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驢趕路,天馬行空
——李賀馬詩賞析
楊 成
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牛背上載著道德;將士騎駿馬馳騁于疆場之上,馬背上載著山河;苦吟詩人騎瘦驢早出暮歸,驢背上載著家國。
李白在《贈閭丘宿松》寫道:“阮籍為太守,乘驢上東平。剖竹十日間,一朝風化清。偶來拂衣去,誰測主人情。” 大凡做官都說走馬上任,豈有騎驢上任的道理,而阮籍偏偏率性而為,騎驢上任。任上十日,清肅一郡后,又騎驢悠然離去,只留下一個恣肆放浪的背影,供后人追憶懷想。
據《唐才子傳》載:“白浮游四方,欲登華山,乘醉跨驢經縣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無禮!’白供狀不書姓名,曰:‘曾令龍巾拭吐,御手調羹,貴妃捧硯,力士脫靴。天子門前,尚容走馬;華陰縣里,不得騎驢。’宰驚愧,拜謝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長笑而去。” 我們從李白騎驢的形象中看到了一位桀驁不馴的知識分子絕不卑躬屈膝、搖尾乞憐的傲岸,看到了一位身懷絕世才華而不為世用的天才對政治權威和社會秩序的無聲抗議。李白的騎驢形象明顯帶有浪漫主義的狂放色彩。
以上兩個故事,除了能看到古代文人的錚錚鐵骨、剛正不阿、特立獨行的精神風貌外,還看到了他們的坐騎——驢,是巧合嗎?其實不是。
說到歷史上騎驢的文人真是不勝枚舉。孟浩然在《唐城館中早發寄楊使君》詩中寫道:“犯霜驅曉駕,數里見唐城。旅館歸心逼,荒村客思盈。 訪人留后信,策蹇赴前程。欲識離魂斷,長空聽雁聲。”孟浩然一大早拜會朋友,與楊使君道別后,就騎驢上路了。詩中彌漫著詩人對前途、命運的擔憂。
陸游在《劍門道中遇微雨》中寫道:“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滿含怨憤之情。
杜甫、賈島等詩人的騎驢形象也是深入人心,在此不一一贅述。
至此,我們對騎驢的文人有了一個大致的認識:一部分放浪形骸,意超物外,頗具仙風道骨;一部分心懷家國,報國無門,心有不甘,苦嘆長吟。以此,我們可以說驢背上承載著中國文人的憂國憂民情懷,承載著古代文學的絢爛詩篇。
說到驢背上的苦吟詩人當屬李賀。李商隱作《小傳》云:“恒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由此可見李賀吟詠之苦。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 ,唐代詩人。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故后世稱他為“李昌谷”。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后裔,但因家道沒落,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一生體弱多病,27歲病逝。相傳李賀死后葬于隴西昌谷(今在甘肅省隴西縣昌谷鄉梁家坪) ,俗稱“學士墳”。《鞏昌府志》記載:“仁壽山在南一里,其山系秦嶺支脈,逶迤千余里,至郡之陽而止。右有懸泉,如匹練,近無矣。其上有文昌閣、魁星樓,其背有李賀墓。” 乾隆版《隴西縣志》亦載:“仁壽山在城西南里許……其上有李賀墓。”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里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云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被世人冠以“詩鬼”之名。
通過了解李賀身世及經歷,體悟他的詩作,我們才能更近地接近李賀,接近他“艱澀幽咽、惝恍迷離”的詩風。李賀《馬詩二十三首》引領我們深入“鬼才”內心,帶給我們心靈的震撼。
馬詩(二十三首)
李賀
一
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
無人織錦韂,誰為鑄金鞭。
賞析:
龍馬脊毛圖案像連接著的銅錢,銀蹄奔馳一片白色如踏著云煙。可是沒有人為它編織錦繡障泥,又有誰肯為它鑄就飾金的馬鞭?首聯極盡馬本身的神異,尾聯極盡馬裝備的高貴,可是卻報國無門,常有“無人”與“誰為”之嘆。此詩感嘆人似馬未被賞識。落寞時代常常隱沒了明珠的光芒,同樣,此時的伯樂也在黃土中掩埋,何況馬乎?李賀也難逃窠臼。
