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可以哭,但不能有壞情緒,孩子連哭的權利都沒有。
人的一生當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和問題。
如諸多的壓力、人際關系過敏、考試晉升失敗、家庭矛盾、婚姻受挫、經濟拮據、失去親人等;
都會產生不良的情緒,如焦慮、抑郁、緊張、恐懼、憤怒、嫉妒、脾氣暴躁等壞情緒。
每個人,應該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壞心情的困擾。
這些壞心情,有時可能來自外界的壞消息,有時可能來自內心的擔憂和焦慮,它們都有一個共通點:
總是無孔不入,頑固地鉆入我們的腦海中,破壞我們的狀態,讓我們無心工作,陷入情緒的低潮之中。
就像在我們的心上投下一片陰影,讓一切都在瞬間仿佛失去色彩。
有時可能幾個小時就能自己調整、恢復過來,有時這種壞心情可能會持續好幾天,帶來連續數日的陰霾。
你每天都在感受情緒,但你知道情緒到底是什么嗎?
情緒的核心是一種主觀體驗。
當人對某個事物或某個人產生了某種態度的時候,會有一種體驗。
比如,有些人或事會讓我們感到愉悅、高興;
有些人和事會引發我們的憤怒;
有些人和事會引發我們非常悲痛的體驗,這些都是主觀體驗。
情緒也包含了生理喚醒、外部表現、認知評價、行為傾向等諸多部分。
長期的負面情緒體驗對人會產生哪些影響?
長期的情緒惡劣。
如果不能及時進行自我調節,“抑郁寡歡”“悶悶不樂”會妨礙個體的正常心理功能;
如注意力、記憶、思考、抉擇的能力,同時導致社會功能的下降,如上學、上班、家務、社交能力削弱;
如果進一步惡化,嚴重的抑郁情緒得不到有效的干預,容易釀成自殺的悲劇。
人天生就有一些能力,比如能感受到喜怒哀樂。
這種能力不用人教,也不用練習,自然就有了,而且這種能力會陪伴我們一生。
而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我們感受喜怒哀樂的能力也會出現紊亂。
比如說,有個患者,車禍導致頭部受傷。
此后,有時候會莫名其妙的“哭泣”,有時候又莫名其妙的“傻笑”。
當問他為什么“哭”或者“笑”的時候,他說自己也不知道。
沒有感到傷心,也沒有感到快樂,只是出現了“哭”或者“笑”的表情,但心里并沒有什么感覺。
什么是抑郁情緒:
“我好郁悶呀”、“別理我,煩著呢”、“怎么這件事情又沒做好,我很抑郁~”現在抑郁這類詞語變成了大家的口頭禪,遇事不開心,不想說話就說自己抑郁了,快要得抑郁癥了。
郁情緒更像是一組情緒,包括悲傷、苦惱、沮喪,這是任何人都會遇到的,我們可以籠統地把這一組情緒統稱為“不開心”。
當人們遇到精神壓力、生活挫折、痛苦境遇、生老病死、天災人禍等情況時,很容易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緒,這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感成分。
幾乎所有人都可能在某個時候覺得情緒低落,這常常是因為生活中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研究表明大約60%~70%的成年人在一生中會經歷程度不同的抑郁情緒。
抑郁情緒是基于一定的客觀事物,事出有因,有一定時限性,通常是短期的,人們通過自我調適,充分發揮自我心理防衛功能,能恢復心理平穩,或當生活事件解決時自然緩解,對正常的生活、工作不造成明顯負面影響。
抑郁癥流行的背后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商業因素,有我們現在對抑郁癥的理解的現象學層面因素,我們以一個更加科學的、審慎的、嚴謹的態度來看待抑郁癥。
從心理咨詢和治療角度來說,每一個抑郁癥發病都有不同的原因。
矯情是在爭取,抑郁是在放棄
抑郁與矯情在我看來:
矯情是在爭取,抑郁是在放棄;
矯情是在向外釋放,抑郁是向內攻擊;
抑郁與矯情是隔著玻璃的兩面。
郁癥是一種真正的疾?。?/span>它像高血壓,胃病,皮膚病一樣都是疾病。
它所表現出來的是情緒的持續低落,缺乏動力,對過往喜歡的事情不再感到快樂,自卑,恐懼等癥狀。
遇到抑郁的人,給我的第一印象是他們滿是沮喪的臉龐,卻從不允許自己悲傷。
比如,對他們來說,當遇到一件很喪很喪的事,第一反應是咬牙挺住,不允許自己哭。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哭出來是悲傷,哭不出來的往往是抑郁了。
