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陰囊濕癢及陰汗:取鑄鏵鉏孔中黃土細末,撲之。 【藏器】
男陰卒腫,及陰冷發悶,冷氣入腹,腫滿殺人:用釜月下土和雞子白敷之。 【《千金方》,下同】
陰冷疼悶,冷氣入腹,腫脹殺人,酢和熱灰頻熨之。
陰下濕汗:用滑石一兩,石膏半兩,白礬少許,研摻之。 【《集簡方》】
陰汗濕癢:用爐甘石一分,真蚌粉半兩,細研粉撲之。 【《直指方》】
偏墜氣痛:陳石灰炒、五倍子、山梔子等分為末,面和酢調敷之,一夜即可消。 【《醫方摘要》】
小腸疝氣,莖縮囊腫者:用浮石為末,每服二錢,木通、赤茯苓、麥門冬煎湯調下。 【《直指方》】
又方:海石、香附等分為末,每服二錢,姜汁調下。 【丹溪方】
陰濕瘡皰:硫黃敷,日三。 【《梅師方》】
交接勞復,卵腫或縮入,腹痛欲絕:礬石一分,硝三分,大麥粥調服方寸匕,日三服,熱毒從二便出也。【《肘后方》】
陰下濕癢:甘草煎湯,日洗三五度。 【《古今錄驗》】
陰汗濕癢:用綿黃芪酒炒為末,以豬心煮熟蘸吃,妙。 【《濟急方》】
卒得疝氣,小腹及陰中相引痛如絞,白汁出欲死者:沙參搗篩為末,酒服方寸匕,立瘥。【《肘后方》】
寒疝腹痛,小腹陰中相引痛,自汗出欲死:丹參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 【《圣惠方》】
陰(疒頹)偏腫: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敷腫處,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
男子陰腫脹痛:蛇床子末雞子黃調敷之。 【《永類方》】
(疒頹)疝偏墜氣脹不能動者:牡丹皮、防風等分為末,酒服二錢,甚效。 【《千金方》】
小腸臟氣非時,痛不可忍:蓬莪朮研末,空心,蔥酒服一錢。 【《護命方》】
(疒頹)疝脹痛及小腸氣:香附末二錢,以海藻一錢煎酒,空心調下,并食海藻。【《集簡方》】
陰(疒頹)腫痛:荊芥穗瓦焙為散,酒服二錢,即消。【《壽域神方》】
疳瘡簡便方:用油透羅緞舊帽沿燒灰,杭粉瓦上煅黃色各等分,共研極細,磁罐收貯,先用紅棗十五個,甘草三錢,煎湯洗患上,挹干搽藥,即效。【《外科正宗》】
蝦蟆散:治陰蝕欲盡,瘡痛甚者。蝦蟆一枚燒灰,兔糞一兩同研細,每用少許敷瘡上,日三四次。
小腸氣痛:胡盧巴炒研末,每服二錢茴香酒下。 【《直指方》】
冷氣疝痛:胡盧巴酒浸曬干,蕎麥炒研,面,各四兩,小茴香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或鹽酒下。服至兩月,大便出白膿則除根。【《心法附余》】
寒疝不能食,及腹內一切諸疾,消食肥肌:馬藺子一升,每日取一把,以面拌煮吞之,服盡愈。【《集驗方》】
胭脂散,治陰瘡。坯子胭脂、真菉豆粉各等分,同研勻敷之。
小腸疝氣:木賊細銼微炒為末,沸湯點服二錢,暖服取效。一方用熱酒下。 【《本草衍義》】
寒疝絞痛來去:用烏雞一只,治如常法;生地黃七斤,銼細,甑中同蒸,下以銅器承取汁,清旦服至日晡令盡,其間當下諸寒癖,訖,作白粥食之。久疝者作三劑。【《肘后方》】
疝氣危急:地膚子即落蒂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錢,酒下。 【《簡便方》】
狐疝陰(疒頹):超越舉重,卒得陰(疒頹),及小兒狐疝,傷損生(疒頹),并用地膚子五錢,白朮二錢五分,桂心五分,為末,米飲或酒服三錢。忌生蔥桃李。【《必效方》】
陰冷悶痛,漸入囊內,腫滿殺人:車前子末,飲服方寸七,日二服。 【《千金方》】
陰下癢痛:車前子煮汁,頻洗。 【《外臺秘要》】
男子陰腫大如升,核痛,人所不能治者:馬鞭草搗涂之。 【《集效方》】
男子偏墜作痛:大黃末和酢涂之,干則易。 【《梅師方》】
陰疝欲死,丸縮入腹急痛者:用狼毒四兩,防風二兩,附子三兩,炮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三丸,日夜三度,白湯下。【《肘后方》】
疝氣偏腫:甘遂、茴香等分為末,酒調二錢,食前服之。 【《儒門事親》】
心痛疝氣濕熱,因寒郁而發:用梔子降濕熱,烏頭破寒氣,各一錢為末,順流水入姜汁一匙,調下。
小腸、膀胱痛不可止者:神砂一粒丹,用熟附子去皮,郁金、橘紅各一兩為末,酢面糊丸,如酸棗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男人酒下,女人酢湯下。【《宣明方》】
寒疝引脅肋,心腹皆痛,諸藥不效者:大烏頭五枚,去皮臍四破,以白蜜一斤,煎令透,取焙為末,別以熟蜜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冷鹽湯下,永除。
寒疝滑泄,腹痛腸鳴,自汗厥逆:熟附子去皮臍,延胡索炒,各一兩,生木香半兩,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煎七分,溫服。【《濟生方》】
寒氣心疝三十年者:射罔、食茱萸等分為末,蜜丸麻子大,每酒下二丸。日三服。 【東陽方】
偏墜疝氣:白附子一個為末,津調填臍上,以艾灸三壯,或五壯,即愈。 【《簡便方》】
