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在中國的頭部城市(全國三十強)陣營中,一眼望去,可謂是群星璀璨。
四大直轄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地位穩如泰山,沿海發達省份省會城市、副省級市爭奇斗艷,中西部區域中心城市近些年表現也十分突出。
而就在這份“神仙打架”的城市陣營當中,總有一些行政級別不高,知名度相對也較低的普通地級市,各憑實力與特色,長期立身其中,令人側目。
所以今天,我們不妨就來一起看看中國普通地級市中的佼佼者們——中國普通地級市GDP十強城市。
上半年GDP三十強中的普通地級市身影
在中國,行政級別高低往往直接決定很多事情,城市的命運也不例外。按照現行的中國城市行政級別分類,大致可以把地級以上城市分為直轄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準副省級市(省會)、普通地級市。
其中,直轄市行政級別為正部級,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行政地位與省相同。中國的四大直轄市家喻戶曉,即北京,上海,天津,重慶。
副省級市行政級別為副部級,受省級行政區管轄,副省級市的市長與副省長同級。中國現有15座副省級市:廣州、武漢、哈爾濱、沈陽、成都、南京、西安、長春、濟南、杭州、(深圳、大連、青島、寧波、廈門)。
而計劃單列市情況稍微特殊一些。所有副省級城市早先都是計劃單列市,后來規定省會城市不再設為計劃單列市,所以上面的10個計劃單列省會都已經相繼取消了,現在的計劃單列市只剩下廈門、寧波、青島、深圳、大連5座城市。
而作為直轄市、副省級市、計劃單列市,對于這些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利好?我想我們不妨直接從結果倒推價值——看看前不久我們已經安排推出的“2019年上半年中國內陸城市GDP三十強”榜單。
在中國的頭部三十強城市中,較高行政級別城市上榜19席,普通行政級別城市上榜11席;而如果我們進一步查看更加頭部的十強城市中,較高行政級別城市上榜9席,普通行政級別城市僅上榜1席。
由此我們也可以清楚發現一件事兒:雖然在全國三十強城市中,普通地級市上榜了11席,但是整體的排名情況還是明顯較為靠后的,而且呈現出越往后數量越多的趨勢。事實上,這也和全國高行政級別城市總量有限的客觀背景密切相關。
1~10名當中:僅有蘇州1座城市;
11~20名當中:無錫、佛山、南通、東莞4座城市;
21~30名當中:煙臺、泉州、常州、徐州、唐山5座城市。
而長期來看,中國頭部三十強中的高行政級別城市,如長沙、鄭州、濟南、西安、合肥等城市,均為各自所在省份的區域中心城市,未來能夠通過行政方式獲得的資源要明顯優于榜單上的普通地級市,所以未來在榜單上進一步上升將是大概率事件。
普通行政級別城市未來發展的關鍵,顯然并不是在GDP總量這一單一數據上與高行政級別城市一爭高下。
中國普通地級市GDP十強名單
相比全國城市三十強,普通地級市十強的特性事實上更加鮮明——東部沿海省份、主要城市群中,是地級市十強分布的最主要兩大特征。
普通地級市GDP十強分布在江蘇、廣東、山東、福建、河北五省,而五省無一例外全部均為東部沿海省份。
而普通地級市十強的核心城市群成員身份就更加顯著:蘇州、無錫、南通、常州、徐州為長三角城市群成員,佛山、東莞為粵港澳大灣區成員,唐山為京津冀城市群成員。
余下的煙臺和泉州二城,事實上也分屬山東半島城市群和海峽西岸城市群,兩城市群的體量雖然相比上面的全國三大城市群略遜色,但亦是全國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即使是在全國普通地級市十強中,內部分化的情況依舊十分明顯:榜首的蘇州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都基本上是一騎絕塵的——
2018年,蘇州GDP已經達到18597億元,超過第二名無錫7000多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120億元,是第二名的兩倍多;資金存量是28560.4億元,比第二名多1.2萬億元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46億元,超過第二名2000多億元。
也正是因為以上因素,蘇州才能夠成為普通地級市中,唯一一個殺入全國城市GDP十強的實力選手。
GDP總量上,即使我們先排除蘇州這個特別案例,其余上班的9座城市的差別也十分明顯:第2位的無錫比第10位的唐山多了2500多億元(半年度),如果是全年的話這一數據大概率上會放大到5000億元這個量級,這樣體量的差別完全可以將二城劃分到不同的城市級別區間之中。
常住人口上,普通地級市十強的差別也十分巨大,人數最多的蘇州常住人口超千萬,這一數據是榜單上常住人口最少的常州市(不足500萬)一倍還多。
而人均GDP數據上,普通地級市十強之間依舊鮮明分成兩個陣營:蘇州、無錫、常州三市的半年度人均GDP數據即高達8~9萬元區間,這也就意味著這些城市的全年人均GDP數據已經開始向20萬元沖刺。
而與此同時,泉州、徐州、唐山三市的半年度人均GDP數據尚不足5萬元,雖然相比同期全國均值依舊比較領先,但是與蘇錫常人均GDP數據差異依舊是倍數關系。
發達的普通地級市,意味著什么?
