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珠海的天氣依舊陰雨蒙蒙,好在,新冠病例沒有快速增多,一天多那么一兩例,大多是先前輸入病例的傳染者,最不幸的多是家人。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是關于韓國電影《寄生蟲》得奧斯卡獎的。作者說,韓國人忙著拍揭露現實的電影,而中國人正忙著拍馬,去迎合現實。
韓國人這幾年在電影上的成就遠超了日本,不但在批判現實和藝術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獲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有人會說,《寄生蟲》的全球票房也不過區區1.65億美元,只有10多億人民幣,和我們動輒幾十億的票房沒法比。這里面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的電影票房基本是被窩里放屁——自己放自己聞;韓國的電影不是,是被窩外放屁別人聞。
為啥有人聞呢?味道好。
但有一點,韓國的電影在商業化上也不惜余力,基本上是按好萊塢的劇情套路走,每個鏡頭的設置、切換都能卡到秒,極力地吸引觀眾的眼球、調動觀影者的興奮度。
這就使韓國電影雖然有深度,但在厚度和細膩度上有所缺乏。
沒辦法,給市場讓路了。
而電影在深度、厚度、細膩度上走得更遠的是臺灣電影,可以說臺灣這幾年的電影基本無視市場的存在,在深度、厚度、細膩度上的追求上近乎矯情。
在2019年的金馬獎上,電影《陽光普照》,收獲了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男配角和剪輯五個獎項以及觀眾票選獎。
臺灣的電影現在拍得都很熬人,比如這部《陽光普照》的片長就有155分鐘,這完全背離了人的觀影興奮度的規律,最佳的電影片長是90—120分鐘,因為成年人的注意力最多堅持這么長。
2
《陽光普照》表面上是部家庭片,但家庭是社會的一個細胞,所以,其實它是一部反映社會問題的電影。
電影里反映的家庭問題,或者叫家庭教育問題,在中國也非常常見,但那基本上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就是家里有兩個孩子,一個好,一個壞,家長怎么面對的問題。
一面是好孩子為了當好孩子,雖然承受著當好孩子的種種壓力,也要不停地對努力、努力、再努力;另一面是壞孩子為了引起家長的重視,或者是得不到認可變得更加逆反,想盡辦法地通過干壞事而加大自己逃離現實的籌碼。
電影《陽光普照》里就塑造了這樣兩個孩子形象。
一個是好孩子哥哥阿豪,為了更好,放棄錄取,不惜重讀一年,想考入以后就業前景光明的醫學專業,為父母承擔家庭責任。最后他發現,他無論怎么為他人著想,如何陽光,可家里、社會上還到處都有陰影,而他自己卻永遠無法躲到陰影之中。因為誰都說他是個好孩子。在他無處可逃的情況下,只能燃燒自己——跳樓自殺。連自殺都做得很干凈,不給別人帶來一點麻煩。
一個是壞孩子弟弟阿和,為了不活在哥哥的陰影里,從小就以反抗的方式干壞事。最后他為了報復欺負他的黑輪,找到和他同樣的壞孩子菜頭去砍黑輪,菜頭砍斷了黑輪的一支手,斷手落到了滾燙的火鍋湯里,兩個人都進了少管所。
可以說,這是一個家庭悲劇故事。但作為悲劇家庭的家長,駕校教練阿和爸爸阿文和夜總會美發師媽媽琴姐也像其他父母一樣,永遠無法理解兩個同出的孩子為什么這么不一樣。
