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聊聊湖北,確切地說是楚國,楚文化,有網友說喜歡聽我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那咱就天天胡說八道。
有小朋友讓我說說甘肅的歷史淵源,今天就聊聊甘肅。
1
甘肅這個省名是兩地合一,甘州和肅州。甘州張掖,肅州酒泉。
這樣的兩地合一的省名還有江蘇、安徽、福建。江是江寧,就是現在南京,蘇就是蘇州;安是安慶,徽是徽州,原來安慶的地位高過合肥;福是福州,建是建州,現福建的建甌市。
想了解甘肅就要看一下甘肅的地圖,展開你的想象力看看它像啥?
像不像一支伸出去的手臂加一個拳頭呢?從哪兒伸出去的呢?西安,打向哪兒呢?新疆。
再看一下地形圖,甘肅是六盤山以西,沿祁連山南麓腳下向西的一條狹長地帶,黃河從蘭州穿過,大部分在黃河以西,所以也叫隴西或隴右,還叫河西。
甘肅簡稱有兩個,現在叫甘,原來也叫隴。河西這個名能讓想起啥呢?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也叫甘肅走廊,河西走廊就是絲綢之路。
也就是說甘肅是從西安向西打通的絲綢之路。
2
紂王時商朝的首都在朝歌,在現在的今河南鶴壁市淇縣。當時周國的都城是鎬京,就是現在的長安。奪得天下之后周朝遷都到了洛邑,現在的洛陽市老城區。
秦國的先人在天水一帶,給周朝養馬,助周王奪天下有功,周天子給了秦國先人一塊無限大的封地,就是天水以西,沒有邊。
當時天水以西被戎族控制,周天子是送了個空手人情,意思是你能打下來多少,都是你的。
結果,秦國先人一直打到了現在蘭州西,叫雍州,再往西就是涼州,所以叫雍涼之地。
再一路向西叫海西走廊是月氏國,月氏族就是后來羌族。
秦統一之后,建都長安,設隴西郡。漢滅秦之后,逐步向西擴張,但受到了北方匈奴的威脅,于是,張騫去西域找大月氏國想聯合抗擊匈奴,走的就是河西走廊這條道,但第一次沒走通,被俘。后來,又有兩次、三次,逐步掌握了這一條道的地理,這迫使大漢再向西用兵,增設武威郡和酒泉郡。
漢武帝時,再向北方匈奴用兵的同時,繼續向西擴張,將黃河以西分置四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這時,基本上就到了現在的甘肅最西部,河西走廊被打通,形成了東西往來的商道。
到了東漢時期,在這里增設張掖屬國和張掖居延屬國兩個少數民族管理區,隸屬涼州,涼州設刺史。我們聽《三國演義》時都知道董卓、馬騰都當過西涼刺史。其時東漢末年建都許昌之后,朝廷對這一地區已疏于管理了,周邊的少數民族開始向這一地區滲透。
這就造成了,兩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先后為北魏、西魏、北周的統治地區,政權頻繁更換。
這其中還有五胡十六國,匈奴、鮮卑、羯、氐、羌紛紛在這一帶建國——前涼、后涼、西涼、北涼、西秦。
總體說比較亂,西域、北方各少數民族在這一地域混居。也正因為如此,佛教也從西域傳入,并在甘肅境內大興石窟,目前最著名的是敦煌石窟,算是民族文化大融合。
隋統一后,在這一地區設蘭州總管府,也是蘭州名稱的最初來源。
李唐王朝的李氏就出身在這一地區,叫隴右世家。自然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管理,并再次一路向西用兵,特別是唐玄宗時期,一直打到現在的哈薩克斯坦,在新疆當時的龜茲設安西都護府,河西這一地區叫隴右道。
但這個時候基本形勢是這樣的,祁連山以南是吐谷渾和吐番,以北大漠是突厥,安西都護府屬于軍管,有點像現在的,甘肅還是一個狹長的地帶。
但因為大唐的興盛,這條商道十分繁榮,形成了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沙州(敦煌)四州一線的驛站通道。并在酒泉以西設兩關和一個邊檢站,兩關就是嘉峪關、玉門關,邊檢站就是瓜州。唐僧偷越國境就闖過了這三個地方。
