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爭取”離婚的,拜托了。不好好離婚,才是對孩子的傷害
我并不以為離婚就是父母教育和人生的失敗,但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真的很大。無論是父母離異,或是親人離世對于孩子來講他們都是被動接受的,誰不希望自己有個美滿的家庭?就像你希望有花不完的錢一樣,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我們已經被生活虐的體無完膚了,又何必再互相傷害呢!但對孩子來說,無疑是種近乎天空那樣重要的東西——破裂了。 父母離異,使孩子不得不生活在一個不再完整的家庭里,這已經給孩子心里投下一層厚厚的陰影,而一些感情走向破裂的夫妻,往往出于自己的某種需要,則更加重了對孩子的傷害。心理學研究:夫妻離異對子女的創傷程度可能僅次于親人死亡。然而,有子女的夫妻離婚,不僅牽涉夫妻二人的利害,也直接危及子女。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傷害是極大的,有人說,父母離異給子女造成的打擊和痛苦,其嚴重程度僅次于親人的死亡。由于父母離婚,有的孩子在心理上產生病態,性格上發生扭曲;個別的孩子,視父母離婚為“世界末日的來臨”,精神完全崩潰,甚至自殺,走上絕路。因此,有子女的夫妻離婚的現象,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人們心目中,「父母離婚」往往預示著一條痛苦扭曲的成長道路,比常人更需要努力避免人格偏差。媒體報道和社交網絡上,「出身單親家庭」也不時成為話題人物的重要人設,足以為其異常行為、甚至犯罪活動提供深層次的解釋。非單親家庭孩子的長輩可能會想,離異家庭的孩子內心會不健全。他們認為,經歷過婚姻破裂的父母,可能會將一些不成功的經驗,或直接或間接地傳輸給孩子,導致孩子在處理婚戀問題上,行為出現偏差或者極端。另外,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都存在一些心理問題,比如缺乏安全感、性格暴躁。離婚會傳染,特別母女同離婚的概率很大,第一次婚姻不幸福的,第二次婚姻幸福的不多的。有很多離異家庭的孩子內心不健全,父母把很多不程度經驗直接或者間接地傳輸給了孩子,導致孩子在婚戀問題上出現偏差或者極端。但是如果認為,全部單親家庭的孩子都是這樣的話,那就等于“所有的農民都是沒文化的笨蛋”一樣,都是給一個群體貼上了負面的標簽,無視個人的獨特性,以及后天的發展的可能性了。在足夠多、足夠完整的愛里長大,是不是單親家庭,真的沒有那么重要。世界上最有成就的離異單親母親家庭/再婚重組家庭子女社會公眾應正確看待單親家庭隔代教育,消除對它的不良歧視,給予單親家庭及其子女以理解和適當的關愛,讓這些孩子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協調發展。另外,社會各界都應該對這個群體伸出援助之手,盡量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和諧的氛圍。離婚只是在法律上結束了由夫妻和孩子組成的家庭,但是,由父母和孩子組成的家庭仍然存在。從孩子的視角來說,離婚發生之后,由父母和孩子所組成的家庭保存得越完整,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就會越小。他們總覺得夫妻離異了,很對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能力就無法得到鍛煉,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家庭系統中缺席的角色會有人自動補缺,這個人往往是孩子或孩子中的一個。如果母親忙于事業,整天在外奔波,沒有在妻子和母親的位置上,那么由于母親沒有扮演好她的角色功能,家庭在親密關系上就會出現空缺狀態。然而,家庭需要完整的婚姻,必須有人扮演跟父親平等的角色來維持婚姻關系。于是,女兒可能會自動“補位”,自動填補媽媽的位置,成為媽媽的“代理人”有家長朋友抱怨說,與真正的單親媽媽相比,“假性單親媽媽”除了戶口本上還有“丈夫”這一頁,家庭收入還有來自丈夫的貢獻外,其他可以說都沒什么差別。還有的媽媽形象地比喻說,丈夫們就像在家里掛了個號,然后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進出自由,只享受父親的權利,而不履行父親的義務。從心理發育的角度說,過度發展的補位現象不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心理創傷,“補位”同子女的“性心理的發育”和“人格面具”有較為直接的病理關系。在中國的家庭里,通常是父親沒有在父親的位置上待好,母親沒有在母親的位置上待好,以至于孩子要去補位。比如說當父親缺席,母親的情感無處依托,所以只能讓孩子去承接、去補位,因為孩子是會無條件地去彌補父母之間的縫隙的。另一種是情感上的隔離:父母人還在,但孩子無法感受到他們的存在。可能爸爸長期出差,不管不問,不僅不管孩子,連老婆都不管,只顧忙自己的事業或者別的什么。在孩子的心中,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論他們是什么樣的人,都會無條件地愛他們,認同他們,這就是對父母的忠誠。然而,離婚后的父母往往成了一對路人或仇人,他們彼此否定或攻擊。夫妻離異以后,無論如何一定不要貶低對方,請一定要從內心去認可對方的優點,理解對方的生命狀態和生活選擇。“我的父母雖然因為種種原因不在一起生活,但是他們都是愛我的,我是源自于愛而來到這世上的生命。”當父母一方要求自己反對另一方時,孩子就遇到了忠誠問題:如果不反對另一方,就意味著背叛了要求的一方;如果反對另一方,就意味著背叛了被反對的一方。中國人普遍認為父母離婚對孩子有害,甚至可能傾向于夸大這種危害,卻容易忽視夫妻沖突對孩子的傷害。完整家庭中的父母爭吵,同樣會對孩子產生全方位的負面影響。父母爭吵越多的家庭,孩子學業表現更差、學習壓力更大、更不自信、患抑郁或心理疾患的風險越高。在一個吵鬧不斷的完整家庭中生活,還不如生活在一個平靜的單親家庭中。離婚不等于你就是”壞媽媽”“壞爸爸”,不好好離婚,才是對孩子的傷害。有一個前提要弄清,如果婚姻已經死亡,即使是無法平靜的好好離婚也不能一直將這個糟糕的婚姻維持下去——維持一個糟糕婚姻對孩子的傷害,仍然大于糟糕的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出自單親家庭的優秀孩子有很多,由于早期的心理學研究是在離婚根本不被社會認同的時期進行的,只考察離婚家庭孩子的病理特征,如焦慮、攻擊性、抑郁等癥狀,因此也只能得出“離婚有害”的結論。在這冷酷的世界上,讓人能夠活下去的, 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學識的一語中的,而是你帶有體溫的,溫暖的一句話。不,他們并不可憐,他們和別的孩子一樣,七歲以前“小天使”七歲以后“討人嫌”,在童年里無邪地撒著歡,只是父母分開了而已。是否單親其實并不是孩子是否優秀、是否快樂長大的關鍵。一個健全樂觀積極向上的人應該是擁有完整與足夠的愛。作者簡介:小賢老師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