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簡介】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年輕時曾隱居家鄉鹿門山,以詩自娛。他的詩五言最多,也以五言為長。前人曾說,盛唐詩人除李白、杜甫之外,當推王維、孟浩然。王孟之詩雖不盡相同,但在描寫山水、田園上,自有異中之同,形成了一種流派。
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山光:山上的陽光。池月:池中的月色。散發:古人平時都束發戴帽,散發以示休閑自在。軒:指窗。臥閑敞:清閑自在地躺在寬敞的地方。清響:指微細的聲響。恨:遺憾。知音:相傳春秋時鐘子期能聽出伯牙琴中曲意,伯牙稱其為知音。此指辛大。感此:對此有感。終宵:整夜。
山后的夕陽不知不覺中忽然西落,池塘上的月亮漸漸升起在東方。我披散著頭發,在這幽靜的傍晚盡享清涼;推開窗戶,悠閑地躺在寬敞幽靜的地方。微風送來荷花清香,竹葉上的露水滴在水池中,發出清脆的聲響。想要取琴來彈奏,可惜又沒有知音來欣賞。感嘆呵,如此良辰美景,怎能不想起我的老友,從夜晚到天明,我都在夢中把他思念。
【賞析】
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閑適和對友人的懷念。詩的開 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升,為納涼設景。三、四句寫沐后納涼,表現閑情適意。五、六句由嗅覺繼續寫納涼的真實感受。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念友人。最后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共度良宵。“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為納涼消暑之佳句。“恨無知音賞”,于平淡中寓不平。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