平的柿子、大荔的西瓜、戶縣的葡萄、閻良的甜瓜……渭水滋養的繽紛鮮果,化作了八百里秦川的甜美。
▲ 富平果農正在加工柿子。 攝影/張永鋒
到陜北,印象里厚重滄桑的黃土高原,是中國紅棗和蘋果的主產區,貢獻出了全國四分之一的蘋果產量。千溝萬壑中的果樹,挺起了大西北的“腰桿子”。
▲ 洛川又到豐收時節,果農正忙著采摘蘋果分揀裝箱。 攝影/張永鋒
從陜南、關中到陜北,陜西的“水果帶”,鋪成了一條南北綿延878公里、跨過8個緯度、穿越三大氣候帶的“甜蜜之路”。
陜南:秦嶺的饋贈
眾所周知,陜西,看起來就像是“三個省”——
她南北狹長,北接內蒙古、南連四川,跨越了中溫帶、暖溫帶、亞熱帶三大氣候帶,又被秦嶺和北山劃分成陜北、關中、陜南三個差異巨大的地理板塊。
▲ 安康旬陽,雪中生長的獅頭柑。 攝影/邵向東
氣候的復雜,也塑造了豐富多樣的陜西水果,如果說山東是“大果籃”,那么陜西,更像是個匯集南北的“水果攤”。漢中 | 橘生陜南
假如要選擇一種水果,象征陜南山地的氣候特色,那么橘子“當仁不讓”。
都說“橘生淮南”,秦嶺-淮河一線分割中國地理的南北,漢中處于秦嶺之南,毗鄰“柑橘大省”四川,在位置和氣候上都接近四川盆地——
幾乎每一個漢中人小時候都吃過四川橘子,而漢中本地也生長著甘甜多汁的橘子:城固蜜桔。
▲ 城固桔園鎮基地,北依秦嶺,東鄰湑水河,是北亞熱帶最大的桔柑生產基地之一。攝影/邱會寧
城固在漢江沿岸,南、北為秦巴山地和丘陵區,中部江河經行之處,形成了平坦而肥沃的“壩子”,土壤疏松、土層深厚,加上當地氣候溫和濕潤,特別適合柑橘的生長。這里孕育出的城固蜜桔,細膩無渣、風味濃郁,在口感上足以和南方橘子一較短長。
而順著漢江南下,在安康市的瀛湖之畔,竟然還生長著枇杷。
瀛湖號稱“陜西千島湖”,屬于西北五省中最大的人工綠色淡水湖,同樣也是我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遠看一片煙水迷濛,湖中島嶼如云,環境簡直不亞于江南煙雨中的太湖。
▲ 瀛湖金螺島。圖中最高建筑為螺峰塔,其周圍建筑參照蘇州園林風格而建,緊湊典雅,層次分明。攝影/邵向東
正如蘇州太湖上的東、西二山,安康瀛湖周邊也產茶葉、種蠶桑、長枇杷,孕育出來的瀛湖枇杷豐潤多汁、口感清甜,果肉細膩無渣。
▲ 安康瀛湖枇杷。攝影/邵向東
如果說漢江的滋養,孕育了漢中、安康等地“北國江南”的水果風情;那么秦嶺,則賦予了這片土地古老的水果文化,其中最為傳奇的,即是獼猴桃。《詩經》里走出的獼猴桃
很多人都以為,獼猴桃是一種“進口水果”。
事實上,這種看似“洋氣”的水果,原產地就在中國,被新西蘭人以國鳥——奇異鳥命名的“奇異果”(美味獼猴桃),正是中華獼猴桃的一個變種。早在2500多年前的《詩經》當中,先民們就記錄了這種枝蔓“婀娜”的水果:
“隰(xí)有萇(cháng)楚,猗(ē)儺(nuó)其枝”
“萇楚”,即是古人對于獼猴桃的稱呼。在今天,中國的獼猴桃主要產于秦嶺南北坡,中國人每吃兩個國產獼猴桃,就有一個來自陜西。
西安周至、寶雞眉縣是中國的獼猴桃主產區,眉縣還盛產近年來流行的“紅心獼猴桃”;商洛的商南,培育出了細膩多汁的“秋香”獼猴桃,漢中的佛坪縣位于秦嶺山間,這里有口感獨特的秦嶺野生獼猴桃……
▲ 陜西獼猴桃園區。攝影/邵向東
而在陜南山地,秦嶺孕育的古老水果又何止獼猴桃?
