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暈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許多心腦血管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顱內疾病或頸椎疾病都可能會造成頭暈。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下與頸椎退變有關的頭暈——頸源性頭暈。
頸源性頭暈是指因上段頸椎錯位或其他因素,刺激到頸部交感神經或椎動脈而出現了眩暈、昏沉、視力模糊等綜合癥狀。
從上面這張圖中就可以看到,椎動、靜脈在第六頸椎開始在橫突孔里穿行,它在下面基本還是比較直的,椎動靜脈出了第一頸椎橫突孔之后需要轉兩個大彎,在出了第一頸椎這一短短的節段里本身椎動脈就有兩個大的扭曲。如果1、2頸椎再發生一些錯位的話會很容易導致扭曲更厲害,此時就有可能會刺激到椎動脈,使椎動脈產生痙攣,導致眩暈的出現。
頸源性頭暈的主要癥狀是頭部昏沉或眩暈,還可伴隨頭痛、注意力不集中、嘔吐、頸部不適、乏力等癥狀。
椎動脈型:為發作性劇烈眩暈,突然轉頭及后伸時眩暈加重,恢復中立位后可減輕,椎動脈壓迫試驗陽性。
交感神經型:為慢性持續性眩暈,與頭部姿勢無關。面色蒼白、心悸胸悶等。
共同體征:上段頸椎(C1-3)關節突壓痛陽性。不管是上面哪種類型,在觸診時往往都會發現1-3頸椎是有一些錯位的表現。
X線,最基本的輔助檢查手段,包括張口位片、側位片。
CT,常用的檢查手段,可清晰顯示骨組織結構及其輪廓,是否有寰椎半脫位、齒狀突骨破壞、寰枕融合等。
最常見的頭暈原因主要是心血管疾病、耳源性頭暈和顱內疾病(腦膜瘤、腔隙性腦梗死)。
心血管疾病導致的頭暈以高血壓和低血壓較為常見。其中高血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它的典型癥狀包括頭部脹痛、陣發性眩暈、心率失常、胸悶不適等。有時還會伴隨冠心病、腎臟疾病、腦出血等等。一般用“動態血壓監測”手段可診斷。
低血壓分為慢性和急性。慢性低血壓早期往往無癥狀。急性低血壓發作時即可出現頭暈、惡心、視野模糊、疲勞、怕冷、臉上蒼白,甚至暈厥等。上肢動脈血壓測量低于90/60mmHg。
很多人知道這個病還是因為王俊凱,但其實耳石癥是所有頭暈眩暈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疾病。耳石癥的主要癥狀是反復發作的短暫性眩暈,特征性眼球震顫;持續時間較短,多不超過1分鐘;可伴有惡心、嘔吐、頭重腳輕、漂浮感等。
中低頻、電針、淺表性熱療等
避免不良生活和工作姿勢
用合適的枕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