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一個詞叫中年危機。
中年危機是一個心理學名詞,也稱“灰色中年”,一般高發在40~65歲之間。
從個體生理上講,是人過了身體成長期和平衡期,身體開始走下坡路,給人帶來心理上的恐慌。
從家庭社會因素上講,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壓力開始增大,事業上也差不多走到了頂峰,開始給年輕人讓路。
而從過程上講,這一階段的人雖有豐富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但總覺沒有用力的地方。
一般會形成兩種現象,女人自卑,男人自大。
女人的中年危機感一般比男人弱,所以中年危機也稱“男人四十綜合征”。
女人的中年危機感弱是因為女人通過家庭責任的承擔弱化了危機。雖然在青春容顏已逝的時候也會有自卑,但下一代和上一代的依賴會讓自己更自信、更堅強。
而男人則不同,在被社會拋棄感越來越重的同時又對年輕人的經驗不足鄙視,這是對競爭對手的鄙視,然后自大。
這里面有一個詞叫經驗,也就是“我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都多”。
鹽吃得多有用嗎?也許正是因為鹽吃得太多了,你只適應咸的口味,并產生依賴,而接受不了甜。
經驗能使人少犯錯、不犯錯,但也使人沒有了試錯的勇氣和可能,經驗是自我精心修筑的壁壘。
在壁壘封閉的世界里會反復強化已有經驗,得出的結論是:中年了,除了干有經驗的還能干啥?
自己掉進了自己挖的陷阱里不能自拔。
平時和一些朋友聊天,大家都是中年人。常常談出路,但總是談著談著就談不下去了,因為沒有路。
是真的沒有路嗎?當然不是。
是一直在一條路上想,在一條路上走,根本看不到另外的路,因為有經驗的壁壘擋住了視線。
偶爾也會透過縫隙向外張望兩眼,可又覺得自己干不了,沒有經驗。
經驗把人鎖死在了中年。
2
怎么突破經驗的壁壘,走出自我的泥潭呢?
成功學告訴我們要不斷學習,要更新思維,要做好知識儲備重新開始。
我告訴你這都是扯淡。
怎么走出自我的泥潭,問題本身就給出了答案——走。不走只想、只學是出不去的。
在我們被經驗束縛的時候,我們忘了一件事——經驗是怎么來的?經驗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它不是知識的移交,不是打開腦洞,是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積累。
說白了,中年危機的本身是失去了面對新問題的勇氣。
勇氣是不能通過打氣得來的,勇氣是在實踐中摔打出來的。
實踐就是行動,一些事是永遠想不明白的,干了才知道,干了才有經驗,有了經驗才有勇氣。
這個泥潭不爬是出不去的。
這是一種艱難的選擇,又是一種簡單的選擇,敢不敢干你沒有從事過的工作,敢不敢挑戰你無法達到的高度。
敢就去做,在做中學是最好的方式。
多數人被困在了敢與不敢的囚籠里。不敢的原因是怕失敗,怕失敗的原因是怕失去已有。
問題是都中年了,好多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了,還有什么可怕的呢?無外乎是對孩子、老人的責任。
而對于孩子來說,教會孩子不怕失敗是父母最大的責任;對老人來說,能面對困難是子女對老人最好的安慰。
無論是中年的人生轉型,還是中年的人生提升,帶來的都是希望。
有了希望眼前才有光明,有了希望就不會在意分秒的得失。
中年人與年輕人相比,更多地是活在自我想象的空間里,少了抬腿即走的行動。
中年人出門前要想很多事。要不要帶傘,要不要在外面吃飯,回來怎么走等等。
在我們想這些問題的時候孩子都到了公交站,等你到了的時候兩輛車已經開走了,這就是中年人與年輕人的區別。
美國投資家,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夏·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有一句名言:“你手里有一把錘子,看什么都是釘子。”
工具對我們思維會有限定作用,經驗對我們的思維會起到固化作用。
放下這把錘子才能爬出自我的泥潭,因為錘子太沉了。
想和中年朋友說三點:
1、沒干過的行業不見得你干不了。
2、直接行動總比空想好。
3、沒人什么都懂,實踐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說了這么多,有可能還有人會問,干啥呀?
可以送個快遞或外賣試試,這再簡單不過了。
有人說,我干不了。
那就沒辦法了,抱著那把錘子在坑里待著吧。
送快遞和外賣也是有技巧的,不但能養家,說不定還能把很多中年病鍛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