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東北三省的2018年分地級市GDP數據,只有遼寧省前不久進行了公布。吉林和黑龍江兩省,截至目前,相關數據仍舊尚未公布。
相比其他的六大行政區,東北大區原本省份數量就不是太多。所以在之前的2018年各省的經濟回顧中,相當于我們僅推送了遼寧一省:《2018年遼寧各地級市GDP數據出爐:觸底反彈,乍暖還寒,路在何方?》。
所以就我個人而言,心心念念總想著什么時候再推送一兩期關于東北三省2018年的經濟的回顧。既然分市的數據暫時還沒有,我就聊些更宏觀的,比如目前三省部分已經公布的省域經濟分類數據。
2018年東北三省主要經濟數據對比
上表當中,有關于東三省的13組2018年省域經濟基礎數據。我們把這些數據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相差不大的,一類是相差明顯的。
相差不大的:GDP總量,人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消費價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相差明顯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本外幣存款余額,本外幣貸款余額。
從數據比例上來看,相差不大的和相差明顯的經濟指數,基本對半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接著往下看。
基礎經濟數據概念普及
由于在上面的表格中,我們提到了許多反應城市經濟水平的基本概念。為了防止一些初入圈的朋友眼生,在解釋東三省之間的宏觀經濟數據的同異之前,我們正好借這個機會,一并來普及一下這些區域經濟常用基礎概念。如果對這些概念都很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跳過。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指企業(單位)通過交易售給個人、社會集團,非生產、非經營用的實物商品金額,以及提供餐飲服務所取得的收入金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包括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但不包括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而網上零售額是指通過公共網絡交易平臺(包括自建網站和第三方平臺)實現的商品和服務零售額之和。商品和服務包括實物商品和非實物商品(如虛擬商品、服務類商品等)。
2018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比上年增長9.0%(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以下除特殊說明外均為名義增長),增速比1-11月略低0.1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45311億元,增長5.7%。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了在生產過程中消耗或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后的余額,是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年主營收入大于2000萬的工業企業或者國有工業企業。
2018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實際增長6.2%,增速緩中趨穩。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6.2%,集體企業下降1.2%,股份制企業增長6.6%,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長4.8%。
固定資產投資是以貨幣形式表現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建造和購置固定資產的工作量以及與此有關的費用變化情況。包括房產、建筑物、機器、機械、運輸工具、以及企業用于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大修理和其他固定資產投資等。
2018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635636億元,比上年增長5.9%,比上年同期回落1.3個百分點。從環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0.42%。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394051億元,比上年增長8.7%,增速比上年提高2.7個百分點。
進出口總額是指實際進出我國國境的貨物總金額。進出口總額用以觀察一個國家在對外貿易方面的總規模。我國規定出口貨物按離岸價格統計,進口貨物按到岸價格統計。
據海關統計,2018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30.51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下同)增長9.7%。
一般公共預算是對以稅收為主體的財政收入,安排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維持國家機構正常運轉等方面的收支預算。
2019年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89800億元,比2018年執行數同口徑(下同)增長5.1%。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800億元,從中央政府性基金預算、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394億元,收入總量為92994億元。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1294億元,增長8.7%。收支總量相抵,中央財政赤字18300億元,比2018年增加2800億元。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余額963.99億元。