二
臘月草根甜,天街雪似鹽。
未知口硬軟,先擬蒺藜銜。
賞析:
人與馬一樣,必將會經歷路程。寒冬臘月草根雖泛出甜意,但雪粒如鹽粒般堅硬不容易咬碎。未知馬嘴是硬是軟適應何種馬嚼子,就讓它先用雪鹽作蒺藜來考驗自己。路途之苦讓我們看到了馬的隱忍與堅毅。李賀和馬一樣,需要提前磨礪鋒刃,等待曙光。
三
忽憶周天子,驅車上玉山。
鳴騶辭鳳苑,赤驥最承恩。
賞析:
羨慕赤兔馬有表現自己的機會。忽然想起天子周穆王,坐著八馬寶車上玉山。御馬人吹號馳馬離開了鳳苑,赤兔馬快得使人舍不得鞭打。玉山,指西王母所居之地,鳳苑,指帝王游樂之地。赤兔馬留在鳳苑是大材小用,讓它奔玉山會王母便用其所長。顯然,如果讓千里馬去推磨,那該是多大的任性啊!因此,“天馬”就應該與“長空”聯系在一起。此首寫李賀的羨慕,更寫期盼。
四
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賞析:
這匹馬并不是人間常見的普通馬匹,它作為房星本是由王者操控的星宿。向前去敲一敲它的瘦骨,還自然帶著錚錚的銅聲。此馬由王者操控,就是馬的處境如何被王者的明暗所決定, 遭遇不好即意味著王者昏暗不明。詩人懷才不遇,景況凄涼,恰似這匹瘦馬。他寫馬,不過是婉曲地表達出郁積心中的怨憤之情。
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賞析:
燕山大漠塵沙飛揚如雪,峰巔殘月好像一柄吳鉤。何時能戴上高貴的金絡腦, 在肅殺的戰場上馳騁立功?這是李賀熱望建功立業但又不被賞識而發出的呼聲。
六
饑臥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焦朱色落,發斷鋸長麻。
賞析:
此詩凸顯駿馬的落魄難堪之態。馬忍饑臥倒,瘦得骨頭參差凸露,粗毛豎起破壞身上漂亮花紋。頸部的毛如同燒焦一樣失掉了朱色, 額上的毛也被麻繩造的籠頭磨斷了。寫馬的憔悴可憐,令人垂淚,那些懷才不遇的賢良之士包括李賀本人也是這種樣子的。
七
西母酒將闌,東王飯已干。
君王若燕去,誰為拽車轅。
賞析:
盼望有機會得償夙愿一展所長。西王母東王公的酒漿喝過了,他們那里的飯也快要吃完了。君王倘要及時赴宴,誰可為你拽車轅呢?言外之意君王倘要及時赴宴,那就非得有日行萬里的八駿來拽車轅不可。此詩吼出了李賀的一腔不平。
八
赤兔無人用,當須呂布騎。
吾聞果下馬,羈策任蠻兒。
賞析:
自己也如赤兔馬,不是隨便可用的。赤兔馬沒有人可以隨便駕馭它,必須猛將呂布才能夠騎乘。聽說有一種可在果樹下行走的果下馬,這種馬任由小孩子捆綁鞭打。猛將騎良馬,英主用賢才,諷刺了昏庸的朝廷,也諷刺了不學無術之士。作者抒發了對呂布的思慕之情,也表達了內心的憤懣。
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龍。
夜來霜壓棧,駿骨折西風。
賞析:
飂叔是帝舜時善于養龍的人。古代視龍馬為同類,借豢養龍馬傳統的喪失,感嘆如今駿馬處境凄涼,無人過問。養龍能手飂叔匆匆逝去不復返,如今已經沒有人去把龍豢養了。夜來霜雪下得大,壓垮了馬棚,西風中的駿馬被壓斷了骨頭。極盡寒苦,慘狀更痛人心。
十
催榜渡烏江,神騅泣向風。
君王今解劍,何處逐英雄。
賞析:
表達自己懷才不遇,沒有知己的悲憤。艄公發動船槳正在等待著要渡項羽過烏江,項羽卻把神勇烏騅馬送給人使它迎風流淚。它心里說你今天拔劍自刎了,我到何處尋找珍惜我的英雄?烏騅馬失去知己的悲傷,使人對李賀的處境感受更為真切。
十一
內馬賜宮人,銀韉刺騏驎。
午時鹽坂上,蹭蹬溘風塵。
賞析:
為劣馬受熱捧、駿馬遭冷遇鳴不平。內廷劣馬只是賜給宮人享樂的,就能夠被披上刺有麒麟的銀韉,午間在坂坡上拉鹽車的駿馬,卻突然失足跌倒在風塵之中,這種不公平,正像孟嘗君所說的:“后宮蹈綺觳,而士不得短褐,仆妾馀粱肉,而士不厭糟糠”。
十二
批竹初攢耳,桃花未上身。
他時須攪陣,牽去借將軍。
賞析:
充滿對前途的期待。小馬駒的耳朵像斜削竹管開始聚集,身上桃花似的斑斕毛色還沒有長成。將來它要成為沖鋒陷陣的好馬,到時候不如牽去借給將軍騎用。詩人以小馬駒自比,認為人們還未能看出自己志大才高,將來必定能夠助明主成大事。
十三
寶玦誰家子,長聞俠骨香。
堆金買駿骨,將送楚襄王。
賞析:
感慨能夠賞識良馬的人不多。戴寶玦的公子是誰家的公子,很早就聽說他有俠義的聲譽。此人拋出重金買下千里馬的骨頭,將送給楚襄王這個不識好馬的人。古書載,有人欲得千里馬而未果,連千里馬之骨也買下,此事傳開后從各地送來千里馬。李賀的詩中經常出現吳楚情結,或許有著類似高唐聚散的夢幻經歷。
十四
香襆赭羅新,盤龍蹙鐙鱗。
回看南陌上,誰道不逢春?
