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望去盡是山 滿眼青山皆是綠
譚光紅
我的家在南充市嘉陵區臨江鄉。顧名思義,臨江,就是臨近江邊,而這條江,就是嘉陵江。
我是土生土長的臨江人,在這兒出生,在這兒成長。2002年7月13日至2007年8月15日,我在嘉陵區臨江鄉人民政府工作,對我的家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關于臨江鄉的歷史沿革,我在撰寫臨江鄉鄉志時有這樣一段描述:臨江曾長期隸屬武勝縣烈面鄉,作為烈面鄉的一部分;1931年獨立建鄉,隸屬武勝縣;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改臨江鄉為臨江公社;1952年,臨江公社從武勝縣劃歸南充縣管轄;1966年臨江公社更名為圖強公社;1979年,圖強公社更名為臨江鄉人民政府;1992年8月,臨江鄉人民政府整鄉歸并于吉安鎮人民政府,成為吉安鎮的一部分;1993年7月,南充“地改市”區劃調整,南充市嘉陵區成立,吉安鎮(含臨江)隸屬南充市嘉陵區;1997年5月,臨江鄉從吉安鎮單列,恢復臨江鄉人民政府名稱和行政區劃;2019年10月合鄉并鎮,臨江鄉人民政府整鄉劃歸李渡鎮人民政府管轄,設臨江社區居委會。
臨江鄉人民政府在2019年10月合鄉并鎮前,面積25平方千米,地處嘉陵區南隅,臨國道212線,距嘉陵城區45千米,南臨武勝縣八一鄉、烈面鎮,北與李渡鎮接壤,西鄰吉安鎮,東與土門鄉、新場鄉隔江相望,轄巖觀音、茅鐮壩、水井溝、唐家祠、觀音寺、敖家廟、靈影寺、田壩子、子溝村、蔡家壩、申家嘴、黃家樓12個行政村和觀音社區(2019年10月更名為臨江社區),116個社,17000余人。
臨江鄉平均海拔650米,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溫度17.6度,晝夜溫差明顯,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全鄉時有耕地9041畝,其中土3812畝,田5229畝,屬典型深丘地形,紅色土壤為主,盛產水稻、玉米、紅苕、花生、油菜等糧食作物。臨江鄉地勢傍嘉陵江順勢而下,全鄉水域線長達20多千米,庫區共涉及巖觀音、茅鐮壩、蔡家壩、申家嘴、黃家樓5個村和觀音社區34個村民小組。臨江曾被列為市級水產養殖基地鄉、區級蠶桑基地鄉、生豬基地鄉。
臨江鄉人民政府駐地在觀音社區,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山聚靈氣、水聚財氣,仁者見山、智者樂水,是極其理想的風水寶地。“七姊妹山”圍成一把椅子,將鄉政府三面合圍。鄉政府坐落在椅子深處,面朝江水,拂手四方,悠閑自得。群峰有高有低,有緩有急,有坦有峻。在寫臨江鄉鄉志時,我自創了一句詩來形容:“一眼望去盡是山,滿眼青山皆是綠”。嘉陵江水也毫不吝嗇它的胸懷,它的豪邁,白天號子聲聲,夜里江水潺潺。
臨江鄉屬農業鄉,工業極不發達,曾經的臨江酒廠、臨江冬菜加工廠、砂石開采廠等小型企業也因各種原因停辦停產。產業發展主要靠蠶桑生產、水產養殖、生豬養殖、蔬菜種植以及勞務輸出。