陰腫疝刺,發時腫痛如刺:用生射干搗汁與服,取利。亦可丸服。 【《肘后方》】
血疝初起:胡椒菜葉挼按揉之。 【《集簡方》】
偏疝痛極,劫之立住:用綿袋包暖陰囊,取天花粉五錢,以醇酒一碗浸之,自卯至午,微煎滾,露一夜,次早低凳坐定,兩手按膝,飲下即愈,未下,再一服。【《本草蒙筌》】
小腸偏墜:天門冬三錢,烏藥五錢,以水煎服。 【《活人心鏡》】
陰潰囊腫:木蓮即木饅頭,燒研,酒服二錢。
又方:木饅頭子、小茴香等分為末,每空心酒服三錢,取效。 【《集簡方》】
疝氣作痛:天仙藤一兩,好酒一碗,煎至半碗,服之神效。 【《集效方》】
陰汗濕癢:石菖蒲、蛇床子等分為末,日搽二三次。 【《濟急仙方》】
陰下濕癢:蒲黃末敷三四度,瘥。 【《千金方》】
陰囊生瘡:胡麻嚼爛敷之,良。 【《肘后方》】
陰冷悶痛,漸入腹,腫滿:酢和面熨之。 【《千金方》】
小腸疝氣:蕎麥仁炒去尖,胡盧巴酒浸曬干,各四兩,小茴香炒一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空心鹽酒下五十丸,兩月,大便出白膿,去根。【《集效方》】
治腎氣偏墜牽引及心腹痛,茴香浸酒,煮飲之。
津調散:治妒精瘡,膿汁淋漓,臭爛。黃連、(艸欵)冬花各等分,麝香少許,共為細末,先以地骨皮、蛇床子煎湯洗,軟帛拭干,摻上。忌生湯洗。
陰囊或玉莖腫痛:蔥白、乳香搗涂,即時痛止腫消。 【《山居四要》】
又方:用煨蔥入鹽,杵如泥,涂之。
陰腫如刺汗出者:小蒜、韭根、楊柳根各一斤,酒三升,煎沸,乘熱熏之。 【《永類方》】
陰汗作癢:大蒜、淡豉搗丸梧子大,朱砂為衣,每空腹,燈心湯下三十丸。
陰腫如斗:生蔓菁根搗封之,治人所不能治者。 【《集療方》】
疝氣入腹:茴香炒作二包,更換熨之。 【《簡便方》】
小腸氣墜:用八角茴香、小茴香各三錢,乳香少許,水服取汗。 【《直指方》】
又方:用大茴香、荔枝核炒黑各等分,研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 【《集效方》】
又方:用大茴香一兩,花椒五錢,炒研,每酒服一錢,良。 【《集簡方》】
膀胱疝痛:用舶茴香、杏仁各一兩,蔥白焙干五錢為末,每酒服二錢,嚼胡桃送下。 【《本事方》】
一方用茴香鹽炒,晚蠶砂鹽炒,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嚼下。 【《集要方》】
疝氣偏墜:大茴香末,小茴香末,各一兩,用牙豬尿胞一個,連尿入二末子內,系定罐內,以酒煮爛,連胞搗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仙方也。【《筆峰雜興》】
陰囊濕癢:松毛煎湯,頻洗。 【《簡便方》】
丈夫陰瘡,莖及頭潰爛,痛不可忍,久不瘥者:以五月五日系縷燒灰五分,入新出蚯蚓屎二分,入少水和研作餅貼之,干即易。禁酒面五辛及熱食等物,效。
陰腫痛極:馬齒莧搗敷之,良。
陰囊(疒頹)腫:萵苣子一合搗末,水一盞,煎五沸,溫服。
卵(疒貴)偏墜:用雙蒂茄子懸于房門上,出入用眼視之,茄蔫,所患亦蔫,茄干,亦干矣。又法:用雙茄懸門上,每日抱兒視之二三次,釘針于上,十余日消矣。【《保壽堂方》】
小腸氣痛,繞臍沖心:連蒂老絲瓜燒存性,研末,煉蜜調成膏,每服三錢,熱酒調下,甚者不過二三服,消。
卵腫偏墜:絲瓜架上初結者留下,待瓜結盡葉落,取下燒存性為末,煉蜜調成膏,每晚好酒服一匙,如在左左睡,在右右睡。【《保壽堂方》】
陰子偏墜:絲瓜葉燒存性三錢,雞子殼燒灰二錢,溫酒調服。 【《選奇方》】
小腸氣痛:大棗一枚,去核,用螌蝥一枚,去頭翅,入棗內,紙包煨熟,去蝥食棗,以桂心蓽澄茄湯下。【《直指方》】
偏墜疝氣:山棠梂肉、茴香炒各一兩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 【《易簡方》】
小腸疝氣及陰核腫痛:橘核炒研五錢,老酒煎服或酒糊丸服,甚效。
陰冷入腹:有人陰冷,漸漸冷氣入陰囊,腫滿,日夜疼悶欲死,以布裹川椒包囊下,熱氣大通,日再易之,以消為度。【《千金方》】
腎風囊癢: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陰囊。
寒疝往來:吳萸一兩,生姜半兩,清酒一升,煎溫分服。陰下濕癢:吳茱萸煎湯,頻洗取效。【《外臺秘要》】
陰腫痛癢:荷葉、浮萍、蛇床等分,煎水日洗之。 【《醫壘元戎》】
偏墜氣塊:雞頭根切片煮熟,鹽酢食之。 【《法天生意》】
疝氣痛:杉子,一歲一粒,燒研酒服。
外腎偏腫:桂末水調方寸匕涂之。 【《梅師方》】
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熱服。 【《集效方》】
(疒頹)疝疼痛:敗精惡血,結在陰囊所致。阿魏二兩,酢和蕎麥面作餅裹之,煨熟。大檳榔二枚,鉆孔,镕乳香填滿,亦以蕎麥面裹之煨熟。入硇砂末一錢,赤芍藥末一兩,糊丸梧子大,每食前,酒下三十丸。【《危氏得效方》】
丈夫疝氣,本臟氣傷,膀胱連小腸等氣:金鈴子一百個,溫湯浸過,去皮,巴豆二百個,微打破,以面一升,同于銅鐺內炒至金鈴子赤為度,放冷取出,去核為末,巴面不用。每服三錢,熱酒或酢湯調服。一方入鹽炒茴香半兩,亦妙。【《經驗方》】
