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的確是買保險時一個比較尷尬的門檻。
這里說的尷尬,不光是指年齡,還包括健康、杠桿率等因素。
不同保險產品的功能不一,不能一概而論。我這里分別說下重疾險、醫療險、意外險、壽險和年金險,來給大家分析一下,50歲到底還需不需要買保險。
重疾險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它是幫助我們來轉移惡性腫瘤等重大疾病支出風險的險種。
50歲是否還需要買重疾險,我們看兩個問題:健康情況和杠桿率。
重疾險是和健康情況息息相關的,如果身體健康,沒有任何異常情況,就可以直接投保;如果身體有查出些異常情況,比如乙肝病毒攜帶、甲狀腺結節、膽囊息肉等等,就有可能會影響到投保結果了。我們需要先告知健康異常情況,等保險公司給出核保結論。
同樣的疾病,嚴重程度不一樣,給出的核保結論往往是不一樣的。就比如甲狀腺結節,如果分級為1級,大部分保險公司可以正常承保;如果分級為2級,少部分保險公司可以正常承保,但大多數就要除外甲狀腺癌承保了;如果是4級及以上,基本就都要拒保了。
健康不過關可能會被拒保
對于50歲的人群而言,很少有健康情況一點都沒有問題的。所以,在考慮是否有需要購買保險前,先得看是否還具備購買健康保險的資格。
如果健康情況能通過核保,我們接下來要看杠桿率的問題。
買保險是為了用相對較少的金錢,來轉移未知的大額支出風險,所以保險杠桿非常重要。保險杠桿越大,起到的風險轉移作用就越大。如果付出去的保費和保額相差無幾,甚至出現保費倒掛,那就失去了保險保障的意義。
買保險,年齡越小,保費越便宜,保險杠桿率越高。50歲的年齡,其實已經錯過了購買重疾險的黃金年齡段。
我們來舉個例子,假設一位50歲的男性,購買某人壽公司終身儲蓄型重疾險(含身故責任),10萬保額,20年繳費,保費為5000元/年,杠桿率為10萬:20年*5000元/年=1。
這還是選擇了市面上保費相對較低的終身儲蓄型重疾險,如果我們換成市面上另一款相對較貴的重疾險,同樣情況下保費為6370元/年,杠桿率為0.785,出現了保費倒掛。
如果選擇一份消費型終身重疾險(不含身故責任),10萬保額,20年繳費,保費為2511元/年,杠桿率為1.99。
50歲男性重疾險杠桿對比
因此,對于50歲的人群而言,購買保險的杠桿率要低于年輕人,但在想投保重疾險的情況下,消費型重疾要比儲蓄型重疾的杠桿高得多。
另外,50歲的人群,家庭經濟責任開始逐步轉移了,我更建議配置消費型定期重疾險,保至60歲或65歲,進一步提高保障杠桿。或者選擇配置防癌險,僅保障重疾中風險最大的惡性腫瘤。
這么配置的核心思想,都是為了三個字:杠桿率!
50歲的人,強烈推薦配置醫療險。
前面花了很大的篇幅講解了重疾險,由于重疾險采取的是均衡費率,而且是定額給付,剛開始保費壓力會比較大。
而醫療險是"實報實銷",產生了多少醫療費用就根據條款進行報銷,采取的是自然費率,保費一年一年,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提升。
相比于重疾險,醫療險會讓人感覺上保費便宜不少,非常適合50歲的人群考慮配置。
醫療險要考慮的問題是兩個:健康狀況和續保問題。
醫療險同樣和被保人身體健康狀況密切相關,這個地方參考重疾險,不再贅言。
我們重點說下續保問題。醫療險由于是1年期的短險,不保證續保。相對長期些的有保證5年續保、保證6年續保的,但超過了這個時間仍然要重新審核被保人的條件,才能繼續續保。
因此,我們要選擇續保條件比較友好的醫療險,我們習慣于稱之為"承諾續保"。保險公司承諾,不會因為被保人發生過理賠,或者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而單獨調整保費或拒絕續保。保險公司只能針對某個年齡段整體調整保費,不會針對個人進行保費調整。
醫療險的續保問題需要特別重視
而有的醫療險則不會做此承諾。我見到很多人在購買醫療險后住院,保險公司順利理賠,然后就不允許客戶第二年續保了。這個行為很流氓,但是這么做是合法的,因為在他的合同上并沒有承諾續保。
所以我們在投保時,應該選擇承諾續保的醫療險,充分保障自己的權益。
當然,如果你購買的醫療險停售了,是無法再續保的,只能看保險公司的政策。如果提供了轉保產品,可以免健康告知轉保。如果沒有提供類似的政策,就只能更換醫療險了,那時候就需要重新進行健康告知。
這個停售風險的問題,目前沒有辦法避免。
別說是50歲,就是60歲、70歲,都應該配置一份意外險。
意外險是保障杠桿最高的險種,幾十塊就能換來幾十萬的保額,而且很多意外險都不用進行健康告知,和健康因素關聯最低。中老年人完全可以購買到合適的意外險產品。
所以,意外險就不要猶豫了,50歲的人肯定需要買。
不過意外險不是萬能的,它只保障"外來的、突發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意外傷害事件,不是什么都能保。尤其要注意翻看一下免責條款,比如猝死、中暑就不在意外險的保障范圍內,除非額外附加了這些保障。
壽險的保障范圍很簡單,身故和全殘。
所以如果問50歲要不要買壽險,我們得先看你還有沒有轉移這類風險的必要。
前面說了,50歲的人已經逐漸開始轉移家庭經濟責任給下一代了,對于轉移身故風險的需求要遠低于30、40歲的家庭經濟支柱,但卻又沒有完全脫離家庭經濟支柱的地位。
如果50歲的人仍然身背高額房貸,子女也未成家,家庭經濟責任都還集中在他身上,那他仍然需要轉移身故風險,這時候就需要配置一份壽險。
如果考慮的是轉移風險,而非資產傳承,那么只需要配置一份定期壽險即可,比如保至60歲,完成家庭經濟責任的轉移。
如果50歲的人已經不是家庭主要經濟支柱了,那么可以考慮不配置壽險。
50歲的人配置年金險,就是出于個人養老保障的考慮了。
個人養老保險儲備,屬于國內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也是國家在大力支持的方向。
養老保險三支柱
但從時間上來看,50歲開始考慮養老保險時間偏晚。養老儲蓄的時間是越早準備越好。
這個很好理解。如果我們想在60歲時籌措好100萬養老金。那么從50歲才開始準備,每年都準備10萬元,而從30歲就開始準備的話,明年上每年我們也只要準備3萬多。
但資金是有復利增值效應的,如果從30歲開始準備養老金,每年實際要存的錢更少。假設復利率是4%,那么每年實際只要準備17900元,就能實現60歲100萬的養老儲蓄目標。
30歲開始儲備養老金的結果
雖然從時間上來看,50歲開始儲備養老保險有些偏晚,但我個人的觀點,50歲是一個分水嶺,再晚的話籌備養老金就更不劃算了。如果有通過保險來儲備養老金的打算,50歲不能再晚了。
50歲配置養老保險,最佳的配置策略是躉繳;如果感覺躉繳支出壓力偏大,那么可以采取3年繳。總之時間越短越好,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資金的復利增值效應。
畢竟不像30歲開始籌備養老金,時間非常充裕,可以采取十年繳費的方式來分攤支出壓力。50歲籌備養老金就得穩、準、快!
以上,我共分5個險種,詳細分析了50歲的人是否應該配置保險,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