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美國的父親節,順便祝中國的父親節日快樂!
1
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為母親節,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為父親節。
這兩個節日都是泊來品,都來自美國,是美國的法定假日。
中國沒有這兩個節,中國的所有傳統節日的首要內容就是回家,回家最重要的就是拜見父母高堂。
中國人對父母的尊敬比美國人復雜,美國的母親節、父親節的中心都是感恩。中國人對父母的尊敬中有感恩的成分,但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感恩的形式本身,有形式當然就要有實際行為,而非心理的默念。
中國把所有形式叫做禮儀,禮儀本身是一種秩序。也就是說在傳統中國對父母的尊敬所要達到的目的當中,保持秩序更為重要。
所以父親對不肖子女常說的一句話是:還反了你!而不是你為什么不愛我。
2
改革開放以后,國門打開了,各種各樣的東西都進來了。當然這不是壞事,但有些東西被我們接受之后,我們拋棄的了固有的傳統?,F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不知道還有多少東西是我們自己的,有的還被定義為了落后。
中美兩國在經濟、政軍事上有競爭,文化上的競爭更是一個看不見的戰場。
美國這些年的擴張走的是一條軍事開道、經濟控制、文化占領之路,美國人在把他們的生活方式傳遍世界的同時,經常指責某某國進行文化擴張,革命輸出。
文化就是生活方式,輸出生活方式就是輸出文化。
為什么美國的生活方式容易輸出而中國的生活方式不容易輸出呢?因為美國的生活方式簡單,總統天天吃的也是漢堡加薯條。而中國的生活方式太復雜,紅燒獅子頭,宮保雞丁都太難做。
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美國文化輸出的動力是先進科技,是現代化的工業生產,無論飲食,還是美國大片都是這樣。
而科技是我們的弱肋,中國文化沒有輸出的動力。
當然也不能用民粹主義的思想來排斥外來文化,應該是包容消化。
原來中國人講過拿來主義,拿來主義的目的是為我適用。那是中國走出古代社會時的作法,現在還真不能拿來就用,因為有時會消化不良。當時魯迅就批判過這種做法。
包容消化外來文化的重點是消化,消化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了才有對比,才能消化,把有營養的成分吸收掉,把廢物排泄出去。
而這些年來,我們對洋文化抱有一種崇拜的心態去接受,從而產生了很多怪象。怪象本身就是消化不良,就是文化的沖突。
文化沖突是一種文化免疫。如果我們連沖突都體會不到了,要么是我們把它徹底消化為了我們自己的東西,要么就是失去了文化免疫的能力,徹底被攻破占領了。
保持文化免疫的做法不是排斥,而是要先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
美國的父親節和母親節都來自民間的小故事,后來得到了政府的認可成為了法定的節日。
美國是個沒有歷史的國家,自然就沒有什么故事。但美國政府對民情的反映還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母親節
目前所知最早的母親節起源于古希臘。在這一天,古希臘人向希臘眾神之母瑞亞致敬。到17世紀中葉,節日流傳到英國。在這一天里,出門在外的青年人會返家,送給母親一些小禮物。
美國的母親節是由一名叫安娜的女子發起的,安娜終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親身邊。安娜的母親心地善良,極富同情心。安娜提出應該設立一個紀念日來紀念默默無聞做出奉獻的母親們,可是這個愿望尚未實現,安娜的母親就去世了。
安娜于1907年開始舉辦活動,申請讓母親節成為一個法定節日。
節日于1908年5月10日在美國的西弗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州正式開始。
1913年,美國國會確定將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作為法定的母親節,并規定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懸掛國旗,表達對母親的尊敬。而安娜的母親生前最愛的康乃馨也就成了美國母親節的象征。
后來在美國母親節成為了一個主要商業活動日,安娜覺得這節日遠離了她的初衷。安娜又成立了母親日國際協會,抗議母親節的商業活動,到1948年她去世為止,抗議活動一直持續,她希望讓母親節回復到單純贊頌母親的節日。
世界各國母親節的日期并不一樣,比如,挪威是二月的第二個星期日,英國是大齋期中的第四個星期日,埃及是3月21日,韓國是5月8日叫父母節,合二為一了。俄羅斯十一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天。
父親節
父親節始于二十世紀初的美國。
1909年,住在美國華盛頓州士波肯市的杜德夫人,在參加教會母親節禮拜后心想:“世上為什么沒有一個類似母親節的紀念父親的節日?”