在中國當下的激烈城市競爭大環境下,發達的普通地級市,究竟意味著什么呢?在我看來,是宜居的另一種選擇。即如果你不太愿意深入參與到過于激烈甚至殘酷的城市經濟“戰役”,但同時也不愿意回到經濟持續在走下坡路的家鄉的話,那么發達的普通地級市,毫無疑問正是處于“既有錢,又有閑”區間的多一種選擇。
講到這里,可能很多朋友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否就是我們時常說的知足常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話對,也不對。以今天我們討論的普通地級市十強來說,其整體排名均位于全國前三十,對比全國三百個左右地級市的總數量,依舊可以算作是頭部城市。
所以,較真一些說,地級市十強比上不足的成份較小,但是比下有余的成份卻十分明顯。而其中部分城市得益于身處頂尖城市群的區位優勢,某些維度上這些城市絲毫不遜色于一些省會和副省級市。但十強地級市的最大優勢,顯然還是在宜居這一維度上。
民間關于宜居性的榜單非常多,雖然各個榜單的具體城市排名上有所差異,但是在評測權重上基本上逃不開生態環境、健康指數、城市安全指數、生活便利指數、生活舒適指數、經濟富裕度、社會文明指數、城市美譽度等方面。
地級市十強中,長三角城市上榜5個,珠三角城市上榜2個,山東、河北、福建各上榜1個,這些發達的普通地級市全部都位于東部沿海的地區。而東部地區在經濟、交通、生活等各個方面的優勢,長期以來都居全國最領先區間。
對于這些城市而言,只要能夠控制人口總量不超過主要一線城市和強二線城市,城市運行節奏和工作壓力水平就能夠大幅低于各自所在城市群中心城市水平,宜居性自然而然就能夠得到凸現。
而如果說這些普通地級市有什么比較明顯的短板的話,過往中國城市資源數量長期與城市行政級別掛鉤造成的普通地級市醫療、教育等資源的匱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這些城市的宜居性。
不過長期來看,這些問題已經被相關部門所關注,也正在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再充分結合城市群的協調作用,未來將不會再是影響這些普通地級市生活幸福感的阻礙。
而這些城市的旅游與養老產業,在未來的十到二十年間, 也會迎來更大的爆發。
2018全年:省份排名 丨 城市排名 丨 華東篇 丨 華中篇 丨 華北篇 丨 西南篇 丨 廣東篇 丨 江蘇篇 丨 浙江篇 丨 山東篇 丨 河南篇 丨 四川篇 丨 湖北篇 丨 湖南篇 丨 河北篇 丨 福建篇 丨 安徽篇 丨 遼寧篇 丨 陜西篇 丨 江西篇 丨 云南篇 丨 內蒙篇 丨 山西篇 丨 貴州篇 丨 新疆篇 丨 甘肅篇 丨 海南篇 丨 寧夏篇 丨 西藏篇
新一線城市圈:濟南都市圈 丨 青島都市圈 丨 徐州都市圈 丨 沈陽都市圈 丨 合肥都市圈 丨 鄭州都市圈 丨 成都都市圈 丨 武漢都市圈 丨 杭州都市圈 丨 南京都市圈
城市:18大自貿區 丨 西部陸海新通道 丨 房地產依賴度 丨 上半年GDP百強 丨 上半年GDP三十強 丨 地方財政收入 丨 江蘇全域一體化 丨 多城杠桿率超100% 丨 上半年25省GDP 丨 蘇南模式和江蘇未來 丨 上半年房價收入比 丨 二次城市化 丨 夜間經濟 丨 房價消費和工資 丨 長三角一體化 丨 汽車消費南移 丨 鹽泰錫宜城際 丨 淮海經濟區 丨 南京,要更大 丨 江西/南昌的崛起 丨 500萬新市民 丨 大省不能窮 丨 大灣區產業溢出 丨 50城土地出讓金 丨 50城租金收入比
人文:國人離婚率 丨 長江斷流 丨 長安十二時辰 丨 宏顏獲水 丨 廣州紅專廠 丨 中國啃老族 丨 大洋怪重地名背后 丨 中學地理課 丨 罪案片石家莊 丨 破冰行動 丨 白鹿原 丨 低調的寶藏城市 丨 渤海灣跨海通道 丨 城中村拆遷往事 丨 區域閱讀大數據 丨 燕大南遷往事 丨歷史文化名城 丨 “妖都”廣州 丨 城市建筑設計 丨 離結比 丨 城市選擇 丨 動漫中的重慶 丨 水滸故里菏澤 丨 日本窮忙族 丨 蒼穹之下 丨 封狼居胥 丨 晉冀魯豫 丨 擇城法則 丨 八次北人南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