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個人都不想犯錯誤,但每個人都不可能不犯錯誤。
也可以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到正確很難,犯錯很容易。
一個可怕的事實是我們經常認識不到自己犯錯。
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認識上有問題,不認為那是錯誤。
比如,我們經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別人,認為自己正確,這就是錯誤,但我們從不這樣認為。這是因為我們沒有認知到別人與我們不同,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個體特性、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生活境遇、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情感世界。
二是認為是“小錯誤”,無可厚非。
比如,著急時闖個紅燈,隨便丟個煙頭。這樣的自認為的“小錯誤”往往會引來大禍,被車撞了,引發了火災等等,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對我們的行為并不會產生太大或太長遠的影響,問題就是我們認為那是“小錯誤”。
錯誤沒有大小,前面不需要定語。
對認知上的錯誤要通過學習來改變,對自我寬容的“小錯誤”要通過改變習慣來改變。
2
想不犯錯,就要正確認識錯誤,什么是錯誤?
中國漢字在演變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把單音節的詞,變成了雙音節的詞或多音節的詞。
錯誤就是這樣。
錯就是錯,與對相對應,沒有半對半錯。錯字從金,從措,讓金屬類的東西發生改變,無法復原。
誤是耽擱、延誤,本意并沒有錯的意思,從言,從口,可以改。《說文》中講,誤,謬也。
當現代漢語把這兩個字組合到一起之后意思就發生了變化。
錯是原因,誤是結果,因為錯而誤;錯是主觀的行為,誤是無意識的錯;錯無法原諒,誤可以原諒。
這等于是把錯分成了大小,其實這是錯誤的,錯就是錯,沒有大小,無法改正。當錯發生的時候,它就存在了,能改正的是對誤的補救。
也就是說,盡可能地不犯錯,也就不需要補救了。
3
對于錯可以用三個標準來衡量。
第一個是公理標準,也就是人們公認的對錯觀。
比如,違犯正義、人倫等,這樣沒有爭議的大錯。不犯這樣的錯是對信念的固守。
第二個是感情標準,這是底線。
比如,不孝、不誠實、不忠誠等,這樣道德上的錯。不犯這樣的錯是對情感的把控。
第三個是利益標準,這是行為動力。
有可能一個錯并不違反大的公理標準,也不觸碰道德情感底線,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犯錯。
比如,在微信里賣假貨的,有的賣方已經告訴你了是假的或仿的,但還是有人買。一般會講這是買的人的錯。其實這是賣的人主動犯錯,因為你通過誘惑損害了他人的利益。
我們經常是對違反公理性的錯誤視而不見,在感情錯誤中糾結,在利益錯誤中自圓其說。
想做到不犯錯,就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用這三條標準衡量,犯了哪一條都不行。
這確實很難,特別是在利益上的犯錯。
這是三個從大到小的標準,但在實際中卻是一個從小到大的演變過程,從私利開始,觸碰道德情感底線,最后視社會公理而不顧。
4
改錯是沒有可能的,所謂改錯只是不再犯,或為犯下的錯買單。
一個錯就是人生這棵樹上的一個疤,無論怎么成長印記都在。
我們常說小時候身體受的傷到老了都會不舒服,錯誤也是一樣,不用別人記著,它永遠在你心里。這也使人有了向善的可能,所以才有了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
想不犯錯就是從不求私利開始。
私利并不一定有真正的、現實的金錢利益,也許是圖求他人的一句好話,寵幸自己的一點兒偷懶。
比如說,為了讓別人看得起自己而夸大或掩蓋自己的身世。這樣的事很常見,一旦這樣做了,就犯錯了,就永遠要為這錯而說謊。雖然沒有傷害他人,可要永遠為此買單,即便有一天改了,也給別人留下了不誠實的印象。
再比如為了多睡十分鐘而慌忙趕路上班。這樣一個小小的錯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映,遲到了,掉東西了,出交通事故了等等。即使什么都沒發生,也會因緊張而帶情緒上的波動,心跳加快(生物學研究表明,動物的心臟一共就能跳那么多下,跳一下,少一下),得不償失。
我們可以把這此小錯叫做“小錯”陷阱,我們的人生常常會掉到這此“小錯”陷阱里不能自拔。
所以錯沒有大小,盡可能不犯。
人不可能不犯錯,犯錯也不代表一個人的品行從此就不好了,不犯錯的最大好處是讓自己少了很多麻煩。
不要相信知錯就改就是好同志,那只是犯過錯的好同志。在歷史名人中犯過錯的好同志也多數沒有什么好下場,除非你墮入空門。
5
有人說,你老楊沒有犯過錯嗎?在這叭叭什么犯錯的道理。
我當然犯過很多錯,有人對公眾號有一個說法:公眾號是病人拿到了行醫執照,給別人看病。
但我認為自醫的功能更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