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Introduction
潑的是冷水,并非臟水。
作者丨李思佳
責編丨楊 晶
編輯丨朱錦斌
五菱一直將“人們需要什么,五菱就造什么”視作奮斗目標。
當人民需要創(chuàng)業(yè)伙伴時,五菱火速推出“神車”五菱宏光,陪伴無數(shù)個創(chuàng)業(yè)家庭書寫過致富故事;當人民需要消費升級時,五菱立刻推出面向全球的“銀標”,將品牌向上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一次次落地;當人民需要新能源車時,五菱梅開二度地推出“神車”宏光MINIEV,探尋出一片屬于微型電動車的新藍海……
這家將消費者情緒和市場需求拿捏得“死死的”企業(yè),從來都是走在好評的最前端,甚至連疫情期間急需的口罩,它都能僅用時76小時,便下線了全自動化五菱牌口罩機,并累計向社會各界捐贈口罩超4000萬只。
與此同時,在去年11月18日,五菱第2500萬輛整車下線,這讓其成為中國首個累計產銷量達2500萬輛的民族品牌單一車企。而這不僅成為五菱發(fā)展歷程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更是中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重要時刻。
既贏了銷量的“里子”,又贏了風評的“面子”,大基盤下的五菱活得好不光鮮。
但就是這么一家“名利雙收”的企業(yè),似乎也在時代發(fā)展的大跨步中踉踉蹌蹌,在汽車工業(yè)的演進中優(yōu)勢不再,在品牌新舊更替中不斷迷失,在新能源大勢的洪流中被裹挾向前。
如果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或是潑臟水,不妨先往下看看。
宏光MINIEV的盛世,
五菱新能源的危局
首先要說的自然是微型電動車市場的黑馬兼新王--宏光MINIEV,這也是當下討論五菱繞不開的一個車型。
這款產品自上市以來,便持續(xù)火爆,以黑馬之姿沖入市場后,一邊收割流量一邊收割銷量。截止今年9月,宏光MINIEV已經(jīng)蟬聯(lián)24個月中國新能源純電銷冠,7度登頂全球新能源第一,甚至一度將特斯拉按在地上摩擦。
在人均“圍剿”和“吊打”特斯拉的今天,像比亞迪、“蔚小理”等自主品牌在探索高端化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相比特斯拉,它們的路依舊很長。而五菱則另辟蹊徑地在價格下探中錯位競爭,并取得了巨大成功,給眾多新能源車企上了一課。
不過,主打價格下探和薄利多銷戰(zhàn)略的同時,宏光MINIEV的單車利潤成為揮之不去的痛。
為了搞清楚宏光MINIEV為何能在低價中保持盈利,日本名古屋大學教授山本真義曾當眾拆解一輛售價3.88萬的頂配宏光MINIEV,雖然在拆解過程中被五菱壓縮成本的創(chuàng)新意識所折服,但經(jīng)團隊估算,整車總零件和組裝成本約為2.7萬元,除去人工成本、研發(fā)費用、稅費及其它,宏光MINIEV的單車利潤真的不夠看。
甚至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宏光MINIEV的毛利率可能只有2%-3%,甚至有人透露,每賣出一輛宏光MINIEV只賺89元。
當然了,也有人說宏光MINIEV賺錢不依靠產品利潤,而是新能源積分,甚至表示:“看似不賺錢的宏光MINIEV早已憑借著雙積分'賺麻了’”。
誠然,近年來雙積分政策猶如一把達摩斯之劍懸掛于傳統(tǒng)車企的頭上,不少燃油車企都面對著巨大的新能源積分缺口,而2018年還處于油耗負積分榜首的五菱,靠著不賺錢的宏光 MINIEV,成功扭轉局勢,并利用積分反哺上汽集團。(主要流向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
正如前文所述,宏光MINIEV走的是薄利多銷路線,在五菱的規(guī)模效益下,隨著宏光MINIEV的銷量增長,產品制造規(guī)模也隨之擴大,制造端材料成本也隨之攤薄,這也是宏光MINIEV的底氣之一。
而關于盈利問題,五菱也深知不能單純依靠政策推動,積分的缺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在不丟失標簽的前提下,五菱將宏光MINIEV一再“消費升級”。