《詩經·衛風》里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瑤”,能在陜南的安康找到原型,這里盛產的白河木瓜,并非是外來的“番木瓜”,而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光皮木瓜”,光潔如玉,色香俱全;
造型獨特、形如藤蔓的旬陽拐棗,則是另一種《詩經》里走出的古老水果,小雅里說“南山有枸(jǔ)”,指的即是秦嶺(古稱南山)所產的枳椇(拐棗),安康旬陽的拐棗,產量占據全國的80%,入口酸澀,回味甘甜。
只能說不愧是陜西,連吃水果的歷史都這么厚重。
關中:水果的盛世
關中平原,陜西的C位;西安,關中平原的C位。
八百里秦川坐擁著整個西北最深厚的底蘊、最肥沃的土壤、最發達的渭河水系,《尚書·禹貢》稱之為“厥土惟黃壤,厥田惟上上”。同樣,這里也孕育著整個陜西省最豐富而甜蜜的瓜果。
▲ 西安,每個區縣都有自己的水果代表作。 設計/monk
假如水果界也有“盛唐”,那么一定在西安。西安 | 水果的“盛唐氣象”
立秋之后,幾乎每個西安人,節假日都多了一項保留活動:摘水果。
西安的水果,分布在主城區以外的各個區縣,每一個地方都有幾樣拿得出手的代表之作;而且從入秋之前到來年開春,時令鮮果接連不斷,看著日歷就能規劃出一場小半年的甜蜜之旅。
▲ 陜西最甜蜜的水果,無疑是柿子。 攝影/熊可
俗話說“秋后一伏”,天氣尚熱。西安人消暑的“水果圣品”,除了來自渭南的大荔西瓜,還有本地的戶縣葡萄,尤其是西安本土7月上市的“戶太8號”,果粒幾乎有乒乓球大小,深紫的外皮上裹滿了厚厚的果粉,堪稱長安城里“秋天的第一份甜蜜”。
▲ 沒有一個水果老饕,能拒絕戶縣葡萄。 攝影/邵向東
此后,高陵區的涇渭鮮棗發動秋天的水果攻勢,在8月中旬即可上市,其后梨棗、冬棗、霜紅棗、雪棗先后成熟,鮮食棗供應期從入秋一直持續到十一月下旬。
9月的西安,迎來各路水果的鼎盛時代——閻良的酥梨鮮嫩多汁,入口即化,如同咬下一口深秋的甘爽;驪山下的石榴鮮紅如火,回民街上每一位賣石榴汁的攤販,都號稱自己家用的是臨潼石榴。
而火晶柿子早已跟著《長安十二時辰》出圈,被生動地稱為“一窩蜜”,含糖量達到16.9%,而且果肉軟糯,只需要插根吸管進去吸吸吸,就能成功獲得“天然甜點”的體驗。
▲ 火晶柿子的正確食用方法。圖/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等到火晶柿子做成的柿餅吃完,冬天也就差不多熬過去了。老秦們擦擦嘴,又開始期待2月去長安區摘草莓,4月到閻良吃甜瓜,清明過后到白鹿原上尋櫻桃了……渭南 | 大西北的小甜甜
然而即便是生在“瓜果天堂”的西安人,對渭南的水果也要垂涎欲滴。
相比于西安,渭南處在八百里秦川最開闊的地帶,渭河在此吸納北洛河,一同奔流入浩蕩黃河,也在渭南境內形成了大塊的沖積平原,依山傍水、平原廣袤,種植水果的環境也更加優渥。
▲ 渭南市渭河邊,依山傍水。攝影/李平安
因此在西安城里有的水果,幾乎都能在渭南找到名氣更大的“升級版”——
西安有高陵冬棗,渭南有大荔冬棗;西安有閻良的酥梨和甜瓜,渭南蒲城酥梨、高石脆瓜;而比臨潼火晶柿子更有名的,則是渭南的富平柿子。
▲ 蒲城酥梨,果農正在疏花。 攝影/張永鋒
中國幅員遼闊,柿子在全國有300個左右的不同品種,但富平尖柿,是公認最適合做柿餅的品種——剛一成熟,外表就像一顆顆金色的小燈籠,里面流淌著溏心的果肉,甜美熟膩,呼之欲出。