疝氣(疒頹)腫:用荔枝核炒黑色,大茴香炒等分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皆效。【孫氏方】
來笑丹:用荔枝核四十九個,陳皮連白九錢,硫黃四錢為末,鹽水打面糊丸菉豆大,遇痛時,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不過三服,其效如神。亦治諸氣痛。【方玉環】
陰腎腫痛:荔枝核燒研,酒服二錢。
腎腫如斗:荔枝核、青橘皮、茴香等分,各炒研,酒服二錢,日三。
水病囊腫:牡蠣煅粉二兩,干姜炮一兩,研末,冷水調糊埽上,須臾,囊熱如火,干則再上,小便利即愈。一方用蔥汁白面同調,小兒不用干姜。【初虞世《古今錄驗方》】
陰腎(疒頹)腫:橄欖核、荔枝核、山楂核等分,燒存性,研末,每服二錢,空心茴香湯調下。
腎風囊癢:用豬尿胞火炙,以鹽酒吃之。 【《救急方》】
男子陰冷:以食茱萸納牛膽中百日,令干,每取二七枚,嚼納陰內,良久如火。 【《千金方》】
腎冷偏墜疝氣:用生雀三枚,燎毛去腸,勿洗,以舶上茴香三錢,胡椒一錢,縮砂、肉桂各二錢,入肚內,濕紙裹煨熟,空心食之,酒下,良。【《直指方》】
小腸疝氣:用帶毛雀兒一枚,去腸,入金絲礬末五錢,縫合,以桑柴火煨成炭為末,空心,無灰酒服,年深者二服。【《瑞竹堂方》】
陰囊濕癢:鰞鲗骨、蒲黃撲之。 【《醫宗三法》】
小腸氣痛:胡桃一枚,燒灰研末,熱酒服之。 【《奇效良方》】
治下疳瘡:以孩兒茶研為細末,先洗凈瘡,干則小油調敷,濕則干摻之,神效。
下部疳瘡:用生白果杵涂之。 【趙原陽】
疝氣墜痛:用豬脬一枚,洗,入小茴香、大茴香、破故紙、川楝子等分填滿,入青鹽一塊,縛定,酒煮熟,食之。其藥焙,搗為丸,服之。
陰虱作癢:乃陰毛際肉中生蟲如虱,或紅或白,癢不可忍者,白果仁嚼細,頻擦之,取效。【劉長春方】
小腸疝氣:每頓用鯽魚十個,同茴香煮食,久食自愈。 【《生生編》】
小腸疝氣:雞子黃攪溫水服之,三服效。
陰囊濕瘡,出水不瘥:用五倍子、臘茶各五錢,膩粉少許,研末,先以蔥椒湯洗拭過,香油調搽,以瘥為度。【《太平圣惠方》】
小腸氣痛:地膽去翅足頭微炒,朱砂各半兩,滑石一兩為末,每用苦杖,酒食前調服,二錢即愈。【《宣明》】
小腸疝氣:用緊小全蝎焙為末,每發時服一錢,入麝香半字,溫酒調服,少頃,再進神效。
下疳:蒼耳葉為末,敷之。
男子陰疝卵腫,婦人陰門癢痛及下部濕癢:槐白皮水煮取湯淋浴之。 【《本草》,下同】
陰癢:白礬、蛇床子煎水淋洗。
陰瘡癢不可忍:硫黃白礬煎湯洗之,杏仁燒灰油調涂之。
外腎腫痛:桂心末和酒涂之。桂能泄奔豚,故效。
陰痿:牛膝煎服,或釀酒服之。
蛇床子,溫陰之主藥,煎湯浴男女陰,去風冷,益陽事,去陰汗;又為末和米粉綿裹,納陰中,即溫。
地膚子治跳躍舉重,卒得陰(疒貴)。地膚子二兩半,白朮一兩半,桂心五錢,共為末,酒下三錢。【《千金方》】
疝痛欲死:取沙參為末,酒服三錢,或銼一兩,煎服亦佳。 【《本草》】
下疳瘡及陰莖上瘡:黃蘗、蛤粉等分為末,摻之即愈。蓋黃蘗去熱,蛤粉燥濕故也。 【《丹溪心法》】
木腎:取雄楮葉曬干為末,酒糊和丸梧子大,空心鹽酒下三十丸。楮無實者雄也。 【《綱目》】
寒疝痛,四肢逆冷:桂心末一錢,熱酒調下。 【《本草》,下同】
腎氣痛:須用川椒,水煎服。
奔豚氣及內外腎牽痛:椒葉和艾及蔥白同研爛,以酢湯拌罯妙,秦椒亦可。
神妙方:治莖頭三五孔小漏瘡,出血微膿,用油發燒作灰,存性研細敷之,干則津唾調敷,仍以米飲調發灰,食前服。【《直指方》】
陰蝕瘡:鰞鲗魚骨為末敷之。又治小戶嫁痛,燒為末,酒服二錢。 【《本草》,下同】
壯陽起陰痿,令交接不倦:原蠶蛾焙為末,酒服一錢,或丸服亦佳。
鰻鱺魚起陽。取魚和五味煮熟,空心食,甚補益。
陰蝕瘡癢:取鰻鱺油涂,或燒煙熏。
小兒陰囊腫痛:取地龍糞、甘草汁調敷,薄荷汁調敷尤好。
干地龍為末,蔥椒湯洗后,唾調敷。 【《綱目》,下同】
治偏墜大者:桂心、干姜各一錢為末,綿一兩,水三碗,同煮曬干;又浸煮,又曬,水盡為度。用綿包陰丸,汗出數次,便愈。亦治(疒貴)疝不痛。
陰痿:用覆盆子作丸,久服能令堅長。 【《本草》,下同】
淫羊藿,主陰痿,此興陽之劑也。取一斤酒浸服之,或作丸久服亦佳。
海藻療疝(疒貴)核腫,常食消男子(疒貴)疝,入藥服亦佳。海帶、昆布同功。
奔豚疝氣痛:蔥白濃煎湯飲之。
(疒貴)疝小腹痛:細切蔥白和鹽炒熨之。
壯陽強陰:取雀肉,以蛇床子熬膏和丸服,名驛馬丸。雀卵和天雄、菟絲子丸服,令陰強盛。
鹿腎壯陽氣,作酒及煮粥服。
鹿頭骨髓和蜜煮服,壯陽,令有子。
牡狗陰莖,主陰痿,令強熱大,能生子。焙干為末,和酒服。
黃狗肉壯陽道。和五味煮熟,空心食。
膃肭臍主陰痿,助陽氣,治疝冷。酥炙為末,空心酒下一錢,或丸服之。
疝痛:牛陰莖炙干作末,溫酒調服。 【俗方,下同】
卒疝痛:取貂鼠四足燒為灰,酒調服,青鼠足、黃獷足亦同。
偏墜氣痛:用五倍子一個,放食鹽少許在內,以火紙包定,用水浸濕,放文武火灰內煨存性為末,酒調服之。
血疝便毒,不拘已成未成,隨即消散:螌蝥三個去翅足炒,滑石三錢同研,分作三服,空心白湯下,日一服,毒從小便出。如痛,以車前、木通、澤瀉、豬苓煎飲,名破毒飲,甚效。【東垣方】
偏墜疼痛:青娘子、紅娘子各十枚,白面拌炒黃色,去前二物,熟湯調服,立效也。 【《談野翁方》】
