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毀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打擊孩子一次就夠了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跟自己的父母有一場戰爭,如果孩子贏了,就是喜劇;如果父母贏了,就是悲劇。
根據最新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我國青少年的抑郁癥檢出率為24.6%,其中輕度抑郁癥17.2%,重度抑郁7.4%。
換言之,大約4到5名青少年中,就有1名出現抑郁癥狀。
而國內兒童的抑郁癥檢出率目前仍缺乏大樣本數據。
根據抑郁檢出率隨年級升高而升高的規律,兒童的抑郁比例應該會略低一些。
這么嚴峻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早就引發了國內各界人士的關注,包括這個青少年群體本身。
近期做了一個青少年的咨詢
來訪者進入初三后,明顯感覺自己“高興不起來了”,相比于剛進入初中時的偶爾情緒不好,不高興、想哭、崩潰、厭學的時候越來越多,甚至多次用小刀偷偷劃傷了自己。
班主任發現異常后,第一時間聯系了家長。
面對一落千丈的成績和一問三不答的學生,家長最終無奈求助于我們。
依然堅持認為這是孩子逃避上學的借口。
經綜合評估,被診斷為輕度抑郁,這讓一家人感到非常震驚。
當你想到“青少年”的時候,你的頭腦里跳出來的第一個詞是什么?
叛逆、懶惰、沒有責任心、對抗、困惑、情緒化……大部分人可能都會有這樣的印象。
青春期是孩子的迷茫期,父母的卑微期。
在這種時刻,父母更要把握好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正確方向,做他們的領路人。
家長應該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這是困擾不少父母的難題。
這一時期,這些半大的孩子們從身體到心理都在急劇發生變化,渴望成人,但其閱歷和成熟度又局限著他們的成長方式。
青春期的孩子們尤其需要父母的陪伴和指導,但如果指導不當,又很容易造成逆反甚至傷害。
這一切究竟是為什么?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又該如何處理?
青春期是家長普遍存在的心理特點,你也有嗎?
1、失控感。
似乎越來越不聽話,說不贏他,打不過他,跑還追不上。以前還有些效果的辦法現在統統行不通,孩子卻狀況頻出,簡直無暇應對。
2、焦慮感。
孩子世界如此之大,社會發展如此之快,大家都在拼命往前沖,卻看不出來自己的孩子有什么能在未來站穩腳跟的,孩子自己還沒事人似的,愁死人了。
3、無力感。
孩子當所想所做無效時,不知道怎么辦才好,對自己對孩子都很失望,似乎無路可走又不甘心。
這種喪心病狂的現象,莫非就是傳說中的青春期?
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表現
反抗:
青春期的孩子,在家里,家長越讓做什么,越是反抗,越是敵對,軟硬不吃,輕則語言沖擊,重則暴力相向。
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熟,滿口的別管我,與老師課堂沖撞,模仿別人打架斗毆和抽煙酗酒,諷刺教育,鄙夷優秀進步的人,以為掙脫學校的束縛是獨立的表現。
偏執:
青春期的孩子會盲目的崇拜某一個人,因為某個影視劇或者某本書而瘋狂迷戀某個不真實的人,并為此作出瘋狂舉動。
或者堅持某一個理論,如讀書無用論等,對自己這一時期認定的事情比較執著甚至執拗。
有一個詞形容青春期的孩子非常貼切:犟。
偏執在青春期叛逆心理的表現中占據很大比重。
不愿意吐露心聲:
孩子在青春期時期心理生理逐漸趨于成熟,內心會增添很多小秘密,不愿意讓別人知道,對父母的問話置之不理,更不愿意父母逼問,對父母探討自己隱私的行為尤為反感。
一位家長說家里可民主了,什么事情都跟孩子商量。
這個孩子的回答也很絕:“對,你們都跟我商量,但是最后還是按照你們的意思辦。
我的意見從來沒有被尊重過。這個孩子沒有任何現實的問題。
問題是什么?
孩子的答案之一是“我父母從來不尊重我,因為他們進我的房間從來不敲門。”
父母會說“我在自己家里為什么要敲門?
家長只有給孩子說“不”的權利,他們才能真正地自己做主。
也就是說,孩子首先要能夠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愿,才能逐漸建立他自己的規則標準。如果父母在這個過程中,冒犯了孩子說“不”的權益,那么一定要道歉。
要尊重孩子的自尊,積極關注孩子。
獨特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也可能是一場具有摧毀性的風暴,生理和心理的急速發展且不平衡,造就了這個人生獨特的經歷。
青春期的心理特點包括三大方面:
1. 自我認同基礎上的獨立和親密的需要以及沖突;
2.家庭生命周期轉變過程中家庭結構的壓力;
3.社會化過程中的成長壓力。
青春期三個心理議題的發展關鍵是家庭。
青少年既不是成年人,也不是兒童,他們比兒童有更多自我認同基礎上的獨立需要,又渴望得到家庭溫柔地對待。
同時也可以說,青少年既是兒童,又是成年人,他們期待被像成年人一樣對待,客觀上又不具備成年人的能力,二者內在的需求沖突決定了他們的情緒化和發展中的受挫。
青少年的自我正在塑形過程中,自我的界限處在與原生家庭的分化中,與家庭似離非離,似融非融。
自我的不穩定和界限尚不清晰,導致青少年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家庭,與青少年共用自我界限系統,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會突然發現,自己的身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他們產生了成人感,但是心理上的發展稍顯滯后,生理上的成熟感和心理上的半成熟感之間產生的根本矛盾。
而更為突出的矛盾是與父母的關系,中國的父母是最為矛盾糾結的父母,他們一方面希望孩子聽話,乖,能永遠掌控孩子,但另一方面又希望他快點長大,懂事。
而孩子長大后,必定會自己的想法,脫離父母的控制,過自己想要的人生,這無疑會讓習慣于控制孩子的父母處于焦慮之中,所以,孩子該不該長大?