當然,現在的中國人不必有這種擔心,因為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完全沒有好與壞的比較,好壞的結果都由一個孩子來承擔,或父母自己承擔。
電影中的爸爸阿文和媽媽琴姐都非常典型。媽媽是勤勞善良、對每一個孩子都不偏不倚、甚至是對壞孩子還有些偏袒的媽媽;爸爸是自己永遠正確、并沒有多大成就、且尖刻到不認壞孩子是自己兒子的爸爸。
這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父母,只不過現在在臺灣能看到,大陸已經沒有了,也許再過十幾年會出現。
如果簡單地理解,電影《陽光普照》的意思就是當父母的對待子女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區別對待。電影里的爸爸阿文就從來不認阿和是他兒子,他和任何人都說他只有一個兒子。當他心里能稱得上兒子的阿豪死去之后,他真正只有一個兒子的時候,他才知道,他還有一個兒子叫阿和。
電影的英文名叫《A SUN》,一般理解為是《A SON》的諧音。其實真正的意義是,太陽(陽光到透明的兒子阿豪)雖然沒有了,但他有一個現實的兒子阿和。
電影情節的安排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叫偏痛的兒子不得繼。
3
阿和和菜頭抓之后,因為阿和未成年,按臺灣的法律監護人可以選擇在家里自行監護免于進少管所,但爸爸阿文,沒有這樣做,他的想法也是中國很多家長的想法,讓他進監獄受點教育。他說,我管不了,叫社會來管他。
當然,大陸沒有這種規定,但在臺灣,這樣的做法就是推責。
菜頭沒有父母,只有一個年邁生病的奶奶,沒有能力管理他,自然就要進少管所,與此同時法院判決菜頭家要為被砍掉一只手的黑輪家支付一百五十萬新臺幣的賠償。但菜頭家完全沒有賠償能力,房子被封,奶奶被政府送進了養老院。
黑輪的爸爸是一名環衛吸糞工,拿不到錢,只好來找阿和爸爸理論。阿文認為法律判罰賠償的不是他,而是直接砍人的菜頭。不但對黑輪的爸爸不予理睬,還把黑輪的爸爸用車拉到很遠的山上扔下。這讓黑輪的爸爸非常氣憤,把糞車開到阿文的駕校噴糞。在駕校老板的勸說下,才勉強付了二十萬良心錢。
這種事件在大陸也很常見,如果能像阿文這樣付良心錢的就算是好人了。
臺灣的編劇和導演都比較狠,電影沒有放過阿文,這是后話。
阿和進少管所之后,媽媽琴姐在家里迎來的一對“母女”。女孩子是阿和的同學小玉,她懷了阿和的孩子,這才找上門。所謂的母親其實是小玉的小姨,小玉的父母在一場公路車禍中死去,白領的小姨放棄了自己年輕時的愛情、婚姻一手把小玉帶大,可沒想到出了這樣的事兒。小姨讓小玉把孩子打掉,可小玉非要把孩子生下來,兩人才找到了阿和家。
媽媽琴姐同情小玉,想把小玉留下,但阿文反對,他不想為自己不認的兒子擦屁股。
在電影里媽媽琴姐有勤勞善良的一面,也有強勢的一面,在她認為自己對的時候,不會去理會別人的感受。
這是電影設置的一個很重要問題——正確的作法就有正確的結果嗎?也就是,在正確的掩蓋下,有可能我們看不到事物的另一面,比如當父母的,在自己的主觀意斷下,或者是父母的認知狀態下,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父母基本都會覺得孩子為啥總是不理解我。
在電影里的這個家庭中父母永遠理解不了哥哥阿豪為什么會自殺?這也是電影中一直困惑父母的問題,作為社會底層的父母能委曲求全地活著,那么有前途的阿豪為什么會自殺?
