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起爭議度,彩禮問題在婚姻相關領域的熱度絕對是數一數二的。
“天價彩禮”的問題,近年來一直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前有知乎流傳的“1888萬彩禮”,最近江西又因一次座談會備受輿論關注。
在江西省戴家埔鄉的一次座談會上,30名未婚女青年簽署了一份“抵制高價彩禮承諾書”。
”天價彩禮“的現象并非個別,在江西省,這種現象尤為突出。這一鄉的行動能否產生實際效用尚不得知,畢竟抵制天價彩禮是群體性事件。
更引人深思之處在于,天價彩禮存在的原因及背后隱藏的女性困境。
在網絡平臺上,當我們搜索江西彩禮等關鍵詞,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信息。他的女朋友是江西的農村女孩,談婚論嫁時,女方要求彩禮50萬,并要在他的房子上加女方名字,外加車子和三金。由于女方家態度強硬,談不下來,最后分手。也有網友說所謂彩禮最后都會流向娘家,供家里的兒子結婚用。也不乏這樣的新聞:新娘被要求坐筐里5小時腳不沾地……彩禮在歷史上曾經是結婚的程序性要件,在現代社會更多是一種習俗,送彩禮與否、送多少彩禮本來屬于婚姻雙方的私事。但是隨著彩禮一路上漲,讓結婚的成本劇增,也讓本應自主的婚姻套上一個枷鎖,對當事人的生活難免產生影響。高價彩禮的背后,隱藏著這樣一種商品邏輯:彩禮是男方給女方家的”經濟補償“。男方花高價彩禮與女方結婚,對男方家庭而言,家庭中增加一位成員,她承擔了生育、家務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