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在世,有“三不笑”:不笑天災,不笑人禍,不笑疾病。抑郁癥是全球第四大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曾統計過,全世界的抑郁癥患者高達3.5億人。這其中還有一個數據,那就是我國每年約28萬人因抑郁癥自殺。看見這樣的數據,相信大家都細思極恐,對,你沒有看錯,是自殺而不是殺人。
很多人會想當然的認為自己理解什么是抑郁癥,因為生活中很多人都經歷過或長或短的“抑郁”狀態,它出現在失戀、失業、婚變、職業生涯低谷期,以及經歷一系列挫折時。
(一系列打擊而非單件事情的打擊,持續遭受心靈打擊)人們會感到失望、難過、憤懣,甚至還會對生活失去希望、痛苦不堪,這些心理上的反應與抑郁癥患者的部分癥狀吻合,所以人們想當然的認為抑郁就是這些負面情緒的加深。他們無法理解為什么抑郁癥患者會陷入負面情緒且一發不可收拾,甚至將這種狀態看成是“作死”行為。一個人最大的成熟不是你讀了多少書,走了多少路,積累了多少財富,創造了多少價值,而是擁有一個同理心,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不要被自己的主觀思維所主導,不要對不幸的人妄加猜測,修一顆同理心,憐憫眾生,知其可為和不可為。永遠不要去嘲笑別人,不要覺得事不關己,換一個位置思考,多為人間增添一絲善意。抑郁癥又稱抑郁障礙,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是心境障礙的主要類型。抑郁癥本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但往往被漏報和得不到治療。長期存在的抑郁癥和其他精神疾病的污名化,往往導致的結果是妨礙了患者獲得最佳治療時機。“污名”一詞源于古希臘,指刻在或烙在身體上的一種符號或標記,表明此人具有道德或行為缺陷,人們會因此拒絕或回避他們。社會學家戈夫曼認為“污名”常常被用來作為一種手段,通過對具有某種特質的人實施邊緣化,排斥和行使權利而達到某種控制目的。一是來自外界的社會污名,二是患者自身的“自我污名化”。遭到疾病污名化的患者受到歧視、辱罵、拒絕時,會產生消極以及抵抗情緒,他們會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尊重,進而降低個體的自尊。疾病污名化可能進一步導致患者在某些領域停止努力和降低求助意愿,比如會消極回避就醫,出現反污名化現象。對于患者來說,他們不僅要承受疾病本身所帶來的痛苦,另外還要承受額外的疾病污名化,兩者的雙重壓力下很容易產生恐懼,耽誤治療的最佳時機,導致病情惡化,從而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可從小到大,我們接受了各種各樣的教育,學習很多技能,卻沒有學習會如何處理壓力。每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可壓力卻好似無處不在,揮之不去。中國式抑郁癥更多表現為社會原子化和內卷化,民眾工作壓力大,缺乏釋放和解壓的途徑和方法;非洲式抑郁癥因為戰爭帶來的貧富差距懸殊,女性的社會和家庭地位一般較低,大部分家庭陷入了赤貧狀態;歐洲式抑郁癥受消費主義的影響,往往造成個人自由受限,個人主義的光芒被遮掩。
一個文化現象,許多中國患者在前往精神科求助時,都以軀體癥狀而不是心理不適為主訴,中國人的軀體化報告率遠高于西方人群,這在抑郁癥患者的臨床報告中尤為明顯。中國精神科患者的軀體化報告率一直居高不下,以軀體化癥狀為主訴的患者高達70%以上。很多抑郁癥患者都會把自己封閉起來,封閉是他對抗外部世界的本能防御方式。這種防御最快捷、最有效,也最徹底,只不過,它帶來的是毀滅。抑郁癥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征,輕度的抑郁,暫時離開緊張的環境或者接受一些心理輔導,會對患者有一定幫助。中、重度抑郁癥患者,尤其不能大意,比較典型的抑郁癥,要向專業機構尋求幫助,比如說醫院的心理科和精神科,綜合運用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團體治療等手段促進抑郁癥的康復。“心病還需心藥治”,在藥物治療的配合下,心理疏導是治療抑郁的最佳方案, 可遺憾的是我國心理治療起步較晚。在農村,心理咨詢的覆蓋率幾乎為零,家屬也會在反復勸說病人無效的情況下失去耐心,撂下一句“誰也幫不了你,只能靠自己了”,可是,那些患者真的能靠自己嗎?無奈,諸多抑郁癥患者在暗黑的世界里苦苦掙扎,單槍匹馬地同病魔做著殊死的搏斗,最后還是有些人扛不住,不甘心卻又無奈地采取了極端的手段……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抑郁癥患者的完美主義傾向可能和早年的養育環境有關。在早年的養育環境里,父母覺得你不夠好,久而久之,你也會覺得自己的確是不夠好,即使長大,你還會這么苛刻地待自己,即便你成家立業功成名就。消極思維是導致低自尊的關鍵,抑郁癥也會影響你的認知和思維以及生活方式。它腐蝕和改變了判斷和思維方式,消極的想法變得具有破壞性,使你容易做出糟糕的決定。這像單曲循環-“反復說出自己的失敗和自我懷疑,直到自己感到失敗,看不到希望或未來?!?/span>解決這些腐蝕性認知至關重要。一個好方法是分析這些自我否定想法的準確性。感覺這種方式讓我對自己感覺良好還是對自己感覺不好?這不意味著重復空洞的自我肯定,而是要使用事實來進行證明,現實是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身為一個旁觀者,我們很難去插手一個抑郁癥患者的人生。治病救人的事從來都需要遵循一種科學的方式,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江湖郎中。一種不專業的“規勸”或許會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往往,旁人的不理解,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無關于是非對錯,抑郁或其他心理疾病是“病”,而不只是一種任性或是一種矯揉造作的情緒。我們沒有資格去評判別人的選擇,別人的生活經歷過什么,你永遠不會了解。針不是扎在你的身上,就別去說風涼話,覺得那只是一根針而已。有人說自殺的人不是想不開,而是想開了,這種勇氣不是誰都有的。我們不能去埋怨一個病人的痛苦,我們或許可以傾聽,可以幫助他們去尋求專業的幫助,卻不能強加于他們我們的意識和思想。而真正的善良,是打開我們的心,給病人一個出口,不要求,不躲閃,不放棄,不教育。作者簡介:賢弘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倡導以愛為本質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諦,生命的真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