賞析:
把受寵的凡馬寫得虛有其表。罩著馬鞍的是新的赤色綾羅香袱,馬鐙上有盤龍圖案腳墊雕刻龍鱗。回頭傲視南邊路上的行人, 誰人敢說我不是春風得意?詩人痛恨缺乏真才而擅長阿諛奉承的權貴,詩中那只浮華而驕傲的寵馬,似存在這類權貴的影子。可想而知,虎狼當道,駿馬何時逢春?
十五
不從桓公獵,何能伏虎威?
一朝溝隴出,看取拂云飛。
賞析:
說明草野賢才也要明主賞識提拔,方能大顯身手。良馬如果不跟隨桓公去打獵,怎么能夠制服威猛的老虎呢?良馬一旦被明主賞識從草野走出來,就可以指望它像拂云掠電的神駿一般立功。古書稱,齊桓公曾騎雜色馬迎日而立,以為駁象,便立即逃跑。所寫是羨慕?還是憤懣、無奈?還是自信?說不清。
十六
唐劍斬隋公,拳毛屬太宗。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颴風。
賞析:
此首當是李賀對自己將來得展所長的憧憬。唐太宗持唐劍斬隋公,都是騎乘駿馬。“拳毛”啊,不要嫌金鎧甲沉重,不妨去捉住那陣可惡的旋風。寫的是駿馬助明主建業立功,想表達的卻是自身夢寐以求的愿景,能如駿馬拳毛一樣馳騁疆場。
十七
白鐵銼青禾,砧間落細莎。
世人憐小頸,金埒畏長牙。
賞析:
寫馬去揭穿朝廷只喜歡重用阿諛奉承的小人。用白刃細碎地切割青禾苗,從砧板上掉下細莎。當世的貴人喜愛溫順的小頸劣馬,豪華的金埒不養倔強的長牙良馬。跟養馬一樣,有才能有見識的良才,朝廷常因他們不肯趨附而不被錄用。
十八
伯樂向前看,旋毛在腹間。
只今掊白草,何日慕青山。
賞析:
對良才受到壓抑表示憤慨。伯樂走到這匹馬跟前一看,旋毛長在腹間,這就是一匹千里馬。如今卻被貪吏克扣草料,何時才能夠跨越青山?能識馬,還要能用馬。韓愈雖然賞識李賀的才能,但只寫一篇《諱辨》為他伸張正義,沒有更大的能力去提攜他。被人識是幸事,不被君用是李賀最大的人生悲哀。
十九
蕭寺馱經馬,元從竺國來。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臺。
賞析:
南朝梁武帝蕭衍是第一個信佛的皇帝,后常以蕭寺表示佛寺。寫馱經駿馬不懂得討人歡喜,嘲諷勢利小人的百般鉆營。佛教寺廟的馱經駿馬,原本是從天竺國回來,只知道保持莊嚴的相貌,不懂得走馬章臺討好人。
二十
重圍如燕尾,寶劍似魚腸。
欲求千里腳,先采眼中光。
賞析:
以將軍不懂如何選擇良馬,批評當權者不知如何衡量人才。將軍系著雙重圍繞的末端交叉成燕尾的腰帶,腰帶上佩戴的寶劍好像魚腸劍那樣而鋒利無比。他要真正能尋找到千里馬,先要選取眼中清明如鏡者。據說,眼中可見人的頭足者為良馬。
二十一
暫系騰黃馬,仙人上彩樓。
須鞭玉勒吏,何事謫高州。
賞析:
同情被棄置的馴馬、御馬的官吏,表達對當權者昏庸無能的不滿。如今騰黃駿馬被暫時拴到一邊,美人登彩樓獻唱吸引了大人們。控制玉勒的官吏,因何卻被貶謫去了高州呢?
二十二
汗血到王家,隨鸞撼玉珂。
少君騎海上,人見是青騾。
賞析:
好馬要有適當的用場,良才要有適當的崗位。汗血寶馬進了漢室王家,該隨鑾駕奔跑才當其用。可偏偏讓武帝寵信的方士李少君騎去海上閑逛,在老百姓眼中的汗血寶馬也不過像青騾子一樣。人不能盡其才,當屬李賀的悲哀。
二十三
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
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
賞析:
感慨朝中無得力頂用之人,自己卻有懷才不遇之苦。漢武帝喜歡做長生不老的神仙,煉丹砂為黃金只得到幾縷紫煙。他馬棚里的馬又都是凡胎肉馬,不管哪一匹都不能馱他上青天!朝廷里的權臣,多是平庸無能之輩,不能助他治國安天下。
通過李賀《馬詩二十三首》的賞析,我們看到了一位孱弱的書生,心懷家國,卻不為世用。在騎驢趕路的現實中,透射出李賀生活的艱辛與隱忍,磨礪苦吟詩人的憂郁多舛形象;在天馬行空的抱負中,迸射出李賀內心的苦悶與憂思,成就空靈詭異、奇峭險怪的詩風。
騎驢趕路,天馬行空。李賀就是在悲苦的現實中、瑰麗的夢境中完成了他短暫、魔幻的一生。“鬼”當不死,詩必永恒!
小編 | 雙 隆
Weixin | 18293065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