在這一地區加強管理的有兩個皇帝,一個漢武帝,一個是唐玄宗。一個使大漢由盛轉衰,一個使大唐由盛轉衰。從某種意義講,都是通過甘肅這一地區西征的結果。兩個人的目的都是一樣的,一面抗北方的游牧民族,一面連通西域。
五代十國的時候,這一地區被少數民族所控制,北面是回鶻,南面是吐番,西部是伊斯蘭。
到了宋朝,這一地區被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政權所控制,西夏將唐代的甘、肅兩州的首字合并,設置“甘肅軍”,從此正式稱為甘肅。北宋一度想征服西夏,皆無果而終。南宋末期,北方蒙古族興起,成吉思汗大軍進攻西夏,結果成吉思汗死于甘肅,遺體雖然運回蒙古,現在甘肅興隆山上有成吉思汗衣冠冢。
所以,甘肅在中國省份里是個很奇特的地方。
元朝時期,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轄黃河以西七路二州,這時包括了銀川和西寧。
明朝時,甘肅屬于陜西承宣布政使司。在甘肅實行衛、所制,也就是這個意思,明初在敦煌設沙州衛。到了正德年間,衛所戍邊的官兵得不到內陸的供給,基本都跑光了,沒辦法,閉鎖了嘉峪關。嘉峪關以外的區域被廢棄,被吐魯番汗國所占,后又被蒙古準葛爾部所控制。
清朝通過宗教北合蒙古,南合吐番,并通過懷柔加武力威脅的方式控制了回族和維族,康熙三次親征準噶爾,全面控制了這一地帶。
康熙二年,分陜西省西部為鞏昌省,五年改稱甘肅省,行政中心從鞏昌(今隴西縣)遷至蘭州市,管轄今天的甘肅、新疆,還有青海、寧夏省的部分范圍,屬于內陸十八省。
光緒十年(1884年)新疆從甘肅分出,所以叫新疆。
直到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將青海、寧夏單獨置省。甘肅基本維持了目前的省境。
3
1868年到1872年間,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先后七次到中國做地理考察,不但去了江南,命名了燒制瓷器的高嶺土,考察都江堰,還穿越了甘肅全境,正式地指出羅布泊的位置(新疆已干涸的咸水湖,旁邊有古樓蘭遺址)。
1877年,李希霍芬用在華考察的資料,完成出版了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且第一次使用了“絲綢之路”一詞,之后被全世界使用。
甘肅走廊就是古絲綢之路,這是一條中國向西貿易的通道,不但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從甘肅進入西方,造紙術的傳出更促進了伊斯蘭文明的發展。與此同時,佛教、伊斯蘭教也由此進入了中國,還有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蠶豆(胡豆)、菠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植物也進入了中國,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
這條通道的另一個作用鮮而易見,那就是控制西域地區,特別是現在的新疆。
可以說,甘肅是中國最復雜、最奇葩的省份。接壤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和青海這個擁有大量藏族的省份,還與蒙古國有邊境線。中國近現代史上最鬧騰的幾個民族,甘肅都有。
東面是中原儒家文化,北面、南面是藏傳佛教文化,西面是伊斯蘭文化,你讓這個夾在中間的省怎么辦?
甘肅的重要性與復雜性不言而喻。而文化的復雜性帶來的是影響力、凝聚力不足,一般對甘肅沒有什么整體的印象。
你說甘肅人有什么特點,我說不上來。有像陜西的,有像青海的,有像內蒙的,也有像新疆的。有個著名的蘭州拉面,還讓青海化隆人霸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