治交接傷損,卵縮筋攣:燒婦人月經衣灰,服方寸匕。 【《千金方》】
治男子卵大如斗,核痛,人所不能療者:雄黃一兩研,礬石二兩研,甘草,生,半兩切,以水五升,煮減半,洗腫痛處。
治陰腫皮癢:熬桃仁令香,細研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治陰冷,冷氣漸入陰囊,腫滿不得眠,搗莧菜根敷之。
又方:煮大薊根汁服一升,日三,不過三劑,愈。
陰痛:用甘草、石蜜等分為末,乳和涂之。
小腸疝痛,不省人事:茴香鹽炒,枳殼各一兩,沒藥五錢為末,酒下二錢。
又方:麝香、黃礬、青礬各等分三味為末,小便后敷上,不過三度。
陰蝕瘡:用蒲黃一升,水銀一兩,二味研成粉,小便后即敷上,瘥止。
又方:以肥豬肉五斤,水三斗,煮令極爛,去肉,以湯令極熱浸瘡,冷即易,不過三十斤,瘥。
又方:狼牙草兩把切,以水五升,煮取一升,溫洗之,日五度。
陰蝕生瘡或癢:用雄黃、礬石各二分,麝香半分,三味治下篩為粉,敷瘡上,即愈。
陰部惡瘡:蜜煎甘草末涂之。
男女陰瘡:石硫黃為末,以敷瘡上。
陰下生瘡:地榆、黃蘗各八兩,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適冷暖便洗瘡,日再。或只取黃蘗汁洗亦佳。
下疳摻藥:輕者,用輕粉一味摻上。 【《瘡瘍全書》】
蛙疳:輕粉、韶粉各等分為末,摻之。
內外蛀疳:冰片二分,輕粉六分,麝香五分,為細末,摻孔內。
下疳摻藥:青橄欖燒灰、孩兒茶各一錢,冰片三分為細末;先用杏仁四分,去皮尖另研,又加輕粉四分,和研如泥。先敷患上一日,米泔洗之;后用前摻藥。
又方:紅棗去核,嵌明礬二分,珍珠四分,煅過存性,末之,干摻。
又方:疼痛不可忍者,用黑羊角、穿山甲、煅過研末,各二錢,乳香、沒藥各一錢,空心酒下。
下疳熏法:菉豆一升,煮極爛,茶葉五錢,研末,乘熱傾在多年馬桶內,在無風處熏之,待出一身汗,妙甚。男婦并用。
銀粉散:治下疳陰頭生瘡。用墻上白螺螄殼,不拘多少,火內煅酥為末,水內飛過先去上石粗者。次用輕粉,隨分兩入在末內,每以少許干貼在瘡上。
陰部生瘡:以鯽魚膽搽之。
小腸疝痛:延胡索鹽炒五錢,全蝎一錢為末,酒下一錢。或與干姜等分,末服亦佳。 【《入門》】
隱處疼痛:鹽三合,炒熱,青布包熨之,立止。
卒疝痛欲死:茴香莖葉搗取汁一合,和熱酒一合服之。 【《本草》,下同】
小便濕痛:牛膝五兩,酒二升,煮半升,去滓,作三服服之。
小腸疝氣,三服除根:地椒一名地蒺藜,五錢,大戟五錢,水煮,食前服。服后,比口如三角形,上于臍中兩臍旁,各灸三壯,艾炷如小麥大。
疝氣:用鬼饅頭黃泥固濟煅過為末,空心酒下。
丹胞散:治玉莖生瘡臭爛者。以豬胞一個,連尿去一半,留一半,用新磚兩口炭火煅,將豬胞連尿于磚上焙干,不住手移放于兩口磚上,輪流不歇,莫與火煅著胞,待尿干為度,研為末,入黃丹一錢。先用蔥湯,以鵝毛抹洗,以舊帛拭干,此藥摻三五次,立見效。
小腸氣上攻者:用烏藥、良姜、白牽牛、青皮,末之,酒下二錢。
又神方:用硫黃火中熔化,即投水中去毒,荔枝核炒焦,黃陳皮等分為末,飯丸,每服五丸,其痛立止。疼甚略用六丸,不可多也。
小腸疝氣:用川楝子一兩,破四分;巴豆三個,同炒黃色,去巴豆用之;茴香一兩,鹽炒黃色,去鹽用之。共為細末,每服三錢,蔥白酒調下,空心服之,名抽刀散。【《儒門事親》】
陰痛不可忍:吳茱萸二兩,洗七遍,焙干微炒,檳榔、茴香各一兩,為細末,酢糊為丸,熱酒送下十丸,食前服之。
治偏腫:巴戟去心,川楝炒、茴香炒各等分為末,溫酒調二錢,服之。
疝氣腫硬:地龍不去土為末,唾津調涂病處。
小腸氣痛:全蝎一兩,茴香一兩,炒黃共為細末,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如發時每服五七十丸,溫酒送下,食前服之。疝病:用枇杷葉、野紫蘇葉、椒葉、水晶葡萄葉,以水煎熏洗。【《丹溪心法》】
小腸氣及木腎偏墜:黑牽牛一斤,用豬尿胞裝滿,以線縛定口子,好酒米酢各一碗,于砂鍋內煮干為度,取出黑牽牛用青紅娘子各十九個,于鐵鍋內炒燥,去青紅娘子,將牽牛碾取頭末四兩,另入豬苓、澤瀉細末各二兩,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酒送下,不可多服。多服令人頭眩。如頭眩,可服黑錫丹。
腎囊濕瘡:密陀僧、干姜、滑石為末,擦上。
騎馬癰:用大粉草帶節四兩,長流水一碗,以甘草淬,焙,水盡為末,入皂角炭少許,作四服,湯調頓服,效。
梔子散:治下疳瘡。用梔子一枚,去穰入明礬末,面糊封合口,火燒存性,為末干摻上,隨效。
小腸氣:用血師一兩,米酢一升,以火燒血師通赤,焠入酢中,以焠竭為度,搗羅如面,用湯調下一大盞,即瘥如神。血師,代赭石也。
敷藥方:治便毒腫痛。雄黃、乳香各二兩,黃蘗一兩,為細末,用新汲水調敷腫處,自消。【《奇效良方》】
治腎癰:用石蟹,熱水磨服。
蚯蚓散:治陰莖瘡。蚯蚓二分,菉豆粉一分,用水研涂上干,又敷之。一方用豉一分。【《便民圖纂》】
石灰散:治腎漏,陰囊先腫后穿,破出黃水,瘡如魚口,能致命。用五倍子同石灰炒黃色,去灰,攤地出火毒,砂盆內研細末,不犯銅鐵,干摻瘡上五七次,可。
青黛散:治下部生濕瘡,熱癢而痛,寒熱,大小便濇,食亦減,身面微腫,因多食魚蝦,發風熱物得之。用馬齒莧四兩研爛,入青黛一兩再研勻,涂上立有神效。仍服八正散,日三服。
