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民族文化
一
當前,有一股傳統文化復興的大潮,正在悄悄地漫卷中華大地,這無疑是中國當代人之幸事,中華民族之幸事。它使人看到了一個偉大的民族,在那被切斷根脈的斷口愈合處,正在重新拱出毛茸茸新鮮旺盛的須芽兒,在國人的頭腦和心靈深處正強勁地伸展著,不朽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將再一次煥發出耀眼的光彩,照亮東方人類的天空。
但是,如果透過這光芒的浮華,便會看到尚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令人心憂。一些人對傳統文化的淺釋,甚至是變異和扭曲,或者是由于學識底蘊不足而對古文化產生的誤讀,也有一些境界低下的別有用心,就使得目前所展示出的古老民族文化,竟是一種似是而非的另類,或者是只有一種外在的形似。也許這正是傳統文化的根脈,在枯萎百年后一種重新續接時應有的一種陣痛和疼癢。
由于市場等等諸多因素,一些所謂的“學者”和“作者”,從一己之私的“名利”出發,為適應、滿足大眾的心理,投其所好,以類似提供鴉片的方式,拋棄了那些“苦口良藥”的民族傳統文化精髓,專門去選擇歷史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貼上“傳統文化”的標簽,用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故意去展現一些宮廷內斗、權謀之類,展示妒嫉、謠言、誣陷等卑劣丑惡,或者用當代人的觀念去詮釋歷史、偽造歷史;也有人專門去古書的藏污納垢處,去破解一些隱私男女之事件,用以迎合觀眾,滿足當代人道德低下的欲望要求,而把民族文化的精魂拋置一邊,造成了一種神圣缺失、泛國學的無魂現象,其實這些正是今天國人心靈腐敗、人格墮落的根源。這些都不是真正的五千年中華文明,更不是中華古文化的菁華和神髓。這在一些歷史小說、歷史電視劇和電視講座中也能看到。這在當前國人對傳統文化比較模糊的狀態下,在能夠起到喚醒國人從沉睡中醒來推波助瀾的同時,也起到了一種對古文化的惑亂作用。它的后果,是使人誤認為這些就是中國傳統的古文化,甚至認為中國的古代,也同當代社會的道德是一種樣子,從而對當前的國人心態有一種認同感,古來如此,我們的先人不也是這樣嗎?于是便心安理得了。還有的人以當代常人的心態,去衡量古人,結果使古人的形象和內涵都發生了變形。舉一個例子,看看古人是一種什么狀態。有一出戲叫《鍘美案》,演的是北宋年間,書生陳世美進京應試,考中狀元,被招為了駙馬。他的家鄉連年荒旱,父母去世,前妻秦香蓮攜兒女進京尋夫,闖宮遭到驅逐。丞相王延齡可憐她,試圖讓秦香蓮在陳世美的壽辰之日,扮成一個歌女席間彈唱,以幫助她破鏡重圓。未成,王延齡又交給秦香蓮一把紙扇,暗示她去開封府告狀。陳世美派家將韓琦去追殺秦香蓮,韓琦因良心受感動,放走了秦香蓮母子,而自己自刎而死。包拯將陳世美召到開封府,先是好言相勸,話不投機,便秉公執法進行審判,最后處以鍘刑。這時皇姑、太后聞訊阻刑,包拯依舊鐵面執法,鍘了陳世美。近千年來,陳世美一直被國人唾罵成道德墮落、忘恩負義的典型。這樣的人、這樣的事,在古代是少之又少、壞之又壞的事,但是如果放在今天,陳世美又算得了什么?其實古代的大宋朝,已經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
什么是傳統文化呢?為什么要復興民族的傳統文化呢?簡要的說,就是本次人類五千年結晶的文明,就是民族歷史中傳承下來的能夠提升民族人的品質、純凈民族人的思想、開闊民族人的心胸、振奮民族人的精神、開啟一個偉大民族的智慧、使這個民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今世人敬仰的古老而又永遠年輕、經典、純正的文化。不是古老的、歷史的、民族的東西,都是民族的傳統文化,有諸甚至只是一些朽腐的垃圾;只有經典不朽的文化,歷史中那些凝聚的人類文明才是文化,才是真正的民族傳統文化,才是一個民族偉大的文明。
眾所周知,儒釋道精神,在漫長的歷史承傳中,注入了中華文明最深厚的內涵。老子、孔子、釋迦牟尼,他們都已經由人而神,為中華民族留下了“重德行善、仁義禮智信、中庸”等不朽的偉大精神,形成了中華文化不朽的靈魂,傳統的經史子集,如《道德經》、五經四書、諸子百家、神話、楚辭、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琴棋書畫、中醫、音樂、舞蹈、民俗等,它們的精神和內蘊,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核和外在形態。古老的文明,可謂博、大、精、深,這是中華民族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