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去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把經濟學獎頒給他,是表彰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做出的貢獻。
經濟學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亞當·斯密生于1723年,《國富論》出版于1776年,到現在200多年了。
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全稱叫“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獎的獎金并不是從諾貝爾留下的錢里出,而是由瑞典中央銀行出,也就是瑞典人民出錢獎勵在經濟學領域做出貢獻的全世界經濟學家。
瑞典國家和人民為什么要這么干呢?
很簡單,因為有錢,花點不在乎。
諾貝爾經濟學獎設立于1969年,到現在正好50年,一共頒發了51次,共有84人獲獎,其中美國人62人,等于這錢都讓美國人拿去了,并且有32位經濟學獎得主與芝加哥大學有關。
經濟學在發展的200多年過程當中,出現了一個兩個大的分支,一個是宏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主要是國家政府層面的東西;另一個是微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個人的經濟行為。
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50年來,宏觀經濟學領域得主占了9次,剩下都是微觀或其它經濟領域。
但一直以來,都沒有去年的行為經濟學引起的轟動大。這主要是因為理查德·塞勒的行為經濟顛覆了以往的經濟學理論,主要觀點是人們的經濟行為并不會按照以往的經濟理論去想問題。也就是,原來研究的那些道理基本沒用。人們的經濟行為,特別是投資和消費行為都是非理性行為,而在大多數情況下表現出非理性和情緒化。
經濟的好壞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窮和富,人類社會一直在解決窮富之間的差距問題,并且極力想讓窮人也變富。
不要覺得這是富人好心眼,富人想的是掙更多錢。窮人太多沒法掙錢,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富人怕窮人太多了搶他們的錢。
這里有一個問題,窮和貧并不是一個概念。窮是有力量在穴里,人的力量但被控制住了,沒法掙錢了。貧是什么呢?一個分下面一個貝,貝就是錢,貧只是缺錢,錢分配得不好。
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就努力地解決窮的問題,但窮的問題不好解決,正好電影《我不是藥神》里說的那樣——窮病沒法治。世界各國都認為這是個大難題。
相對之下貧要比窮好點,缺錢給錢就行了,我們叫扶貧。
2
這幾年扶貧是個政治任務,在過幾天,我們就要全面脫貧了,并且這場戰役一定要勝利。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班納吉夫婦就是因為在解決貧困問題上做了20年的實驗,得出了一個不是經驗的經驗——貧困的原因各不相同,因而得獎。有的人是因為爹窮,有的人是因為觀念落后,有的人是因為所處的環境不好等等。
可惜的是,這兩口的實驗從美洲到非洲,再到中東、南亞,就是沒到中國,所以今年經濟學獎公布那天,我們的媒體就說,我們在這方面最有經驗。
原來官方說,我們的貧困人口有7000萬,這些年脫了很多,應該沒有多少了,再過兩天就為0了。所以,我們說,我們為世界減少貧困人口事業做了巨大的貢獻。
既然貧是缺錢,那可以給錢;貧是分配不均,那可以調整分配政策。歐洲是做到了這一點,缺錢發錢,并以制度性的建設來解決分配的問題。比如丹麥、芬蘭都是平均發錢,窮富都給,光給窮人窮人不要,說是對他們的歧視。
