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在中國算是一種常見病。
很久之前我就認識一個人,他胃不舒服已經好多年了,早年四處打聽根治之法,又試過很多偏方,到了人家說什么吃了對胃舒服就吃什么的地步。但各種東西都試過了,胃病依然不見好。吃點涼的,不行,胃疼難受,吃點熱的,也不行,馬上就上火,口干舌燥。
他家里是開廠的,經常需要接待客戶,因此少不了應酬,好在廣東那邊還算文明,做生意比較務實,只要把條件談妥了,不想喝酒的人家不會強迫你喝酒,不會抽煙的人家也大多表示理解,每次宴請,他點的菜都是為了招待客人,自己無福消受,等宴席結束后,他回家喝老婆專門為他燉的粥。
一般來說,胃病單純的怕涼還是怕熱都好說,怕涼的用熱藥,怕熱的用涼藥就好,像他這種既怕涼的,又怕熱的,涼藥熱藥都不能隨便用,還真是不好辦。
那這種胃病有沒有辦法醫治呢?
張仲景有一方還真可以解決這種寒熱錯雜的胃病,它的名字叫半夏瀉心湯。
它的組成是這樣的:半夏15g,人參10g,黃芩10g,黃連4g,干姜6g,炙甘草6g,大棗3枚切。
這個半夏瀉心湯治的是什么樣的病癥呢?
醫圣說它:治心下痞,寒熱錯雜證。癥見傷寒五六日,心下痞滿,按之柔軟,不硬不痛。
心下痞,就是說腹部像是有什么東西堵著那樣,但是吧,用手去按,又摸不到實際的硬塊,也沒有痛感。
我們都知道,病分虛實,實就是長了什么東西,比如結節,囊腫,腫瘤等,或者里面真的有什么東西堵著,比如胃里有積食,腸里有秘結的大便等,一般實的要么能摸到東西,要么按上去疼痛。
像這種感覺上有東西堵著,而按上去又軟軟的,而且也不硬,不痛的,那就是虛病。
所以必須要把胃虛先解決了。
這個方子里的人參,炙甘草,大棗就是給脾胃補虛的。用人參把脾胃之氣補足,甘草本是藥中國老,善于調和,這里用炙甘草,以它焦香之氣加強了它補脾胃的功效。大棗甘甜,甘甜之味入脾胃,它又能生血。這樣脾胃氣血雙補,自身就強大了起來。
黃芩,黃連是苦寒之藥,寒能去火,苦能燥濕,兩味藥一起,既能把胃里的邪熱清掉,又能把濕氣去除,濕熱一解,胃里的各種炎癥也就跟著消失了。
怎么說胃寒熱錯雜,跟濕又有什么關系呢?
是這樣的,脾胃虛弱以后,運化能力不足,吃進去的食物不能完全轉化成為人體所用的水谷精微,有一部分就會成為濕氣,這個濕氣在脾胃這個地方,所謂濕阻中焦,這個濕氣在脾胃這個地方,又會進一步讓脾胃變得更虛弱,從兒形成惡性循環,因此,一般治療脾胃虛弱的時候都會考慮到化痰化濕。
上面說的兩味藥是苦寒的,接下來就用兩味辛熱的藥來驅寒。
一個是半夏。半夏辛溫,能燥濕化痰,又能降逆止嘔。半夏繼續祛濕。
然后它還解決病人酸水上泛,惡心的感覺。
對,酸水上泛,惡心是這類病人非常容易有的癥狀。因為脾胃虛弱,胃有濕熱,濕讓中焦這個通道變得不那么暢通了,本來氣是往下降的,現在降得不那么順利了,就有一部分上逆,就會把胃酸帶上來,從而容易反酸,有要嘔吐的感覺。這里用了半夏,解決了痰濕,同時它又能幫助上逆的氣往下降,一舉兩得。
最后一個藥,干姜。干姜很多人可能沒嘗過,它比生姜要辣得多。所以它是一味大熱大辛的藥,只要吃下去,胃里就會覺得又辣又暖。
半夏,干姜一起,把寒氣又給驅逐了。
那些脾胃不好,吃涼的不行,吃熱的又不行的人可以對照上面所說的,看看自己是否就有這些問題,如果有的話,半夏瀉心湯盡可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