其實,這就引出了只一個問題,正確真的存在嗎?這使電影往更深的層次進行探究。
琴姐收留了小玉,并讓阿和和小玉組成了家庭。因為一年后,阿和和小玉都成年了,小玉也為阿和生下了孩子,而在這個過程中琴姐一直不顧丈夫可文的存在,直到最后的悲劇出現。
4
哥哥的死深深地刺激了弟弟阿文,當他身邊這個光芒萬丈的“太陽”不在的時候,陰影也就不在了,他無處遁形,只能走到前臺。
阿和因為在少管所表現積極提前一年半出獄,出獄的阿和一下子長大了,雖然遭受因為有前科的白眼,但還有找到了一份洗車的工作和夜間便利店的兼職。他想讓父母看到,他本可以是個好孩子。
一年半后,菜頭刑滿釋放。菜頭不滿阿和家的推責,他是替阿和打人,原本阿和家就欠他的情,又因為阿和爸爸沒有幫忙賠償黑輪家的錢使他家的房子被封,讓他無家可歸。
阿和的改過自新讓菜頭心里不快,屢次拉著阿和去干違法的事。這一切被暗地里保護自己唯一兒子的爸爸看在眼里,阿友曾想和菜頭和解,但菜頭提到了當初。在一次菜頭強迫阿和做黑交易的時候,阿友無情地撞死了菜頭,并讓雨水沖掉了所有現場痕跡。
當阿友把這一切告訴老婆的時候,幾乎崩潰的琴姐無法面對。這等于剛剛走出陰影的全家人又陷到了一個未知的黑洞之中。
偶然之中,阿和遇到了沒有了一只手臂的黑輪,黑輪成了一名通廁工。阿和問他是不是沒有了手才干這行的嗎?這是對兒時莽撞的愧疚。黑輪說,不是,原來就和爸爸一起干(他爸爸就是環衛吸糞工),只是沒有手了,干得更認真了。
這就是這個社會殘酷的現實和人生的困局。砍不砍掉手并不重要,出身才最重要。
那么,我們再看看電影里所謂的“陽光普照”,社會更需要給菜頭、黑輪這樣的少年一縷陽光,一份空間,但并沒有。
電影大部分的問題給了阿豪這個好孩子——他為什么會自殺。
電影里有這樣一個橋段,阿豪上國文課,老師講司馬光的《訓儉示康》。阿豪走神了,他心中出了另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司馬光砸的缸里并沒有水,也沒有人,是他自己坐到了缸里,因為每個人都需要陰影,而不是陽光。
阿豪問老師,司馬光的話你信嗎?老師說,我也不信,可我相信“你他媽的馬上要滾出去”。
大人都不信的東西為什么讓孩子信呢?就像阿豪的爸爸總會給他一本印有公司口號“把握時間,掌握方向”的筆記本,他爸爸信這句名言,但他還是一事無成,最后只能一步步地妥協,并對他人漠不關心。
那個國文老師參加了阿豪的葬禮,向他的遺像鞠躬。
這就是成人世界,總是有一個人組織他人去看鏡頭,哪怕那個鏡頭的方向是錯的,但你也不能溜號。
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躲在社會賦予了正確性的缸里,有勇氣砸破,卻沒有勇氣走出來,接受陽光普照。
拍電影有個禁忌,就是不能讓觀影者感覺到鏡頭的存在,這才能使觀影者和故事的主人公共同進入情節,隨著主人公的哭而哭、笑而笑。但這部電影恰恰相反,鏡頭一直以第三者的視角存在,也就是說觀影者就是旁觀者,我們通常以旁觀者的心態生活在這個社會里,除了自己之外,別人都是他人——“武漢加油!”、“湖北加油!”、“中國加油!”
而在自然界中真正的旁觀者是太陽。
哥哥阿豪臨終前留下這樣一段話:“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占一半。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我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電影最后也不忘了黑勤勞善良而又自強的媽媽琴姐一把,阿和打開了一輛別人的自行車鎖,他想讓他媽媽像他小時候一樣享受別人帶著走的快樂。
媽媽問,你怎么會開鎖?
兒子說,我很早就會。
媽媽根本不了解自己這個兒子,兒子的罪名有一項就是偷摩托車。
琴姐愕然了,不是自己對孩子的溺愛和對孩子的不了解,兩個孩子也不至于走到今天的地步。
還有呢?失去了一只手臂的黑輪和莫名其妙死去的菜頭,他們為什么到今天的地步?
讓陽光普照,不但給每一個人以陽光,也給每一人以陰影。
電影的臺詞、鏡頭、配樂精致到了極致,特別是演員的表現,我沒有看到他們在演,他們在生活。
讓陽光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