爐腦散:爐甘石一兩半,黃連八錢,同入砂鍋煮一宿,去黃連,取甘石曬干,入腦五分為末,干摻,治下疳瘡;或湯泡少許,洗一切眼疾。
單竹茹湯:竹茹一兩,水煎濃汁服之,治交接勞役,卵腫,腹痛欲絕。
豬脬丸:黑雄豬腰子一對,不見水,去膜切碎,以大小茴香末各二兩,同豬腰拌勻,再以前豬尿脬一個,入腰子于內,扎定,用酒三碗,于砂鍋內懸煮,至半碗取起,焙干為末,將余酒打糊丸梧子大,每五十丸,溫酒下,治諸疝除根。
國老湯:治懸癰。用橫紋大甘草一兩,截長三寸許,取出,山澗東流水一碗,不用井水、河水,以甘草蘸水,文武火慢炙,不可急性,須用三時久,水盡為度,劈視草中潤透;卻以無灰酒二碗,煮至一碗,溫服,一日一服,半月消盡為度。【《古今醫鑒》】
鳳衣散:治下疳瘡腫痛,神效。用鳳凰衣煅,黃連各等分,輕粉、片腦各少許為末,濕用干摻,干用鴨子清調搽。【《醫學入門》】
便毒:用大黃五錢,穿山甲二錢半泥土炒,二味共為細末,新酒調服,諒力多寡。 【《醫貫》】
疳蟲下蝕下部:用蒲黃、水銀研勻傅入,外以鶴虱草煎湯,熏洗。 【《景岳全書》】
妒精陰瘡:鉛粉二錢,銀杏仁七個,銅銚內炒至杏黃,去杏取粉,出火毒,研搽效。 【《集簡方》】
下疳瘡:用鏡銹同五倍子末等分,米泔洗后敷之。鏡銹即鏡上綠也,俗名楊妃垢。
便毒初起:用古錢與胡桃同嚼,食二三枚能消之。便毒屬肝,金伐木也。
便毒初發:取千步峰用生姜蘸酢磨泥涂之。千步峰者,人家行步,地上高起土也,乃人往來鞋履沾積而成者。
下疳陰瘡:爐甘石火煅酢淬五次一兩,孩兒茶三錢,為末,麻油調敷,立見效。 【邵真人方】
疳瘡不愈:海浮石燒紅,酢淬數次二兩,金銀花一兩,為末,每服二錢半,水煎服,病在上食后,在下食前。一年者,半年愈。【《儒門事親》】
飛絲纏陰,腫痛欲死:以威靈仙搗汁浸洗。一人病,得此效。 【《怪證方》】
陰上粟瘡:取停水濕處干卷皮為末,或油或酢,調敷之,神效。 【《外臺秘要》】
陰莖生瘡痛爛者:以豉一分,蚯蚓濕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即易之。禁熱食、酒、蒜、芥菜。【《藥性論》】
便毒腫痛:貫眾酒服二錢,良。 【《多能鄙事》】
便癰腫痛:貝母、白芷等分為末,酒調服,或水煎服,以滓貼之。 【《永類鈐方》】
便毒諸瘡:石蒜搗爛涂之即消。若毒太甚者,洗凈,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即愈。 【《王永輔濟世方》】
便癰腫痛:鼠粘子二錢,炒研末,入蜜一匙,(石卜)硝一匙,空心溫酒服。【《袖珍方》】
便毒初起:芭蕉葉熨斗內燒存性,入輕粉麻油調涂,一日三上。或消或破,皆無痕也。【《直指方》】
便毒初起:冬葵子末酒服二錢。 【《儒門事親》】
便毒初發:用黃(艸舌)蔞一個,黃連三錢,水煎,連服有效。【《永類方》】
露岐便毒:生姜蒲根搗敷之。 【《證治要訣》】
又方:用蔥根和蜜搗敷,以紙密護之,外服通氣藥,即愈。
治下疳瘡:雄黃、黃連等分為末,濕者干摻,干者油調敷,先用荊芥、射干、煎湯洗拭敷之,妙。
便毒初起:胡桃七個,燒研酒服,不過三服,見效。
便毒腫痛:皂角炒、焦米粉炒等分研末,以熱酢調攤貼患處,頻以水潤之,即效。
又方:豬牙皂角七片,煨黃去皮弦,出火毒為末,空心溫酒服五錢。
便毒癰疽:皂角一條酢熬膏敷之,屢效。 【《直指方》】
玉莖瘡潰:絲瓜連子搗汁,加五倍子研末,搽之。 【《丹溪方》】
冷淋莖痛:檞葉研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蔥白七寸,煎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二。
下疳:青黛、海蛤、密陀僧、黃連共為末,敷上。
男子陰瘡有二種:一者陰蝕作臼膿出,一者只生熱瘡。熱瘡,用黃蘗、黃芩等分煎湯洗之,仍以黃蘗、黃連作末傅之。又法:黃蘗煎湯洗之,涂以白蜜。【《肘后方》】
陰瘡濕癢:槐樹北面不見日枝,煎水,洗三五遍,冷再暖之。 【《必效方》】
下疳瘡:用密陀僧、黃蘗各一分半,膩粉一錢,麝香少許,先洗瘡拭干敷之,甚者三四次即瘥。
外腎偏疼:皂角和皮為末,水調敷之,良。
便毒初起:肥皂搗爛,敷之,甚效。 【《簡便方》】
玉莖濕癢:肥皂一個,燒存性,香油調搽即愈。 【《攝生方》】
陰卒腫痛:柳枝三尺長,二十枝,細銼,水煮極熱,以故帛裹包腫處,仍以熱湯洗之。【《集驗方》】
囊瘡痛癢:紅椒七粒,蔥頭七個,煮水洗之。一人途中苦此,相山寺僧授此方,數日愈,名驅風散。【《經驗方》】
男女下疳:母豬屎黃泥固濟,燒存性為末,以米泔洗凈,搽立效。 【《簡便單方》】
陰頭生瘡,人不能治者:鱉甲一枚燒研,雞子白和敷。 【《千金翼》】
療人陰生瘡,膿出成坎:取高昌礬、麻仁等分研,煉豬脂相和成膏,槐白皮煎湯洗瘡,拭干即涂膏,然后以楸葉貼其上,不過三五度,瘥。
下疳陰瘡:白海巴三個,煅紅研末搽之。 【《簡便單方》】
妒精陰瘡:大田螺二個,和殼燒存性,入輕粉同研敷之,效。 【《醫林集要》】
陰頭生瘡:用溪港年久螺螄,燒灰敷之。 【《奇效良方》】
陰囊生瘡:用蠟面茶為末,先以甘草湯洗后摻之妙。 【《經驗方》】
便毒初起:黃腳蜈蚣一條,瓦焙存性為末,酒調服,取汗即散。 【《濟生秘覽》】