從不到3萬元的基礎款到更高階的馬卡龍版本,從GAMEBOY版到敞篷版,從2.88萬到9.99萬……甚至不斷推出官方改裝、“地攤經(jīng)濟”和潮流單品概念等出圈營銷,旨在保留宏光MINIEV單車利潤和探索更長久的生命力。
今年9月底,五菱為慶祝新能源百萬輛里程碑,舉辦了一場百萬潮派活動用以慶祝五菱達成新能源百萬輛銷量目標。其中,在百萬輛中有八成銷量為宏光MINIEV。換句話說,除了宏光MINIEV之外,五菱榮光EV、五菱EV50,五菱NanoEV等新能源產品的戰(zhàn)斗力堪憂。
“宏光MINIEV在做之前,我們也沒想過它能這么成功。”
年初筆者跟五菱相關人士聊到宏光MINIEV的話題時,他這樣說道。也就是說,在業(yè)內人士認為成功存在必然性的宏光MINIEV,在五菱內部人士看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
辯證地看待一款產品的成功,存在偶然和必然這無可厚非,但這種偶然如果不能延續(xù),五菱新能源的基本盤如何擴散?畢竟一個爆款只能起到打開局面和維持一段時間亮眼的作用,但想撐起一個品牌的持久高光,則需要更多能打的單品出現(xiàn)。
紅標、銀標下五菱的過去與未來
在宏光MINIEV的盛世與危局之下,那個曾經(jīng)托舉五菱到達一個時代的頂峰的熠熠生輝的紅標,也在新時代的發(fā)展中停滯不前,存在感越來越低。
彼時,五菱紅標成為上一個時代創(chuàng)業(yè)者們的創(chuàng)業(yè)伙伴,是奮斗者們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與最佳見證。紅標經(jīng)典車型五菱宏光,丈量了一條條鄉(xiāng)村道路的同時,也見證了一個又一個創(chuàng)業(yè)者的成功,無論是在功能還是售價上,它都是國產汽車品牌中最親民最接地氣的那一批。
但車潮洶涌下,半點不由人。
在五菱宏光托舉紅標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背后,是市場發(fā)展急需勞動力的必然結果,因而微面(微型面包車)市場得以開辟和崛起。經(jīng)濟實惠、大空間、耐用的微面開始被很多商家選擇。
隨著國內經(jīng)濟騰飛,5萬元以內的私家車數(shù)量增加,加之個體戶人數(shù)在減少,微面銷量隨之下降,甚至部分企業(yè)已經(jīng)推出了5萬級SUV,它們在舒適性和“社交價值”上要優(yōu)于微面。同時,當皮卡解禁政策的下達,和運輸、生產價值能力強于微面的微卡出現(xiàn)后,微面市場正式進入下坡路。
而微面的全能身手下,其制度不健全的汽車文化中誕生的“臨時產品”,讓使用者幾乎沒有安全感可言,在生產力和產品競爭力本身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逐步被市場淘汰。
可退一步講,微面市場被壓縮卻是國內經(jīng)濟騰飛的體現(xiàn),也是中國汽車文化開始建立的表現(xiàn)。當5萬元以內的消費文化不再混亂,消費者們開始重視安全和舒適,功能屬性拉滿的微面,競爭力天然不足--屬于五菱紅標的時代逐漸成為過去式。
這讓我想起了那句很殘忍但不失道理的話:五菱的悲歌,正是時代的歡歌。
時至今日,微面市場已經(jīng)到谷底,長安、五菱、小康等微面企業(yè)的市場份額也已經(jīng)遠低于當年。好在以五菱為首的微面企業(yè)也已經(jīng)意識到問題,要么開始轉換新能源的企業(yè)戰(zhàn)略,要么品牌向上,切換賽道重新來過。
五菱則是新能源切換和品牌向上兩手抓。
在新能源切換方面,除了寶駿E系列、宏光MINIEV、NanoEV等微型電動車之外,還涉及一些列紅標商用車;在品牌向上方面,五菱先是為寶駿品牌換新,讓寶駿品牌以新寶駿的身份實現(xiàn)拔高,后又推出面向全球的五菱銀標,目標直指高端化與國際化。
不過寶駿并未扛住壓力。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上半年,寶駿總銷量僅5.8萬輛。
要知道五年前的2017年,寶駿曾創(chuàng)下月銷14萬的記錄(12月份),僅次于上汽大眾和吉利。其中寶駿510賣出5.4萬輛,寶駿310賣出3.5萬輛,寶駿730賣出3.2萬輛。
但在性價比領域輕車熟路的寶駿,在品牌換新后開始乏力,如今旗下熱銷車型寥寥無幾,除了新能源車型外,曾經(jīng)風光無兩的寶駿510,寶駿530和寶駿730,紛紛被五菱銀標消化。
至于銀標,情況也不容樂觀。
2020年5月,在整車產量突破2200萬輛之際,五菱發(fā)布了全球銀標,啟動了品牌向上的征程。當年11月,五菱銀標首款車型五菱凱捷上市,以突破10萬元的售價實現(xiàn)品牌向上。
