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多人會為將來還沒有發(fā)生的事情過分擔憂和恐懼,從而限制了自己當下的選擇。
用一句話來解讀“限制性信念”的話,就是:任何觀點只要向可能性關(guān)閉了大門,就成了限制性信念。
當你看到一件事情,覺得沒有更多可能,或者已經(jīng)設限時,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又形成了一個限制性信念,向可能性關(guān)閉了大門。
人生不設限,真正的人生是要活出一個無限的人生。
大多數(shù)人把人生設限了,活的特別局限,特別小。
我們把普遍的限制性信念進行了總結(jié),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無助;
第二類是無望;
第三類是無價值。
無助本質(zhì)上是別人做得到,我做不到。
大家可以想一下自己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比如,別人可以當管理層,自己做不到;
別人可以去解決這個商業(yè)問題,但我可能做不到……
具有這種無助的限制性信念的人,通常會有一種無力感,沒有目標,想的多,行動少,特別喜歡把原因歸結(jié)為外在環(huán)境,在其他的人、事、物上面,常常會有一種受害者的心理。
當一個人有能力,卻不被許可用自己的能力解決一些事情時,會產(chǎn)生無助感,這樣種信念像病毒一樣。
讓我們內(nèi)心充滿疲倦、無力感的限制性信念通常是
競爭這么激烈,生意沒法做。
這事,實在太難了。
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工作這么忙,哪有時間學習?
要事業(yè),只能把家庭先放一邊。
沒有辦法,只能這樣。
這些限制性信念來自哪呢?
多年前,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用狗做了一個實驗。
狗關(guān)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多次實驗后,蜂音器一響,在給電擊前,先把籠門打開,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xiàn)就先倒在地開始呻吟和顫抖,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無助感最常見的描述是:
一個人消極地面對生活情況,經(jīng)常沒有意志力去戰(zhàn)勝困境,而且相當依賴別人的意見和幫助。
責罵、施壓、要求過高、單維度評價、關(guān)注很少,都會導致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孩子面對學習生活的失敗,又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消極評價,從而逐漸形成了刻板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態(tài)度——他們認定自己永遠是一個失敗者,無論怎樣努力也無濟于事。
他們還往往固執(zhí)己見,不能吸收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并以消極的方式重復不變地對待學習問題。
孩子一旦形成習得性無助,會進入第二個階段,叫自我認知強化。
自我認知會分為兩類,一類孩子認為我很優(yōu)秀,一類孩子認為我不行,優(yōu)秀的孩子很樂意去做一些事情,比如學習、考試,他會拿出百分之百的力量去投入。
而投入的力量大收獲的就多,收獲多同時印證了他是優(yōu)秀的,而受習得性無助影響的孩子正好相反,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優(yōu)秀的孩子不斷地強化我優(yōu)秀,而認為自己不優(yōu)秀的孩子不斷地被強化不優(yōu)秀。
家長和老師在開始糾正孩子習得性無助的時候,要適當?shù)亟档鸵髽藴省?/p>
如果一開始給孩子設立太高的要求,孩子會覺得壓力太大而放棄,只有適當?shù)钠谕拍苷{(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比如孩子這次考了八十分,你可以給他設立八十五分的目標。
無助感產(chǎn)生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在努力后卻沒有結(jié)果的“不可控狀態(tài)”中體驗各種失敗和挫折。
二、在體驗失敗的基礎(chǔ)上進行認知,這時會感到自己的努力和結(jié)果沒有關(guān)系,覺得自己無法控制行為的結(jié)果和外部的事件。
三、形成“將來的結(jié)果也不可控”的期待,這種認知讓人覺得自己的努力無效,前景無望,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果,使人產(chǎn)生無助感。
四、表現(xiàn)出動機、認知、情緒上的損害,嚴重時會影響后來的學習和生活。
最后給自己貼一個大大的標簽:自己沒有價值。
有無價值無資格感的人較容易逃避成功,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不敢去追求,害怕自己沒有資格,會配不上這些東西,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潛意識中發(fā)生的,意識很難覺察得到。
『沒用』,『無價值』,『我沒有價值』這個信念會比『我不會成功』這個信念影響更大,這種信念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后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他可能會害怕與別人建立任何情誼,因為他覺得自己會成為別人的負擔。他也很難與別人合作,因為一旦合作不成功,他就會自責,是因為自己『無能』造成的。
舉個一個例子。
當你第一次學騎自行車時,你發(fā)現(xiàn)很難保持平衡。
你一直在努力,可以保持平衡五秒鐘,然后十秒鐘,以此類推。
最后,你可以長時間保持平衡。
這些重復,你的潛意識學會了如何保持平衡。
一旦潛意識學會了,無論何時需要,它都會依賴這些信息。
所以下次你坐在自行車上時,潛意識會自動打開默認的騎自行車程序,不用任何努力,你就開始騎自行車。
認知態(tài)度上的一小步:
像喂養(yǎng)小孩子一樣對待你的潛意識
潛意識的力量的確十分驚人和不可思議,幾乎可以幫你達成任何愿望,只有一件事它無法做到。
潛意識無法做到哪件事?
那就是它永遠無法像被訓練過的大腦一樣,區(qū)分好壞、對錯、是非、黑白、積極與消極、成功與失敗。
因為潛意識不選擇、不推理、不判斷、不辨真假,只根據(jù)你意識里出現(xiàn)的信息,不斷調(diào)動周邊的事物乃至整個宇宙的力量來使之顯現(xiàn)成為現(xiàn)實,生成你的行為程序。
只要是我們的意識輸入給潛意識的東西,無論好壞對錯,它都照單全收,并按照你心底的那個聲音,呈現(xiàn)與之匹配的結(jié)果。
所以,不要小看平時脫口而出的那幾句口頭禪:“完了!完蛋了!”