▲ 富平柿子,遠遠看著就金黃誘人。 攝影/張永鋒
富平人遵循著自然節氣,只用霜降后采摘的柿子當原材料——只有溫度足夠低,柿餅表面才能結出誘人的糖霜。再經過一個多月的等待,用風與陽光的力量將其變成“飽經風霜”的柿餅,這個過程被當地人成為“吊柿子”。
▲ “吊柿子”的過程,真的是需要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高處,經歷霜風洗禮。 攝影/張永鋒
“吊”好的柿子,像是一枚煎得恰到好處的溏心蛋,內里璀璨金黃、濃郁飽滿,外表如霜如雪、甜美動人。一口,就能讓整個大西北“淪陷”為溫柔鄉。
陜北:黃土的逆襲
相比于陜南和關中,千溝萬壑的陜北給人的印象更為深刻而猛烈的。
她一度塑造了中國人對于陜西的“刻板形象”——家住黃土高坡、處處是窯洞、缺水干旱、要戴白羊肚手巾防沙、山高溝深對話基本靠喊……在這樣的環境中,喜溫、耐旱的蘋果和棗成為了當地農業的主力。
▲ 陜西的蘋果產量占了中國的四分之一,陜北紅棗也在干果界赫赫有名。 設計/monk榆林 | 紅棗的力量
棗,不僅是水果,同樣也是糧食。
《戰國策》里說“北有棗粟之利,民雖不細作,棗粟之利,足食于民”,黃土高原地區土層疏松,容易水土流失,自古以來耕種困難。在從前的饑荒歲月,棗成為了當地人抵御饑餓的最后一道防線。
因此黃河流域的陜、晉交界地帶,是中國最早種植棗樹的地區之一。位于榆林東部,與山西隔河相望的泥河溝村有“天下紅棗第一村”的稱號,這里保留著1100余株千年棗樹,牢牢扎根在黃土之中,俯瞰著千溝萬壑、黃河奔流。
黃土高原土層良好的透氣性,同樣賦予了棗樹優渥的生長環境。
例如陜西紅棗的主產區,榆林清澗,棗樹主要栽種在黃河與無定河兩岸,土壤疏松,棗樹也根系發達、植株健壯,加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清澗紅棗核小肉多,而且果味特別濃郁。延安 | 蘋果的擔當
更加適應當地氣候的,則是陜西的蘋果。
作為全國五大蘋果產區之一,黃土高原是其中唯一符合最適宜區7項指標要求的蘋果優生區,2019年陜西蘋果產量1135.58萬噸,位居全國第一。而且區域晝夜溫差大,果品蓄糖量高,風味更濃郁。
陜西蘋果中的老牌“王者”是洛川蘋果。如果說山東煙臺蘋果,靠的是溫潤季風氣候帶來的綿長積累,陜西的洛川蘋果,則具備高原上晝夜溫差帶來的鮮甜風味,堪稱一時瑜亮。
▲ 洛川蘋果豐收,堆砌成一條“蘋果河”。 攝影/張永鋒
而再往南,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交界之處的咸陽,同樣是“蘋果大市”,蘋果產量在省內僅次于延安;往西的寶雞千陽蘋果則憑借農業技術,后來居上,搭載著神舟十二號飛船,一躍成為了“太空蘋果”……
更為可貴的是,對于黃土高原來說,溝壑之間的果樹不僅是經濟作物,更是防風治沙的“衛士”。近千萬畝的蘋果林,成為全省提高森林覆蓋率的一大助力,從某種角度來說,也“重塑”了黃土高原,染綠了高原上的千溝萬壑。
▲ 陜西屋頭的柿子樹。 攝影/邵向東
這是屬于陜西水果的性格,不止甜美,更有擔當;這也像是陜西人的性情,柔情似水,也兼濟天下,胸懷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