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一場雨,與清明時節吻合得天衣無縫。
那個叫杜牧的詩人,在今天會被一次再次提起,借一首詩歌的光成為千古絕唱,不論文字還是一個人,都是非常幸運的事。
只是,我今天要說的不是杜牧。
文化氛圍真正濃厚的唐宋時代,在清明這一天抒發感慨的人太多了,其中有3首詩讓我特別喜歡,甚至有1首詩會讓自己讀著讀著就忍不住想找哥們兒一醉方休。
第1首:長安別
作者王建,關于詩人生平我就不啰嗦了,感興趣的可以去自行查閱。我在這里只說他這首寫在清明時節的詩歌。
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李白的感慨,讓我們可以把眼光延伸得更遠一點,只是這一點距離并不能讓我們輕易躲開清明的襲擊。
灞陵,漢文帝劉恒最終沉睡的地方。劉恒,一個“恒”字里暴露出人性的貪得無厭,遺憾的是,時間終歸是公正的,沒有讓某個人在肉體上真正“永恒”。這符合弱者的心思。
王建在清明這一天送別朋友的地點,恐怕距離灞陵不是很遠,說不準也是在李白詩歌中的同一地點。
長安清明好時節,只宜相送不宜別。
在今天,疫情已經肆虐三年的今天,讀到這句詩,我被“長安”兩個字震動,若用時下最時興的裝逼話,就是“長安”兩個字讓我“破防”。長安,長治久安,多好的夢,就像泰安,國泰民安,多好的夢。
夢可以盡情做,甚至可以夢游,一旦醒了呢?
只希望,在清明這一天,不要用裝逼作秀打擾先人,讓他們做一個安穩的夢吧。
第2首:清明感事
作者是北宋時代的王禹偁。
這個名字,不一定有多少人熟悉,即便熟悉,也未必有多少人讀得準確,尤其名字里最后一個字。
當然,這與清明無關。
我還是忍不住提醒一個小細節,這個人是讓歐陽修和蘇軾都首肯、仰慕的人。
來看他寫在清明的這首詩。
比起杜牧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王禹偁王老師這句“無花無酒過清明”就顯得更接地氣,一點不裝,直抒胸臆。
盡管清明遺留了飲酒的習俗,可再多的酒和酒意都替代不了飲者對先人的思念,也淡化不了刻在每一個人基因深處的親情與鄉愁。
此刻,我在南方,更加感受到南方清明時節的儀式感,遠比北方繁復熱烈。作為異鄉人,在異鄉哪里有鄰居可供說一句心里話,或者隔墻喝上一杯!
很多時候,方言就是一堵墻,一堵無形的墻,異鄉人很難逾越和突破。
好的是,不論故鄉還是他鄉,不論北方還是南方,清明是唯一的,不論是節氣還是節日,所有人對祖先的情感都是相同的。這多少讓一個異鄉人在他鄉心里多了幾分篤定。
或許,這就是我昨天感觸那5座墓碑的隱秘源頭。
清明前一天,在異鄉遇見5座墓碑 ↓
第3首:清明行
這是我今天最想好好品味的一首“清明詩”,作者也是北宋時代的人,叫胡時中,很難查到他太多信息。
我們還是直接來讀他這首詩。
想起父親母親都健在的時候,在清明這一天,他們帶著我來到祖先的墓地。
在這個清明節,沒有人再帶我來了,而是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祖先的墓地祭拜他們。
想起曾經父母帶我來給先人祭拜的情景,再看看如今早已物是人非,忍不住淚流滿面。
孩子們問我為什么會如此悲傷,我又能說什么呢?等到將來有一天,孩子們自然領會了我此時此刻的心情。
詩歌寫得如此情真意切,卻讓閱讀的人心生悲切。
我們早就習慣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表白,卻一次再次被清明時節的狂歡打敗,等到有一天,任何諾言都早已時過境遷。
可怕的是,并沒有多少人會因此而悔恨。
這就是冷冰冰的現實,即便不禁煙火,不禁隨便燃燒紙錢,我們還是再也找不到詩人當年的情緒,或者更確切的說,我們再也找不到那個年代每一個人都擁有的獨屬于人類的情感,這情感關聯著傳承、親情、愛與誓言。
又一個清明,清晨早跑途中,因為一條殘破的標語條幅,寫了一首打油詩:
那一刻恐怕是悲觀了。
讀了胡時中這首詩,我突然感受到,比起父親母親和親人朋友的健康,其他的一切都微不足道。
2022年4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