“我真倒霉!”“糟透了!”
“我說了不行嘛!”“這回徹底了!”
消除限制性信念的第一步,當然就是找出它。
如何找出你的限制性信念?
先來看看你對自己生活中哪些地方不滿意。
比如,你很想找到一位伴侶,卻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和別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你會怎么解釋這件事情?
如果你是一位女士,你可能會說:『男人都喜歡年輕的女人,但是我已經(jīng)不再年輕了。』類似這樣的解釋。
你將這個現(xiàn)狀合理化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困難,那么這個解釋很可能就是一個限制性信念。
你可能會說,事實就是如此,你還能舉出很多親身的經(jīng)歷去證明這個信念。
你的信念就是以這樣的方式運作的——你相信什么,你就會得到什么。
只有你完全不再持有這個信念,它對你的魔力才會消失,它才不會再影響你的生活。
有時候,限制性信念不會以一種清晰的方式存在于你的頭腦中,在生活的某些領(lǐng)域,你感到不滿意或者難過,雖然你盡量樂觀、積極地看待這個領(lǐng)域,結(jié)果還是不滿意,那么,在這個領(lǐng)域你可能有限制性信念。
比如,如果你的財務狀況很差,你對此有什么感覺?
焦慮、憤怒還是無助?
這時你需要讓自己沉浸在你的情緒中一段時間,順著情緒去找出這個信念。
每一種情緒可能代表不同的信念,如憤怒或許說明你有個信念——我這樣的人不配有錢,無助可能說明你沒能力掙到錢
第一步:將你的限制性信念寫下來,然后好好感受它,感受它帶給你的情緒
進入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的經(jīng)驗里面,充分感受這些不如意給你帶來的痛苦、悲傷、憤怒、內(nèi)疚或其他種種情緒。
第二步:從情緒中抽離出來,讓一個成年的智慧的自己去告訴過去的自己,這些都只是你的信念,而不是事實。
你可能不會認同這個觀點,因為你實實在在經(jīng)歷過很多事情。事實如此,你怎么去挑戰(zhàn)呢?在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做出選擇了。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夠獲得理想的生活,這個信念就必須被消除;如果你仍然『抱住』它不放,你的目標永遠無法達成。
你為它做的每一句辯護,都會讓它變得更強大。
你希望達成自己的目標嗎?
希望的話,你就選擇相信它只是你的一個信念,而非事實。
第三步:嘗試用一個新的信念去替代它。
你可以用一個積極正面的信念去替代舊的信念,可是怎樣知道這個新的信念對你有用?
當你想到這個新的信念的時候,感受一下自己的身體和情緒,你是否覺得充滿了力量,是否有了正面的情緒?
如果是,那么這個新的信念就是正確的。
如果你財務有問題,你可以對自己說:曾經(jīng)我的財務狀況不好,我從中汲取了不少寶貴的經(jīng)驗,這些經(jīng)驗足以讓我以后受益。
第四步:采取新的行動。
當你采取新的行動時,你可能會感到害怕。
跨出自己熟悉的領(lǐng)域,很多人都會感到害怕或者不適,但是你可以告訴自己,我的行動要符合自己的信念。比如,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jīng)從過去失敗的財務經(jīng)驗中吸取了教訓,那你會采取怎樣的行動?
如果你希望自己飲食健康,你也給自己找到了新的信念,要成為一個飲食健康的人,那么你每頓飯會為自己準備什么食物?
最后一步:獎勵自己。
我們需要意識到人生不是一潭死水,也不是既定的代碼,人本身也是在無數(shù)的成功和失敗后被塑造出來的個體。
每一個瞬間的決定都會多多少少影響你的人生軌跡,而駛出暴風雨的唯一機會在于自己手中所握的堅定信念。
人生好似一個大的棋盤,每個人既是操控自己人生棋盤的執(zhí)棋人,又是在別人的人生棋盤中充當著不同身份的角色,每落子一次就是人生不同岔路口的選擇和經(jīng)歷。
立于方寸之地仰觀世界,視野難免會有局限,但是落子不悔就好比人生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數(shù),每一個經(jīng)驗和教訓都是自己寶貴的人生閱歷和精神財富。
當思想褪去,當下即是天堂
有意識地觀察你的想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這個練習的目標是暫時脫離你的思想,作為一個中立的觀察者觀察它們。這種練習可以幫助你意識到消極的思維模式,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開始質(zhì)疑自己的信念系統(tǒng),從而削弱消極的信念,并有意識地用積極的信念來取代它們。
你可以這樣做:
舒服地坐著,深呼吸幾下,讓自己平靜下來。
開始意識到你的頭腦在產(chǎn)生想法,而不是與它們糾纏在一起。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正沉浸在這個想法中,花一點時間承認這一點,然后回頭覺察。
當思想褪去,一切皆是天堂。
你自己的情緒、喜悅、負向性或正向性,都是你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你要準備去接受那里的責任。
當這個責任被了解,而且被接受,事情就開始改變,要對所有的可能性敞開。
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在折磨你,一旦這個道理被了解,事情就會開始改變,那么你就可以將它轉(zhuǎn)向,你可以將你的地域變成天堂,問題只是在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整個責任都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