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30歲了,一直是單身,從來沒有進入過緊密關系,我也很渴望甜甜的愛情,對我來說,喜歡一個人是好像是自己的事,可以幻想和Ta在一起的美好...
如果一個我很喜歡的人,突然對我也有了好感和回應,變的親近,我反而會突然變得厭惡起來,馬上就不喜歡Ta了... 。
對于愛情我們都很執著,也很苦惱
我們有著大把的問題需要解決
我們甚至在這些問題中曾迷失過自己
然后否定自己,不敢與他人接觸
又或者說,我們不知道自己適合什么
也怕錯付,也怕錯過......
“我希望我不說對方就能懂我的心思,但誰又會在乎你的內心戲呢?”
很多沒有安全感的女性都會這么想。
生存在這個壓力空前之大的時代,缺失安全感成了一種常態。
有的人會為了尋找安全感,像尋找一根救命稻草一樣去開始一段戀情,結局卻往往不如人意。于是在下一次戀情來臨的時候變得畏手畏腳,害怕重蹈覆轍。
很多時候,一個人越怕什么,就越會發生什么。
當你對一件事情的擔憂程度已經強烈到侵入潛意識層面,那么你所擔心的事情可能真的會發生。
是“談戀愛太麻煩”、“還不如一個人開心”、“男人都是大豬蹄子”成了很多人慣用的借口和擋箭牌。
其實,安全感的缺失,是無法從另外一個人身上獲得,這就像是一個黑洞,永遠無法滿足,只有自己從內打破,把人格中的缺陷填寫完整,親密關系才會更長。
一個覺得自己糟糕的人,和另一個人談戀愛,只會變得更糟。
在擁有一段親密關系前,先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安全感的人,也許才能找到打開戀愛之門的鑰匙。
荷爾蒙決定一見鐘情, 多巴胺決定溫情多久,原生家庭影響未來更多。
婚姻幸福有個前提是雙方都真的想要進入親密關系,聽上去很可笑。
既然結婚當然是想要經營好親密關系,否則結婚干什么。
事實上,在中國六成以上的婚姻雙方至少有一個人并沒有真的想要進入親密關系。
在生物動力和成長動力的驅使下,適齡男女在某個階段都會感到 “婚戀” 問題帶來的壓力。
這其中既包括外部壓力,也就是父母、輿論的催促、影響;
也包括內部壓力,比如 “想要戀愛” 與 “戀愛受挫” 之間的沖突。
有些人在經歷幾段情感后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婚戀對象,順利進入婚姻關系。
有些人則進入了另一種關系模式:
吸引、親密、受挫、傷害、甚至屈辱性體驗,進而進入自我懷疑和攻擊的循環,難以進入婚姻關系,或者穩定的兩性關系,就像“卡住了”,始終在一個地方纏繞。
說對愛情的渴望等等驅動不足以讓我們獲得、維系一段理想的兩性關系,建立和維系健康的兩性關系、親密關系,與諸多心理因素有關。
每個人心中都有很多情緒。
有些情緒年代久遠,可能從你孩童時期就產生了。
比如說,你可能因為小時候父親沒有給你足夠的愛,對他有些憤怒。
有些情緒則是最近產生的,比如,因為丈夫沒有注意到自己上周的新裙子所產生的惱怒。
這些情緒就像各種各樣的謎團,成就了你的與眾不同。
年輕時我放蕩不羈愛自由,現在年紀大了,真希望有個人陪伴,可是一想到上一段婚姻就很怵。
什么情況下伴侶關系必然失敗?
當你們的關系不平等,已經成為對方父母和子女關系的時候
愛你的人會把你寵成孩子,這樣的混賬毒雞湯,建議你看看可以,別喝了。
很多人就是30多歲,甚至有的到了40歲,還不能進入親密關系。
在情感咨詢中中,有很多是屬于把父親當做“男神”,那就是男性所有美好的特征都賦予了父親,那么交男友的時候,會在男友身上投射種種不好的這種特征,不能進入親密關系。
當被身邊的朋友/家人問及婚戀問題時,對這種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她們會本能地抗拒、厭煩或無所適從。
有的人甚至因此而不愿意參加社交場合,寧愿一個人出去旅行、健身或者宅在家里,心里只想“讓我靜靜”。
是她們真的喜歡一個人“靜一靜”嗎?