杜德夫人13歲的那一年,母親在生產時不幸去世,遺留下6名子女;杜德夫人的父親史馬特在失去妻子之后,立志不再續弦,他在美國華盛頓州東部的一個鄉間農場里父兼母職,養育了他的6名兒女(包括一名新生兒)。
1909年,史馬特先生辭世。杜德夫人在母親節感恩禮拜后,與教會牧師瑞馬士分享她父親在養育兒女過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努力;她希望能有一個特別的日子,向自己的父親致敬,并借此紀念全天下偉大的父親,于是她提出了設立父親節的建議,期盼世上也有一個對父親紀念感恩的節日。
瑞馬士牧師聽了杜德夫人的故事后,深受史馬特先生的精神與愛心感動,并支持杜德夫人推動設立父親節。
杜德夫人在1910年開始推動成立父親節的運動,隨即得到各教會組織的支持。她同時寫信向市長與州政府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提議。在杜德夫人的奔走努力下,士波肯市市長與華盛頓州州長公開表示贊成,于是華盛頓州便在1910年6月19日舉行了全世界第一次的父親節聚會。
1924年,美國總統凱文·柯立芝支持父親節成為全美節日。
1966年,美國總統林登·詹森選用史馬特先生的生辰月份,宣布當年六月為美國父親節之月。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正式簽署文件,將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美國的父親節,從此成為美國永久性的國定紀念日。
中國父親節
世界各國父親節的日期并不一樣,有意思的是中國也有一個父親節是每年的8月8日。
中國的父親節和抗戰有關。
1945年8月8日,上海市各界名流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意在紀念八年抗戰中戰死的父親們,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爸爸 ”諧音的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在父親節這天,人們佩帶鮮花,表達對父親的敬重和思念。
1945年的這次民間發起的“父親節”活動,影響范圍有限,因為那時抗戰還沒完全勝利。
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漢章、王曉籟、杜月笙、吳稚暉、李登輝(原復旦大學校長)、錢永銘等數十人,聯名向國民政府請求定每年的8月8日為“父親節”。其理由是:
“中國八年抗戰,終究得到了最后勝利,這八年中陣亡將士不可計數,而這輩將士,前赴后繼,殺敵致果的忠勇精神,實受父親平日教養和隨時激勵的結果,所以父親對于這次抗戰勝利的影響,十分偉大?!幎ǜ赣H節,同時紀念這次大戰中陣亡將士的父與兄,因為他們對國家也有偉大影響……”
該請求獲民國政府批準。每年的8月8日,遂成為全國性質的法定“父親節”。
這一天,子女佩花以作紀念——父親健在者,佩以紅花;逝世者,佩以白花。
4
美國母親節和父親節這樣的小故事在中國社會中隨處可見,而中國父親節的定義則完全不是這種小而暖的故事,而是家國大事。
這也是中美文化上的最大差異,是強調個體還是集體。美國則注重個體,而中國文化從來都是建立在集體之上的。
當然因為歷史的原因,8月8日的父親節早被我們放棄了,現在已無人知道了。不知道臺灣會不會過,臺灣的本省人應該也不會過,因為抗戰時期他們被日本征過兵。國民黨下臺,臺灣外省人勢弱,有可能也都過美國這個父親節了。
外國強調母親節和父親節還有一個宗教的原因,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教信徒的父親都只有一個是上帝,他們是上帝的兒女。而真正的父母只是在世俗社會中上帝的替身,強調母親節和父親節等于是回歸世俗,弱化宗教。
中國自然不需要強調世俗,因為我們一直生活在世俗之中,父母永遠是父母,不需要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