陰頭疳蝕:雞內金不落水,拭凈,新瓦焙脆,出火毒,為細末,先以米泔水洗瘡,乃搽之。亦治口疳。【《經驗方》】
便毒便癰:穿山甲半兩,豬苓二錢,并以酢炙研末,酒服二錢,外以穿山甲末和麻油輕粉涂之,或只以土涂之。【《直指方》】
下部疳瘡:用五倍子、枯礬等分研末,先以虀水洗過搽之。 【《全幼心鑒》】
又方:用五倍子、花椒去子炒。各一錢,細辛焙三分,為末,先以蔥湯洗凈搽之,一二日生肉也。【《杏林摘要》,下同】
魚口瘡毒初起,未成膿者:五倍子炒黃研末,入百草霜等分,以蠟酢調涂于患處,一日一夜即消。
便癰膿血:白膠香一兩為末,入麝香輕粉少許摻之。 【《袖珍方》】
便毒腫痛,已大而軟者:用魚鰾膠熱湯,或酢煮軟,乘熱研爛貼之。 【《直指方》】
臺露(疒其),即羊核:用石首膠一兩,燒存性,研末酒服,外以石菖蒲生研盦之,效。【戴氏方】
地連散:治玉莖上生瘡。用地骨皮煎湯洗,以訶子連核燒存性為末,干摻。
一切疳瘡,馬明退燒灰三錢,輕粉、乳香少許,先以溫漿水洗凈敷之,良。 【《儒門事親》】
男子陰瘡,因不忌月事行房,陰物潰爛:用室女血衲,瓦上燒存性研末,麻油調敷之。
腎風下注生瘡:用驢蹄二十片燒灰,密陀僧、輕粉各一錢,麝香半錢為末敷。 【《奇效方》】
陰上疳瘡:用駝絨燒灰,水澄過,入炒黃丹等分為末,搽之即效。 【《龔氏經驗方》】
便毒初起:大黑蜘蛛一枚,研爛,熱酒一碗,攪服,隨左右側臥,取利,不退,再服必效。【《壽域方》】
便毒初起:水膠熔化涂之即散。 【《直指方》】
川連散:治下部注瘡。以黃連為細末,漿水調成,餅攤于碗面上,內用艾及穿山甲三片燒煙,覆碗,熏成黑色,再取下。如是者五次,以黃連餅黑色為度,地上出煙毒再研細。濕則干涂,干則清油調涂三四次。先用黃蘗、藿香、茵陳煎湯濕洗。
下部生瘡:檞皮、櫸皮煮汁,熬如飴糖,以導下部。 【《肘后方》】
下部(上匿下蟲)瘡:皂角燒研棉裹導之。 【《肘后方》】
妬精下疳:大訶子燒灰,入麝香少許,先以米泔水洗,后搽之。或以荊芥、黃蘗、甘草、馬鞭草,蔥白煎湯洗,亦可。有人莖爛一二寸,用此取效。【《夷堅志》】
下部(上匿下蟲)蟲,痛癢膿血,旁生孔竅:蜣螂七枚,五月五日收者,新牛屎半兩,肥羊肉一兩,炒黃同搗成膏,丸蓮子大,炙熱綿裹,納肛中半日,即大便中蟲出,三四度永瘥。【董炳《集驗方》】
下蝕疳瘡:破絲網燒存性,孩兒茶各五分,研末,以濃茶洗凈摻之,三五次效。忌生酒房事發物。【《集簡方》】
陰囊汗癢:龍骨、牡蠣粉撲之。 【《醫宗三法》】
陽事痿弱:紫梢花、生龍骨各二錢,麝香少許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燒酒下。
欲解,飲生姜甘草湯。【《集簡方》】
陰癢生瘡:紫梢花一兩,胡椒半兩,煎湯溫洗數次,即愈。 【《總征論》】
陰囊濕癢欲潰者:用板兒松香為末,紙卷作筒,每根入花椒三粒,浸油燈盞內,三宿取出,點燒淋下油搽之,先以米汁洗過。【《簡便方》】
胯上便毒:鯽魚一枚,山藥五錢,同搗敷之,即消。 【《醫林集要》】
下疳濕瘡:發灰一錢,棗核七枚,燒研洗貼。 【《心鑒》】
下疳濕瘡:蠶繭盛頭垢,再以一繭合定煅紅,出火毒研搽。 【《楊氏方》】
玉莖生蒼:牛蹄甲燒灰,油調敷之。 【《奚囊》】
腎風陰癢:以稻草燒皂角熏十余次即止。 【《濟急仙方》】
偏墜腫痛:蘇方木二兩,好酒一壺,煮熟頻飲,立效。 【《集簡方》】
木腎疝氣:楮葉、雄黃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鹽酒下五十丸。 【《醫學集成》】
疝氣入囊:五月五日,采谷樹葉陰干為末,每服一二匙,空心溫酒下。 【《簡便方》】
陰腫如斗:取雞翅毛一孔生兩莖者,燒灰飲服,左腫取右翅,右腫取左翅,栠腫并取。【《肘后方》】
陰卒腫痛:雞翮六枚燒存性,蛇床子末等分,隨左右敷之。 【《肘后方》】
時疾陰腫,囊及莖皆熱腫:以羊屎、黃蘗煮汁洗之。 【《外臺秘要》,下同】
玉莖下疳:雞卵殼炒研油調敷之。
外腎癰瘡:抱出雞卵殼、黃連、輕粉等分為細末,用煉過香油調涂。 【《醫林正宗》】
橫痃便毒:雞子一個開孔,入紅娘子六個,紙包煨熟,去紅娘子食雞子,以酒下,小便淋瀝出壞血,立愈。【《陸氏積德堂方》】
治下疳瘡久不愈:橡斗子二個,各盛黃丹,令滿相合,以亂發纏定,燒煙盡為度,同研為末,先以蔥白熱漿水洗瘡膿盡,次上藥,甚者不過三次,如神。
針灸
《素問》曰:腰痛不可以轉搖,急引陰卵,刺八髎與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間。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踝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督脈者,起于小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絡循陰器,合纂間,繞纂后,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后廉,貫脊屬腎;其男子循莖下至纂,與女子等。此生病而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遺溺,嗌干。督脈生病治督脈,治在骨上,甚者在臍下營。