抑郁是一種快感的缺失,其實,抑郁不單只是快感缺失,在表達其他情緒方面同樣存在著缺失。
他們內心頹喪,這種情緒卻無法調節,無從表達。
很多抑郁的人就是這樣。
他們的反應就像很多人在面臨,巨大傷痛時,往往會哭不出來。因為他們可能被眼前的巨大悲痛深深刺痛了、遠遠超出自己的反應閾限。
這種特殊的反應方式,在特定情境下表現出來是正常的,而其若是成為了抑郁者的日常,則就是異常的了。
抑郁癥是一種消耗你生活的疾病,抹去所有其他的東西,掩蓋幸福,理智,動機,睡眠或吃飯的能力,甚至生活的意志。
抑郁癥的產生:
來自環境刺激因素,比如人際關系中的沖突、失戀、考試的失敗、親人的去世等等,只是導致抑郁癥的誘發因素,而不是抑郁癥的真正的病因。
面對同樣的心理創傷性事件,有些人可以在短暫哀傷后重新變得積極健康,而另一些人卻很長時間都處于抑郁之中,這就證明外因只是抑郁產生的非本質因素。
產生抑郁癥的真正的內因、或者說本質因素是一個人的人格特點。
從深層心理學上說,在抑郁癥患者的人格結構中,有一個嚴厲的懲罰者,這個懲罰者會時時監控他或者她的言行,一旦出現哪怕一點點過錯或者失誤,這個懲罰者就會以極其嚴厲的方式實施制裁和譴責。
抑郁癥患者的自責自罪、自我價值感地下、活力降低,都來自這樣的自我攻擊。
對抑郁癥患者而言,輕如鴻毛的精神負擔都會帶來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社交活動會有壓力,比如與不熟悉的人的聚會,他人的過度關注會有壓力,比如家人對婚姻狀況的關切,生活的突然變化會有壓力,比如從小養到大的寵物的離開。
這些壓力對于尋常人而言實在爾爾,抑郁癥患者實在沒有力氣來對抗這些哪怕極度輕微的負面情緒,從而會把他愈發推向精神困局的最深處。
不要逼他們去做任何事情,一個安穩的環境對抑郁癥患者非常重要。
有不少人把抑郁癥歸結于性格或心理上出現了問題,以為只有性格內向的人才會患上抑郁癥。
事實上,抑郁癥并不是單純的心理問題,開朗的人也會得抑郁癥。
它與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功能紊亂有關,導致大腦總是會傳遞到一些不愉快的信息,不良事件只不過是誘因。
你看TA平時笑的很開心,怎么會是抑郁癥?
微笑型抑郁:
大話西游中最后一個橋段:“你看那個人,笑得像條狗?!?/span>
這或許正是微笑抑郁患者的寫照吧。
外表陽光燦爛,討人喜歡。
但在僵硬的微笑背后,他們疲憊地面對著壓抑的自我,失措地對抗著越演越烈的抑郁情緒。
滿滿的悲傷如鯁在喉,卻無法言說,只能無助地在夜里暗自哭泣,然后在每個白天,繼續笑著。
“抑郁”和“微笑”似乎是八竿子打不到的事兒,習慣上很難把“抑郁”和“微笑”聯系在一起。
“微笑性抑郁”表現為患者盡管內心深處感到極度痛苦、壓抑、憂愁和悲哀,外在表現卻若無其事,面帶“微笑”。
這種“微笑”不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而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禮節的需要”、“尊嚴和責任的需要”、“個人前途的需要”。
問題的實質是:他們能裝多久?
能一輩子都裝下去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他們的偽裝是暫時的,過度理智地把負面情緒積壓在心底,避免情緒的發泄,當壓制到一定程度時,感情便會出現反彈,不僅引起精神上的緊張焦慮,消耗大量心理能量,導致心理失衡,引發精神崩潰。
對于微笑型抑郁癥而言,外表的笑是假的,內心的抑郁才是真的。
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要看到微笑型抑郁癥患者的心神是不安的。
內心的失和必然會表現在面部,雖然暫時未能表現出來,假象畢竟掩蓋不住真實。
面對我們的情緒:
沒有不好的情緒,只有不被尊重的情緒。
沒有可怕的情緒,只有缺乏了解的情緒。
情緒是真實的,允許存在,允許表達情緒,而不“情緒化”表達,去認識它,從哪里來,要帶我們去哪里,然后你會發現,沒有真正壞的情緒,只有對情緒“壞”的看法...
試著不要否定它,拒絕它,否則會像你不收的快遞,會一直通知你,讓你更心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