五菱凱捷和以往五菱商用MPV風格完全不同,全新的設計,全新的MPV底盤,質感提升明顯。可惜前期還有這不錯表現(xiàn)的五菱凱捷高開低走,最低時月銷量僅有千余臺。
隨后,五菱星辰、五菱佳辰、五菱星馳等銀標產品相繼到來,但從市場表現(xiàn)來看,屬于五菱銀標的時刻還遠遠沒有到來。
那些繞不開要談的
雖然經(jīng)典紅標的優(yōu)勢不再明顯,全球銀標的起步高開低走,新能源全靠宏光MINIEV托舉,但并不能全盤否定五菱所取得的成績。
當五菱面對國內新能源車的激烈競爭,憑借一款宏光MINIEV跳過向上的紅海,進而下探開辟出一片新藍海。五菱的魄力和宏光MINIEV的精準定位讓其在新能源市場大獲成功。如果說常規(guī)市場中特斯拉是模板,那么低端市場中宏光MINIEV亦是標桿。
時至今日,宏光MINIEV已經(jīng)成為5萬成本以下,汽車廠商對微型電動車的極致塑造。在它的帶領下,國內微型電動車市場再次爆火,開始涌現(xiàn)出長安奔奔、朋克美美、奇瑞QQ冰淇淋等一大批微型車。這已經(jīng)成為微型電動車的熱鬧景象。
可以說,五菱對于新能源的思考,為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打開新的超車思路。
隨著宏光MINIEV這個IP的樹立,對品牌全品類車型的增銷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也有人說宏光MINIEV的熱銷,讓五菱陷入低端廉價形象的品牌危機。但從五菱宏光開始,五菱給市場的印象一直都是性能實用、價格親民,品牌地段并非全是宏光MINIEV的錯。
相反,五菱一直被人詬病的盈利能力在宏光MINIEV等賺取的碳積分下反而有所改觀。
數(shù)據(jù)顯示,2021年五菱為母公司上汽集團貢獻利潤11.35億元,雖然比不了上汽通用的72.61億元和上汽大眾101.86億元,但自身的凈利潤同比已經(jīng)暴增近7倍。從業(yè)績發(fā)展情況來看,依靠宏光MINIEV新能源積分帶來的盈利顯然要遠大于產品銷售創(chuàng)造的利潤。
此外,五菱新能源車為上汽集團的雙積分平衡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在大眾、通用以燃油車為主的銷量結構下,憑借MINIEV的助力,上汽集團已連續(xù)兩年實現(xiàn)雙積分平衡。
正是有宏光MINIEV的持續(xù)火爆,五菱僅用了5年時間,就成為全球最快達成新能源百萬銷量的品牌。除了五菱之外,目前全球新能源車銷量達到百萬級的就只有特斯拉和比亞迪,但后兩者為此卻付出了12年之久。
五菱也深知一款車的紅利不可能一直吃下去,因此也在宏光MINIEV國民版后,不斷推出宏光MINIEV馬卡龍、GAMEBOY,敞篷版等升級車型,單車售價已經(jīng)從原來的不足3萬,升級到10萬元上下,而這樣“消費升級”,目前來看消費者是買單的。
另一方面,沖高不順的全球銀標并未停止嘗試。在五菱凱捷、五菱星辰兩款產品高開低走的背景下,一邊推出更細分的MPV五菱佳辰,一邊上市更優(yōu)惠的“年輕力首款座駕”五菱星馳,甚至在多家企業(yè)廝殺的混動市場,五菱也在前不久推出五菱星辰混動版……
行動起來總是沒錯的。
正如二十年前,還是一個地方性的市場玩家的五菱決定行動,在對整個中國汽車行業(yè)發(fā)展趨勢的深層次理解和判斷后,引入頂尖的戰(zhàn)略合作伙伴,也正是這個行動,讓五菱能夠脫胎換骨,從一個地方性的的市場玩家,成為了我國汽車行業(yè)的市場主體型企業(yè)。
目前五菱的銷售網(wǎng)絡已經(jīng)是中國車企中最完善的,尤其是在下沉市場,覆蓋98%的地級市以及近80%的縣級市,銷售網(wǎng)點高達近3000個。
如今,盡管它的盈利能力不及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盡管它的經(jīng)典紅標和全球銀標正在遭遇考驗;盡管宏光MINIEV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盡管那個曾在各大發(fā)布會上激情演講的靚仔已經(jīng)去了小米汽車,但五菱從未停止去探索自己的未來。
《晏子春秋》有云:“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背靠2500萬用戶基盤的五菱不會輕易掉隊。
|李思佳|
反香菜聯(lián)盟頭目、公社一樓雅座長期霸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