邪客于足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
《靈樞》曰:足太陰之筋,其病陰器紐痛,下引臍兩脅痛,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
小腸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者,連睪系,屬于脊,貫肝肺,絡心系。氣盛則厥逆上沖,腸胃熏肝,散于肓,結于臍,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取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
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于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實則挺長,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當耳前熱。若寒甚,若獨肩上熱,甚則手小指次指之間熱,若脈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陽病也,取之巨虛下廉。
《甲乙經》曰:腰足痛而清,善偃睪跳拳,上髎主之。
腰痛急難,陰痛下重,不得小便,秩邊主之。
小腹痛控睪引腰脊,疝痛上沖心,腰脊強,溺黃赤,口干,小腸俞主之。
狐疝驚悸少氣,巨闕巨闕 原作「巨缺」據《甲乙經》卷九改。主之。
狐疝驚悸少氣,巨闕巨闕 原作「巨缺」據《甲乙經》卷九改。主之。
少腹痛,溺難,陰下縱,橫骨主之。
少腹痛疝,臥善驚,氣海主之。
暴疝,少腹大熱,關元主之。
陰疝氣疝,天樞主之。
(疒頹)疝,大巨及地機、中郄主之。
陰疝痿莖中痛,兩丸騫,臥不可仰臥,刺氣街主之。
陰疝,沖門主之。
男子陰疝,兩丸上下,小腹痛,五樞主之。
陰股內痛,氣癰,狐疝走上下,引少腹,痛不可俯仰,商丘主之。
狐疝,太沖主之。
陰跳遺溺,小便難而痛,陰上下入腹中,寒疝,陰挺出,偏大腫,腹臍痛,腹中悒悒不樂,大敦主之。
腹痛上搶心,心下滿癃,莖中痛,怒瞋不欲視,泣出,長太息,行間主之。
(疒頹)疝陰暴痛,中封主之。
疝癃,臍少腹引痛,腰中痛,中封主之。
氣癃(疒頹)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交信主之。
陰跳腰痛,實則挺長,寒熱攣,陰暴痛,遺溺偏大,虛則暴癢,氣逆,腫睪卒疝,小便不利如癃狀,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少腹痛,隘中有熱,如有瘜肉狀,如著欲出,背攣不可俯仰,蠡溝主之。
丈夫(疒頹)疝陰跳,痛引篡中,不得溺,腹中支,脅下榰滿,閉癃陰痿,后時泄,四肢不收,實則身疼痛,汗不出,目(目巟)(目巟)然無所見,怒欲殺人,暴痛引髕,下節時有熱氣,筋攣膝痛,不可屈伸,狂如新發,衄,不食,喘呼,少腹痛引噫,足厥痛,涌泉主之。
癃疝,然谷主之。
卒疝,少腹痛,照海主之。病在左取右,右取左,立已。
疝,四肢淫濼,身悶,至陰主之。
《千金方》曰:失精筋攣,陰縮入腹,相引痛,灸中封五十壯,在內踝前筋里宛宛中。
又云:灸下滿各五十壯,老人加之,小兒隨年壯法。
會陰主陰頭寒。
行間主莖中痛。
陰谷主陰痿不用,小腹急引陰內廉痛。
陰(疒頹),灸足大趾下理中十壯,隨腫邊灸之。《肘后方》云:灸足趺趾第二節下橫文,正中央五壯。姚氏云:足趺指本三壯。
陰腫痛,灸大敦三壯。
曲泉主(疒頹)疝陰跳,痛引臍中,不尿,陰痿。一云痛引莖中,不得尿。
中都,主(疒頹)疝崩中。
中脘主沖疝,冒死不知人。
合陽、中郄主(疒頹)疝崩中,腹上下痛,腸澼,陰暴敗痛。
照海主四肢淫濼,身悶陰暴起疝。
太溪主胞中有大疝瘕積聚,與陰相引。
關元主(疒頹)疝,又云主暴疝痛。
肩井,旁肩解與臂相接處,主偏(疒頹)。
臍中、石門、天樞、氣海,主小腹疝氣,游行五臟,繞臍痛,沖胸,不得息。
四滿主臍下疝積。
大陰郄、沖門主疝疾陰疝。
天樞主氣疝,嘔。
大巨主(疒頹)疝偏枯。
少府主陰痛,實時挺長,寒熱,陰暴痛,遺尿,偏虛則暴癢,氣逆,卒疝,小便不利。
大赫、然谷主精溢,陰上縮。
陰市主寒疝,下至腹胯膝腰痛如清水,小腹諸疝疝 原作「痛」,據《千金》卷三十改。,按之下至膝上伏兔中,寒疝痛,腹脹滿,痿少氣。
太沖、中封、地機主(疒頹)疝,精不足。又云:太沖主狐疝,嘔厥。
陰交、石門主兩丸騫。又云:石門主腹滿疝疾。
太沖主兩丸騫縮,腹堅不得臥。
《濟生方》曰:陰卵偏大(疒頹)病,關元,在臍下三寸,灸百壯,良。
七疝,用鹽半斤炒極熱,以故帛包熨痛處。
《儒門事親》曰:疝病,以艾炷放疝邊豎紋左右交弦,灸七壯。
《東垣十書》曰:卒疝痛,刺足厥陰。
《奇效良方》曰:張仲文神仙灸法,腰膝重痛,不可轉側,起坐難,及冷痹腳筋攣急,不可轉側屈伸,灸曲膝兩文頭左右腳四處,各三壯。每灸一腳,二火齊下,艾炷到肉,初覺疼痛,用二人兩邊齊吹,至火滅。午時著灸。人定以來,臟腑自動一兩行,或轉動如雷聲,其疾立愈。此法神效,卒不可量。