城市本外幣存款余額,即城市人民幣與外幣的存款總數。城市本外幣貸款余額,指至某一節點日期位置,城市借款人尚未歸還放款人的貸款總額。
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實際生活中,常用來代指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嚴格來說這么使用不夠準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收入。
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2017年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是一個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購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價格水平變動情況的宏觀經濟指標。它是在特定時段內度量一組代表性消費商品及服務項目的價格水平隨時間而變動的相對數,是用來反映居民家庭購買消費商品及服務的價格水平的變動情況。
2018年CPI全年上漲2.1%,為四年來首次突破2%,比上年上漲了0.5個百分點,進入了“2時代”。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2017年全年CPI同比漲幅分別為2.0%、1.4%、2.0%、1.6%。
東三省經濟數據相近的領域
東三省經濟數據相近的領域包括:GDP總量,人均GDP,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民消費價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先來說說判定相近的一個標準,雖然東北三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彼此之間的相似度很高。但是細節上的差異依舊還是有,所以我們這里說的宏觀經濟數據相近,一般是指在某數據最高值與最低值相差在一倍之內,基本上就可以理解為比較相近。
以人均GDP為例,東北三省之間的數據其實高度相近,遼寧58072元,吉林55801元,黑龍江43296元。其中黑龍江與吉林差距約1.2萬元,吉林與遼寧之間的差距更是僅有2千多元。這個差距,放在數千萬人口的省份之間進行對比,其實是非常之小的。
再比如說大家都十分關心的三省居民到底誰更富裕一些的相關數據,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方面,遼寧為37342元,吉林為30172元,黑龍江為29191元。吉林與黑龍江差距不足千元,換算到12個月不足百元。略勝于黑吉兩省的遼寧,得益于與兩省相似的省會經濟中心城市外,還擁有一座沿海經濟中心城市大連,最終在收入數據上提升不少,但最終的差別依舊不能算是質的差別。
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三省之間的差異更是降低到了兩兩之間不足千元的水平,可以說三省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高度相似。
那么為什么東北三省在以上的這些經濟數據上,會呈現出較為明顯的相似性呢?取決于三省之間相似的歷史發展進程與相近的人口總體量及結構。
東北三省中,遼寧省人口最多,2017年總人口為4368.9萬人;黑龍江人口次之,2017年總人口為3788.7萬人;吉林總人口最少,2017年為2717.43萬人。
東北三省的人口體量排名,與東北三省的GDP總量排名,高度吻合,均為遼寧> 黑龍江>吉林。 這其實也同樣說明,三省在經濟驅動方式上的相似性,三省中并沒有我們人們渴望看到的“黑馬”。
同樣的情況如果我們放眼全國,情況就會復雜很多。全國省份經濟總量排名第4位的浙江省,其人口是經濟總量前9省份中人口最少的。5737萬人的人口總量,差不多僅有廣東省的一半,比四川、河南、河北等省份的人口總量都要低上數千萬。
所以三省之間相似的經濟數據類目,事實上正是東北經濟近些年整體上落后于全國發展水平的一個縮影。
東三省經濟數據相遠的領域
東三省經濟數據相遠的領域包括: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一般公共預算,外貿進出口總額(出口額),本外幣存款余額,本外幣貸款余額。
相比三省之間近似的宏觀經濟數據領域,事實上三省之間有明顯差異的一些領域,事實上可以更好地幫我們看到看似高度相似的東北地區,在細節上的不同之處。
事實上就目前中國整體城鎮化進程而言,排除經濟體量能夠排到前幾位的城市與地區,其余絕大部分地區的經濟要想可持續良性發展,工業,事實上都是最靠譜的一條路。類似金融、互聯網這樣的產業,全國范圍內有幾個中心城市就已經足夠,并不適合所有地區都照搬照抄。
2018年,東北三省的經濟復蘇,事實上是從遼寧省最前開始的。這點即使不看之前我們已經推送的2018年區域經濟復盤系列遼寧篇,單只是看遼寧經濟數據今年能夠早吉林和黑龍江兩省多日發布,就可以從中了解端倪。
這其實就和我們上學時的學生們一樣,成績好的學生被問及期末考試考了多少分時,一般都是實問實答,不會有什么遮著掩著的。但凡遲遲不肯說自己到底考了多少分的學生,多半是這次考試考砸了。
區域的本外幣存款、貸款余額,是能夠直觀看出該地經濟水平與富裕程度的參數。通俗來講,就是當地到底有沒有錢,有多少錢。在這兩項數據上,遼寧的表現就比較突出了。
年度本外幣存款余額,遼寧省達到了5.9萬億,吉林省約2.2萬億,黑龍江省約2.5萬億,遼寧省數值超過了吉林省與黑龍江省的總和。這項數據的占比情況,顯然與上文中我們提到的三省人口體量對比情況有所背離。