這是最大的矛盾點,也是這個時期的孩子最痛苦的糾結所在。
現在很多孩子甚至成年人都得了“空心病”,越是看起來很優秀的孩子,越是容易得“空心病”。
“空心病”看起來很像是抑郁癥,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覺得活著沒有意義和意思。如果到精神科看病的話,可能會被診為抑郁癥。
現在網上有好多孩子自爆有“抑郁癥”,但我認為可能是“空心病”泛濫而不自知。
“空心病”已是目前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跟家庭教育、社會環境與極端的應試教育有相關性,核心的問題是青少年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抑郁和自殺似乎在表達這樣一個信息,在別人眼中如此光鮮的人生,在他(她)自己看來真的是不值得活!
不值得活,就活不下去。
所以人要活著,不僅僅是生理的問題,心理上需要有意義感,才能維持生命的存在。
而這個讓我們“值得活”的最基本的生命意義,不在于外界社會中的各種標尺和評價,而在于這個生命是我的,屬于獨一無二的我。
生活怎么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對生活有真實感、意義感,能夠感覺到這是自己的人生,那就是值得活的人生。
而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在努力尋找那屬于自己的人生。
父母或許早已鋪就了康莊大道,但如果孩子覺得那不是自己的人生,一切就都沒有了意義。所以孩子寧愿放棄父母指明的陽關道,非要走自己的獨木橋,無論前途多么迷茫,如果孩子能在這里找到真實感,意義感,那也就是找到了最重要的活下去的意義。
當成年的父母更多思考如何讓孩子未來生活更好,在社會各種標尺中得分更高的時候,青春期的孩子在叛逆中掙扎的,可能是如何活下去的基本問題。
人需要找到生命的意義感,需要感覺到這是屬于自己的生命,才能活下去,才可能活得更好。
家長應該時刻謹記的一點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封堵”是沒有用的,“疏導”才是根治的方法。
如果一個孩子在童年階段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并因此而表現不良,那么父母就要在孩子的青春期給予彌補和引導,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的性格漏洞仍未得到修補,那么他/她的一生將很難與幸福、健康、快樂結緣。
從多年家庭教育與心理咨詢的經驗中不難看出,無論是高考減壓,還是親子關系,或是早戀、逃學、網癮、叛逆等,若父母在孩子青春期階段給予正確的引導與關愛,上述大部分問題都有解決的可能,可如果將之推延幾年。
只是短短的幾年后,當這些問題背后的心理因素如病毒一樣貫穿于孩子們的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成為終生難愈的腫瘤,再治起來,不僅成本極高,而且治愈的可能性相當低。
原因是,他們已經定型了,“炎癥”已經發展為“癌癥”!
警惕“遲到的叛逆期”
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的孩子在青春期沒有出現逆反心理呀,這是正常的嗎?
對于沒有在12~18歲出現逆反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遲到的叛逆期。
青春期沒有出現叛逆的孩子,會在長大后的某個時候表現出來,也就是說,叛逆早晚會來。
你會發現,有些在初、高中很乖的孩子,到了大學開始逆反了。
例如:突然退學不念了,隨便交朋友,或者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等。
而有的人是大學時期還好,可到了工作時期卻逆反了……
18歲以后出現的叛逆期,可能會持續很久才能結束,有的甚至會伴隨一生。
孩子的叛逆心理讓我們頭疼不已,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也有積極的一面。
叛逆心理包含著一些積極的心理品質,比如勇敢、自我意識強、有闖勁、能創新等。
因此,我們一定要認清孩子叛逆行為的合理性和利、弊雙面性,并采取正確的方法,合理引導,逐步和孩子一起成長。
青春期,是青少年走向成人的一段必不可少的時期,也是人生觀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
青春期的孩子是一個破繭成蝶的痛苦過程,父母的示弱、尊重、耐心與理解,才是孩子揮臂振翅的力量。
當你放棄對孩子的控制和權威,你才能獲得更多的掌控感;
當你不強迫孩子聽話,孩子才會開始聽你的話。
情緒平和、內心和善、無條件愛孩子,尊重孩子的父母,才是青春迷茫期的孩子最好的出路,也是一段親子關系和諧共處的關鍵。
“愛出者愛返”才是對教育最好的詮釋。
作者:賢弘
百萬讀者心中的靈魂擺渡人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研習者、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