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美國的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提出了一個設想,這個設想就被稱之為戴森球。
所謂的戴森球指的就是在恒星的周圍建立一個可以收集恒星能量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以是一個球型的物體,將恒星完全籠罩其中,也可以是一個環狀結構,像行星環一樣圍繞恒星。那么為什么要收集恒星的能量呢?因為恒星所釋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我們最熟悉的恒星就是太陽了,太陽每秒鐘所釋放的能量約為38600億億兆瓦,以人類現在的能源消耗速度來計算,太陽每秒鐘所產生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25萬年以上。
而我們在地球表面所能夠收集到的太陽能量是微乎其微的,微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如果我們能夠建造一種設施直接吸收太陽的能量,那么能源真可謂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文明的發展水平越高,對能源的需求就越大,而能夠利用更多的能源也就代表著文明等級的提升,所以根據卡達爾肖夫指數,宇宙文明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等級。
一級文明能夠利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而一級文明實現的標志就是可控核聚變,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進行可控核聚變的研究,一般認為人類距離可控核聚變的應用還有百年左右的時間,所以現在的人類文明還沒有到達一級宇宙文明,如果非要給一個級別的話,那么可以算作0.7級。而二級宇宙文明能夠利用所屬恒星系統中恒星的全部能源,而其實現的標志就是戴森球了。雖然戴森球的概念早在1960年就被提出來了,但對于人類而言,這還是一個無法想象的裝置,對于如何制造戴森球,人類還是一無所知,畢竟人類連一級文明還沒有達到。
在太陽系之中,太陽占據了太陽系物質總量的99.86%,所以似乎根本沒有足夠的物質材料來制作足以環繞太陽的戴森球。
不過人類暫時無法想象的事物,更高等的文明卻有可能完成,所以在戴森球理論出現之后,人類在進行宇宙探索和觀測的時候非常注意尋找類似的結構,以期能夠借此找到外星文明。以前由于觀測手段和分析能力的不足,人類并沒有找到疑似戴森球的結構,而在2015年的時候,美國航天局卻似乎發現了一些端倪,他們在對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收集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時,發現在天鵝座的方向有一顆恒星,這顆恒星會出現明顯的明暗變化,甚至于在很多時候,它的亮度會變暗超過20%,最關鍵的是,這種明暗的變化并沒有任何規律,或者說我們并沒有發現它的規律。
在遙遠的宇宙空間,恒星發生明暗的變化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因為這通常都是行星運行所產生的掩星現象所導致的。
問題是,行星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所以恒星的明暗變化也應該是有規律的,而如此明顯的明暗變化又找不到任何規律,這不能不讓人懷疑是環繞恒星的戴森球所造成的,因此,這顆編號為KIC 8462852的恒星就成為了很多人茶余飯后的談資,除了編號,人們還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塔比星。
塔比星的明暗變化是不是因為戴森球所造成的,這沒有人知道,我們也無法去得出確切的結論,因為這顆恒星距離我們太遠了,足足有1480光年,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塔比星,實際上已經是1480年以前的塔比星了,如果這顆恒星真的擁有戴森球,會對地球產生威脅嗎?
如果塔比星真的存在戴森球,那么也就是說在塔比星附近存在著一個宇宙文明,而這個文明已經達到了第二宇宙文明。
一個二級宇宙文明對于還沒有達到一級文明的地球而言,無疑是具有威脅的,但我們并不需要擔心,因為它距離我們太遠了。任何有質量的物體無法超越光速,即使一個文明達到了二級,它也無法實現光速飛行,即使它可以實現光速飛行,那么從塔比星到地球也需要1400多年。
此外,現實世界并不是科幻世界,宇宙之間即使存在著多種不同的文明,也不意味著各個文明之間是相互敵對的,就好像我們企圖尋找外星文明,與它們實現交流,外星文明也可能具有相似的想法。不過無論如何,無論是交流還是戰爭,跨越1400多光年的距離都是難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