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六個半月之前湖邊那棵樹,綠葉濃密,像一個提前脫發(fā)的中年人突然植了滿頭的新發(fā)。幾處零落的樹梢近乎干枯狀態(tài),像中年人無法遮掩的越來越后退的發(fā)際線。
有肆無忌憚的大批蜻蜓飛得高而凌亂,隨手拍的照片中有一只蜻蜓像是停在了高高的樹枝上。
六個半月之前,這棵樹葉子稀疏,卻是一種滿是秋天的紅艷,不經(jīng)意間,讓人感受到美無處不在。那時候的隨手拍,與秋天的收獲無關(guān)。
此刻,進入夏天內(nèi)部,不遠處竹林的翠綠,并不能稀釋連續(xù)多日的高溫,甚至包括偶爾光顧的一場毫無章法可言的雨,也不能對高溫有任何降解的作用。
畢竟,這里是江南。
隨手拍了那些竹林,以及竹林上空由竹梢交織出來的天空。竹林遮掩起來的鳥并不承竹林的情,叫得散漫,有一搭無一搭的,像那些被迫參與課外輔導的學生。
發(fā)了一條視頻,介紹文字里寫了一句話,是蘇軾的名句:一蓑煙雨任平生。
差不多三個小時之后,看到俞敏洪老師公眾號文章,標題也是蘇軾的名句:也無風雨也無晴。
巧了,這兩個名句來自于蘇軾同一首詩歌。你可以用任意一句去搜索一下看。
我不敢說這叫“英雄所見略同”,但我敢說,這是同樣喜歡讀書思考之后的“不謀而合”。
正在閱讀祝勇《故宮的書法風流》,讀到作者引用蘇軾評價懷素《食魚貼》的文字:
其為人倜儻,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如此。如沒人操舟,無意于濟否,是以覆卻萬變,而舉止自若,近于有道者耶?今觀此帖,有食魚、食肉之語,蓋倜儻者也。
假若蘇軾本人不是他文字中的“倜儻者”,他怎么可能對懷素做出如此精當?shù)脑u價?
而這一切感觸,源頭都在閱讀、走路、思考、記錄。
2022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