從這兩點看,我們的扶貧政策比他們還復雜,要一對一、要精準,可以說非常符合今年諾獎得主兩口子的觀點。
不過,我們光是有貧困人口嗎,有沒有更高一個層次的窮人呢。
應該是有的,人被困住了,比如房貸、信用貸、就業難、創業險等等。而一大部分人是被制度困住了,比如,農村人不能到大城市買樓,想靠炒房發財就沒有城里人容易。
昨天看了《半月談》發的一篇文章——《扶貧不能扶無志的懶漢,更不能扶無德的惡漢!》
文章里講了一件事。
云南一貧困戶想要5噸水泥修建豬圈和廁所,工作人員按照規定撥了3噸水泥。該貧困戶想再多要兩噸水泥遭拒絕后,產生不滿,云南富寧一貧困戶多要2噸水泥被拒,竟然數次罵扶貧干部是狗,最終被警方行政拘留5日。
文章也說,這兩年各地出現貧困戶不講理、耍無賴、等靠要、不勞而獲的現象并非個例:有的貧困戶把政府下撥的產業扶貧款、住房改造扶貧款直接揮霍掉;有的把下撥用于下蛋賣蛋的雞直接宰殺吃掉;有的完全靠政府幫助蓋上新房,有勞動能力但什么都不干,連柴米油鹽都向政府要;更有的辱罵毆打扶貧干部稱其不幫忙找媳婦……種種丑陋現象不得不令人深思。
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面對懶漢、惡漢的過分要求時,絕不能一味地去滿足、去“慣”著,對于違法違規行為要堅決依據相關法律制度等硬手段去約束與懲戒。要在貧困群眾中普及一個理念:國家不可能、也不應該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一包到底、一勞永逸,不可能使其通過不勞而獲達到生活富足。
這些現象班納吉在他的著作《貧窮的本質》一書里都講過,比如政府對他們發個蚊帳,他們用紗做了裙子;給錢搞生產,他們卻先買了電視機等等。
不過班納吉得出的結論不是這些人丑陋,而是他們因為受教育程度低,沒有長遠眼光,政府要提高教育水平。
我也接觸過一些村干部,他們也說,現在的貧困可牛了,特別是吃低保的,到點就管村干部要錢,晚一天都不行。動不動就要舉報村干部扶貧工作沒做好,村干部就怕,把他們當爹養著。
這也就是文章里說的“惡漢”。
對這些懶漢、惡漢管不管呢?無限制地管他們吧,不符合常理,或者叫公序良俗,這些天官宣總是用這個詞。不管他們吧,就還有貧困戶,這場仗就沒打贏。
3
怎么辦呢?
其實,只有兩個選項,要么管,要么不管,沒有中間道路可走。
歐洲國家采取養懶漢、惡漢的政策,當大爺養著。這里有一個事實,如果他們不懶、不惡走正道也就不窮了。
美國選擇不養懶漢、惡漢的政策,你懶、你窮活該。美國不養懶漢的法理并不是從道德上評價這些人壞,而是他們對上帝不忠誠。美國新教徒認為上帝讓他們到人間的任務是創造美好生活,這些懶漢、惡漢沒有完成上帝交給他們的任務,上帝自然會收拾他們。
那么,我們面對扶貧工作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應該怎么辦呢?
其實,首先要想想為什么出現了這樣的問題?
那就是政策層面上有問題,也可以說廣普性的扶貧之路根本走不通,最后變成了地方政府為了扶貧任務而扶貧的形式主義。
《半月談》文章里說的“有的扶貧干部卻存在‘你脫貧我脫身’的急躁情緒和功利主義,還有一些地方在扶貧工作中只注重扶貧的政績,缺乏對貧困戶精神方面的教育引導。”
精神方面怎么引導呢?
文章說,“一定要讓貧困群眾形成‘天上不會掉餡餅,幸福是奮斗出來’的積極向上的理念,這樣才能真正解決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
奮斗真的管用嗎?
現實是身邊有好多人奮斗了十幾二十年,不是貧了,而是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窮了,欠了一屁股債,掙眼就有賬單要還。
那么,什么才是解決貧窮的根本辦法呢?
正兒巴經地發展經濟,別天天罵這個國家壞,那個國家惡。像瑞典那樣,有錢了不但給本國人發,還獎勵外國人。你看除了諾獎之外,瑞典啥時候在世界舞臺上搶過鏡頭呢?不像有些國家,要靠放“炮仗”吸引世界人的眼球,而國民連飯都吃不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