《醫學綱目》曰:《內經》刺灸小腹痛,共四法:一曰肝經。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取其經厥陰、少陽;又曰:邪客厥陰之絡,令人卒疝暴痛,刺足大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男子立已,女子有頃已,左取右、右取左者是也。
二曰小腸經。曰小腸病者,小腸痛,腰脊控睪而痛,時窘之后,取巨虛下廉;又云:小腸控睪,引腰脊上沖心,邪在小腸,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陰以予之,取厥陰以下之,巨虛下廉以去之,按其所過之經以調之是也,又云:疝暴痛,取足太陰厥陰,盡刺去其血絡。
三曰膀胱經。云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取委中央;又云:小腹痛腫,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約,取之足太陽大絡者是也。
四曰督任沖脈經。曰督脈生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不得前后,為沖疝;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之疝,女子帶下瘕聚是也。
元臟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取氣海、三陰交立愈。左取右,右取左。
疝氣少腹偏痛:取大敦二分,沿皮向后三分,瀉之,并灸,左取右,右取左;三陰交一寸,瀉十吸。
又法:取大敦、水道、小海。
又法:取中極、印腎。
卒疝少腹痛不可忍:取大敦三分,陷六呼[陷六呼 疑當作「瀉六呼」。],灸七壯;陰市三分,灸五壯;照海三分,灸七壯。已上皆左取右,右取左。
痃癖小腸膀胱腎余疝氣:取氣海、五樞,各用燔針刺入五分,灸百壯。又取三里、三陰交。
疝:取三陰交、足三里、三間。
疝:取行間、三里。
大法:疝病取關門、關元、水道、三陰交,不已再取海底、歸來。
少腹痛:取關元、三里。
《內經》刺灸(疒頹)疝共四法。其一節,此篇文所謂鈹石取睪囊中水液者是也。其法今世人亦多能之。睪丸囊大如斗者,中藏穢液,必有數升,信知此出古法也。
其二取肝。經云:足厥陰之脈,是動則病丈夫(疒頹)疝,婦人少腹腫是也。是于足厥陰肝經,視盛虛熱寒陷下,而施補瀉,留疾與灸也。
其三取肝之絡。經云:足厥陰之別,名曰蠡溝,去內踝五寸,別走少陽,其別者,循脛上睪結于莖,其病氣逆,則睪腫卒疝取之所別是也。是于內踝上五寸,貼脛骨后近肉處,蠡溝取之也。
其四取足陽明筋。經云:足陽明之筋,聚于陰器上腹,其病轉筋,髀前腫,(疒貴)疝腹筋急,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數,以痛為腧是也。是于轉筋痛處,用火針刺之也。
治偏墜:當外腎縫沿皮針透即消。
木腎紅腫如升大,不痛:取大敦、三陰交、海底、歸來在水道下二寸,針入二寸半,灸七壯。
木腎紅腫,陰汗偏墜:取闌門,在毛際玉莖旁開二寸,針入二寸半;又取三陰交。
《古今醫鑒》曰:治一切偏墜氣痛,用蓖麻子一歲一粒,去皮研爛,貼頭頂顖上,卻令患者仰臥,將兩腳掌相對,以帶上綁二中指于兩指合縫處,艾麥粒大灸七壯,即時上去。
《古今醫統曰》:潔古云,男子陰頭、女人陰中痛,宜灸刺大敦怪穴。陰中濕癢,外腎生瘡,灸瀉海底。
男子陰囊冷,女子陰中寒,歸來穴灸之。
《外科正宗》曰:火針法治魚口、便毒、橫痃等證,用行藥不得內消者。用粗線針二條,將竹箸一頭劈開,將針離分半許,夾在箸頭內,以線扎緊,用桐油燈盞內貯之,燈草五根,挑入油內點著,用針蘸油燒紅,向患頂重手刺入五六分,隨出或血或膿,以膏蓋貼即得輕便,以后漸愈。虛者兼服十全大補湯完口。
灸偏墜法:候取天晴,不犯人神日,患者平身仰臥,取木腎子根下硬梗盡處,以墨點記,用安豆大艾炷,三年之內灸七壯,年多者灸九壯,十一壯為止。內服木香補腎丸。戒食生冷兼忌房事,百日為妙。
《景岳全書》曰:治疝用泥蔥白一握,置臍中,上用熨斗熨之,或上置艾灼之,妙。
又法:以蔥白為一束,去須葉切為寸厚,蔥餅烘熱,置臍上,仍以熨斗熨之,尤便而妙。
導引
《醫學入門》曰:疝病導引法,坐舒兩腳,以兩手捉大拇指,使足上頭下極挽,五息止,引腹中氣,周行身體,去疝瘕病,利諸竅,往來易行。久行清爽,聰明修長。
一法:以兩手合搓一二百回,以熱手捻大子,久久自消,而痛亦止。
《醫方考》曰:外腎因撲損而傷,睪丸偏大,有時疼痛者,中有死血,名曰血疝。宜于夜分之時,自以一手托其下,一手按其上,由輕至重,丸弄百回,彌月之間,瘀血盡散,陳氣皆行,誠妙術也。雖年深日久,無不愈之疾。
《保生秘要》曰:小腸疝氣導引法,用手緊頂幽闕,納氣數口,而緊緊頂閉納之,立見功效。
運功法,因欲火積滯,外腎復感冷氣,故作脹痛,不可勝言。注意從外腎提氣至內腎,又運二七遍,即從內腎想一火,提至頂門外,略凝而后行吹吸之法。
偏墜外法,熨以椒囊,散其寒冷,待溫熱后,作意升法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