其實不然,每當看到影視劇里恩愛情侶,看著街頭成雙成對的行人,身體不適希望有個肩膀靠靠時……
形單影只的她們,內心的孤寂和悲哀常常會猝不及防地襲來。
想到那些曾經走近自己的人,想到與另一個人共處時的感覺,她們又只能一聲嘆息,輕輕關上房門,獨自黯然。
這其中背后的緣由,也許就和“親密恐懼”有關。
愛就像是一個強大的鏡頭,不斷掃描你的所有心墻,以找出任何需要表達和釋放出來的情緒,而被愛則可以給你一種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會給你自信,讓你從內心走出來進行冒險,與自己的愛人建立聯系。
在出來的路上,你肯定會遇到些保護自己內心的心境。
很多人都會因為自己上一段感情中親密關系的裂痕和失敗而因此產生恐懼,恐懼的本身卻又是深深的渴望完全相反的欲望。
比如理解和支持,比如默契和疼愛。
親密關系里的付出始終都應該是相互的,你尊重我的喜好,我支持你的決定,而不是一方無底線的縱容和一方無底線的索取。
心理學家榮格認為,人在擇偶時,常會愛上具有自己陰影人格的異性。
比如說,不諳世事的女孩容易被閱歷豐富的男性所吸引;
內向不善言辭的人,容易愛上熱情開朗的異性。
不能愛,是自己不能,所以愛他的能。
你對于美好的他的追尋,那也是在追尋一個另一個美好的自己。
你所期待的白馬王子,有你所夢想成為的樣子。
愛不能,在你碰到還屬可心的人,卻在這個過程中手足無措,能力不足以匹配關系的深度,以至于關系走不下去。
我們對外部事件的感受和判斷,基于我們自己內在的自我價值和自我認同。
你可以選擇進入或不進入婚姻,這個是你在具備進入的能力之后的一種自主選擇,而非被動單身。
為什么你曾經愛上這個人,然后又一直嘗試要改變他?
如果他必須變得更好,你才能夠愛;
或是他不改變,你就不愛,那不是愛,而是你為愛開出的條件。
你努力想改變對方,就表示你不是真正愛他,你愛的是你自己。
當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不夠高時,我們常常在關系中就會有不確定和懷疑的感覺;
而當我們對自己的愛不夠確定的時候,我們就沒有辦法確定對方是愛自己的,更無法確定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每一段關系的破壞,都是對我們的提醒,釋放著我們需要進一步完善的信號。
如果這時候我們停下來,面對自己,就可以發現自己的匱乏與資源。
這些創傷通常與嬰幼兒期和父母分離、頻繁變換養育者、成長過程中被忽視、被貶低甚至被暴力虐待有關,而對個體心理發展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童年時期的體驗。
比起其他的社會性動物,人類的孩子更加脆弱,生長周期更長,對照顧者的依賴也更多,因此對與他人建立關系的需求最為強烈。
當照顧者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滿足孩子的這種需求時,就會導致嬰兒建立關系的挫敗。
長大的過程中,這些創傷會慢慢被隱藏,一旦有異性發出親近的信號或者她們自己主動走近某個異性,隨之而來的就是——隱藏的創傷體驗被再度喚起,本能的自我保護讓她們無法進入這種讓極度不安的關系中,只有逃離才能找回安全的感覺。
親密關系中的伴侶是最可貴,最明亮的鏡子,你可以籍此找出你的反應背后隱藏著什么。你或許會發現長久以來一直攜帶著的某些創傷和內心深處的陰影,那也許是你童年和年輕時的一段傷痛,也許是已經好幾世以來的東西,誰知道呢?在親密關系中你可以去面對的那個經驗,那正是自我認識和自我覺察的最佳機會。
遺憾的是,多數人都不喜歡這樣的“被顯露”出來,因而一再否認和排斥那面照出自己本然的鏡子。
人們渴望借由親密關系結合成一體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在對方那里尋找到了自己失落的另一半,找到了我們的家,我們的歸屬。
在現實生活中,卻鮮有人能在關系里真正把對方視為自己的歸屬。
我們都帶著各自的家庭背景,情感交流模式,評判標準和立場,也都希望把對方“變成”我們心目中期待的樣子。
人生是一場修行。
稍不留神,我們就不由自主地被帶入到舊有的模式中自體循環。
改變和成長是任重而道遠。
假如你真的渴望親密,卻遲遲不敢走入親密關系,需要一些耐心,和害怕危險、未知、逃避的自己磕一磕,和過去的經歷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