為什么?我們可以理解為雖然在外界看來十分都差不多的東三省,事實上在財富的吸引力上,差別十分明顯。遼寧,是實際意義上的東三省財富中心,這里匯聚了更多東北高凈值人群的財富。再換而言之,你也可以理解為,遼寧還是東三省的金融中心。
另外兩項能夠明顯感受到遼寧省最先復蘇的指數,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
2018年,遼寧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9.8%,而同期吉林和黑龍江則為5%和3%。固定資產方面,遼寧省年度增長3.7%,吉林為1.6%,黑龍江則為-4.7%。
東北作為中國的老工業基地(重工業基地),工業對于整個東北未來的發展,可謂是生死存亡之大事。東北不是沒想過撇開工業再起爐灶,但是事實上經過過去這么多年的驗證,顯然這條路是走不通的。只有在現有工業基礎上推陳出新,從老工業轉變為新工業,才有可能使東北經濟從泥濘中逐漸掙脫。遼寧年度工業增加值明顯回升,可以看到過去這些年的痛苦轉型終于見到些許成效。
而固定資產投資,可以較大程度上反映出企業及社會對一個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在這項數據上,黑龍江的情況一度是過去幾年東北三省共同面臨的難關。而目前,遼寧省同樣率先恢復到了3.7%的正向水平。
而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則可以反映出當地企業納稅情況和政府可調配資源實力。在這一項數據上,遼寧省2616億元的體量,同樣超過吉林省1240.8億元和黑龍江1282.5億元。地方政府如果沒有錢,那么可想而知當地的民生投入與改善自然也會十分乏力。
而最能體現遼寧省沿海省份區域經濟優勢的,還在于外貿進出口總額高達7545.9億元這項數據。得益于港口經濟效應,即使是目前影響力已回落至僅能輻射東北三省的地步,以大連港為代表的遼寧港口經濟還是為未來遼寧的重振預留了更多的想象力。
事實上如果不是中國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與東北地區在中國區域經濟崛起最為迅猛的過去十幾年,不同程度地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那么環渤海灣完全有可能成為中國比肩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另一大超級經濟體。
由三省(山東、河北、遼寧)+兩市(北京、天津)共同組成的超級灣區,其具備的資源情況其實非常龐大。但是缺乏協同發展的歷史基礎、產業條件以及前瞻眼光,使得該區域的經濟現狀遠遠落后于我們的發展期望。
對比長三角和珠三角,我們發現北方三省在過去經濟發展上的最大 遺憾,就是過去很長的時間內,長期沒有將省內資源與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相協調統一。
在外向型經濟時代,北方三省沒有盡力將省內資源全力向濱海城市傾斜,任由其自由發展。所以目前我們來看,南北方濱海經濟強市中,北方城市的身影寥寥無幾。
在進入內需型經濟時代后,北方三省的后知后覺依舊十分明顯。早該拼力爭取到東北大區國家中心城市的沈陽表現不佳,北方經濟第一大省山東雙核驅動中的一核濟南動作遲緩。至于本身版圖已被京津兩市占據最佳區位的河北,則更是至今沒有任何實際意義上的經濟中心城市。
此次此刻,我們縱觀環渤海區域的濱海城市名單:天津、唐山、秦皇島、濱州、東營、濰坊、煙臺、威海、大連、葫蘆島、丹東、營口、盤錦、錦州…
這些原本有希望成長對標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廈門等南方新一線、二線城市的地區,目前絕大多數都仍舊停留在三線、四線甚至更低的城市陣營。
從這個維度講,東北的問題,即是整個北方的問題。如果東北能夠真正意義上實現振興,對于未來整個中國北方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都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對象。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華東篇 丨 華中篇 丨 華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廣東篇 丨 江蘇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東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遼寧篇 丨 陜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山西篇 丨 貴州篇 丨 甘肅篇 丨 海南篇 丨 寧夏篇 丨 西藏篇
2018上半年:部分城市GDP 丨 27省GDP 丨 15省GDP 丨 東中西東北四版塊 丨 居民收入和消費支出 丨 社消增速大數據 丨 國民消費大數據 丨 IPO數據 丨 土地成交數據
新一線城市圈:濟南都市圈 丨 青島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陽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鄭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漢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理想生活 丨 返鄉置業 丨 空氣質量排行榜 丨 2018年快遞業務量 丨 2018年GDP數據 丨 廣州軌道交通 丨 吞并萊蕪 丨 中國超級樓盤 丨 宜居指數 丨 經營成本最高30城 丨 最佳商業城市榜 丨 中國縣域指南 丨 各省龍頭行業
人文:城市選擇 丨 動漫中的重慶 丨 水滸故里菏澤 丨 日本窮忙族 丨 蒼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晉冀魯豫 丨 擇城法則 丨 八次北人南遷 丨 東北企業家 丨 又沒有山西 丨 這幾班公交車 丨 城市書店數量 丨 文創第三城 丨 中國景區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