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空看起來,地球是一顆藍色的巖質行星,就外表來講,這顆星球與“熱”沾不上一點邊,甚至于看起來還有些清冷。由于有著大氣層的保護,地球表面的晝夜溫差并不是特別大,地表的平均溫度大概在16攝氏度左右,不冷不熱,極度宜居。
不過地球的內外溫度卻有著極大的差異,可以說這顆星球是典型的“外冷內熱”。在地球的中心,溫度超過了5600攝氏度,科學家估計地球核心的最高溫度甚至有可能達到6000攝氏度。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我們肉眼可以看到的最為熾熱的天體就是太陽了,而太陽表面的溫度就在5500攝氏度到6000攝氏度之間,也就是說地球中心的溫度追平了太陽表面的溫度,甚至可能比太陽表面的溫度還要更高。地球的中心如此熾熱,那么這股熱量是從何而來的呢?
太陽表面有著接近6000攝氏度的高溫,這并不稀奇,因為太陽是一顆恒星,它所有的光和熱都來自于其內部劇烈的氫核聚變,但地球就不同了,地球只是一顆行星,它的質量還不到太陽質量的33萬分之一,其內部的壓力距離點燃氫核聚變還差著十萬八千里。
既然地球無法產生氫核聚變,那么其內部接近于6000攝氏度的高溫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地球內部的熱量來源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個就是壓力。地球雖然只是一顆巖質行星,但質量也達到了5.965*10∧24千克,所以地球的內部必然有著較高的壓力,而地球核心的壓力就是產生熱量的一個主要原因。第二就是原始的余溫了。地球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現在這番模樣的,它也曾是一顆熾熱的熔巖星球。
大約在46億年以前,也就是太陽形成后3億年,地球逐漸形成了,剛剛形成的地球是一顆內外溫度都極高的火球。
而那個時候,太陽系也并不像現在這樣清凈,大量的物質碎片和小型天體徘徊于太陽系之中,時不時地就會有那么幾個與地球發生碰撞,而這也成為了了地球熱量的一個來源。隨著地球軌道逐漸被清理出來,地球開始進入了一個漫長的冷卻期,地球表面從最初的3000攝氏度一點一點降溫,最終形成了現在這樣一顆地表平均溫度只有16攝氏度的宜居行星。
地球從一顆溫度極高的熔巖行星冷卻為一顆質地堅硬的巖質行星,大約花費了6億年的時間。雖然花費的時間頗長,但地表畢竟還是冷卻了下來,相比之下,地球內部可就沒有這么容易冷卻了。
雖然在漫長的歲月之中,地球內部的溫度也出現了下降,但并不十分明顯,所以這里仍然是一片熾熱的火海,而這顆熾熱的地心就起源于地球形成之時的原始余熱。
除了上述兩點之外,地球內部的熱量還與一個因素有關,那就是地球內部所蘊含的放射性元素。在地球的內部,存在著大量的放射性元素,比如我們所熟悉的鈾和钚,這些放射性元素在衰變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不小的熱量,而這股熱量也成為了地球內部熱量的一個補充源。正是因為上述的這三點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球內部才有了可以與太陽表面相匹敵的高溫。既然地球中心的溫度接近于6000攝氏度,那么為什么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只有16攝氏度呢?地球表面的溫度會受到地球內部溫度的影響嗎?
地球表面的溫度的確會受到地球內部溫度的影響,但影響微乎其微,地球表面的熱量只有極其微小的部分是來自于地球內部,而絕大部分還是來自于太陽。
的確,在地球表面所能夠接收到的太陽能量還不足太陽所釋放能量的九牛一毛,但即便如此,這股能量也能夠滿足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生存和文明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收集到太陽所釋放的全部能量,那將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因為以人類現有的能源消耗速度來看,太陽一秒鐘所釋放的能量就足夠全人類使用25萬年。雖然地球有著一顆火熱的心,但對于在地表生存的我們而言,還是要仰仗于太陽所提供的光和熱,太陽是地球表面唯一的能量來源,人類吃掉動物,動物吃掉植物,而植物的生長依靠陽光,所以說到根上,我們的身體能夠正常運行也是依賴于太陽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