蠶桑生產。臨江鄉政府利用群眾長期形成的栽桑養蠶的習慣,大力發展蠶桑業。在鄉農業服務中心努力下,改變了承包責任制以來養蠶量少、分散、蠶農缺乏技術的狀況,推廣現代化養蠶技術,搞好了養蠶設施改造,推廣新簇具,讓有經驗的養蠶專業戶做大做強。強火桑園管理,推廣嫁接技術,培育新品種。2000年3月18日,南充市嘉陵區科學技術協會同意成立“南充市嘉陵區臨江鄉蠶桑協會”,臨江鄉蠶桑生產從此走上了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道路。
水產養殖。1997年開始在吉安河沿線發展網箱養魚,在浙江對口幫扶下,充分利用庫區優勢,積極采取資金扶持和技術扶持,鼓勵庫區群眾大力發展網箱養魚,重點發展名、特、優、新產品。聘請專業人員現場授課,全方位、多渠道為養魚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各類信息。2000年3月18日,南充市嘉陵區科學技術協會同意成立“南充市嘉陵區臨江鄉水產協會”。通過20多年發展,逐漸形成了路子準、信息靈,產、供、銷一條路的基本格局。
生豬產業。2000年3月18日,南充市嘉陵區科學技術協會同意成立“南充市嘉陵區臨江鄉養豬協會”。由于生豬價格穩定,又是農村的主要肉食,群眾養豬的積極性很高,養豬成為農民增收重要來源。近年來,唐家祠村的生豬養殖規模已經形成,并逐漸產生經濟效益。
蔬菜種植。臨江群眾素來有種植冬菜的習慣,政府大力引導群眾凈種、套種冬菜,以公路沿線的巖觀音村、茅鐮壩村、水井溝村、唐家祠村、觀音寺村、靈影寺村最為集中成片。為方便群眾賣菜,鄉農業服務中心提前聯系銷售渠道,實行保護價收購,解決了群眾賣菜難的后顧之憂。同時,唐家祠村、觀音寺村、申家嘴村、黃家樓村習慣種植商品蔬菜。菜農們農歷一四七臨江逢場在臨江賣辣椒,農歷二五八李渡逢場在李渡賣萵筍,農歷三六九吉安逢場在吉安賣白菜。申家嘴村、黃家樓村的蔬菜也銷往烈面等場鎮。
勞務輸出。鄉勞動保障所組織農民工參加區就業局免費培訓,培訓專業有電子技術、建筑裝飾、縫紉服裝、廚師家政等,培訓合格發給結業證書,按照報到一批、培訓一批、安置一批的原則,積極提供用工信息和咨詢,實行跟蹤服務。
臨江鄉除了蜿蜒的嘉陵江水,還有一處風景名勝——靈影寺。村以寺命名,我就是土生土長的靈影寺村人。在全鄉12個行政村中,有近一半的村名與寺廟相關,如巖觀音村、觀音寺村、唐家祠村、敖家廟村、靈影寺村。而靈影寺村更是以原有大型寺廟靈影寺而遠近聞名。
靈影寺建于民國年間,聞名于南充、重慶、遂寧等地。傳說靈影寺鼎盛時期,建有八角亭,分別對應指向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角亭共有七層,從硝洞溝拔地而起,依靈影山而建。在佛教中,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寶塔,七層的佛塔是最高等級的佛塔。后因各種原因,八角亭被毀。1993年重建靈影寺時,將靈影寺建筑群分成兩部分,靈影山下的道觀屬于道教,靈影山上的建筑屬于佛教。
我在臨江鄉人民政府工作時,曾見過打造靈影寺風景區的規劃:以現有的靈影寺建筑群為中心,以靈影山的9個山頭(又名“九龍通圣”)為紐帶,輻射硝洞溝、白洋坪、巡案墳、二重巖、燈盞窩、壘石坡、關門石、觀音閣、老虎坊、笑和尚山、天燈坡、鑼鼓濠等景點,把靈影寺打造成遠近聞名的旅游景區。規劃開發總面積5平方千米,包括在硝洞溝溶洞修建茶園和老年活動中心,在巡案墳修建一座巡案亭,在二重巖修建一座二重巖亭,在長坡山頂修建一座望江亭,以及在大灣二百梯上修建一座洞天樓宇。開發的初衷是好的,但終因地處偏遠以及無人投資等原因而作罷。
特別提示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