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麻杏石甘湯: 麻黃4 杏仁4 石膏8 炙草2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 桂枝4 炙草2
65: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8 桂枝4 炙草2 大棗15
64條桂枝甘草湯發汗發太多的,一定是麻黃湯。麻黃湯把胸腔的水都發汗發掉了。
并使肚臍下面下焦的水往上沖。沖上來的力量太大的時候,病人就感覺到心下悸。
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很難過想壓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著就比較舒服。
第64條和第65條都是汗太過后遺癥。但是發汗的力量不一樣。第64條桂枝甘草湯是麻黃湯發汗以后胸陽沒了所以感到心下悸。第65條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桂枝湯發汗發太多,腸胃的津液沒了,水不夠。肚臍的地方就開始跳,就準備發奔豚了。
中醫的心下悸,并不是臨床上看到的心臟在慌。而是「中脘」的地方在跳動。
因為天陽在上面干掉了,把水硬往上吸,所以堵在中脘這個地方,這時候桂枝甘草湯。
諸位要有一個概念,肚臍中間屬脾,肚臍上方屬心,肚臍以下屬腎,肚臍左邊屬肝。
肚臍右邊屬肺;舉例來說,如果肚臍上方有動悸,就要從心臟下手去治療;依此類推。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 桂枝4 炙草2
桂枝如果四錢炙草就用二錢桂枝是炙草的兩倍。因為汗發太過炙草把胃的津液補足。
為什么只用桂枝不用白芍?為什么動悸?平常喝水下去的時候胃很熱水到胃里面的時候是氣化上來的。是成蒸氣不是水。今水停在中脘,桂枝很熱。桂枝下去會蒸發水往上走。
心臟的外膜,有很多神經血脈在橫膈膜。血管里面的是血,在神經淋巴系統的是「水」。
桂枝下去讓心臟噴射的力量很強。把停在心下的水很快的就氣化了。會動悸就是因為原本應該是水氣上來就好了,結果是水上來,這個水是冷水,所以會動悸。
桂枝甘草下去馬上把水氣化打到四肢上去癥狀就會去掉。這和小青龍湯證的心下悸很像。小青龍湯證的心下有水氣一定有咳喘。今天這個桂枝甘草湯劑沒有咳癥。
所以桂枝甘草湯是心下動悸的時候用的。因為汗發太多是陽虛。所以陽虛產生的心悸就是桂枝甘草湯。桂枝可以降沖逆。桂枝加桂湯,也是利用桂枝降沖逆的效果。
64: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 桂枝4 炙草2
65: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8 桂枝4 炙草2 大棗15
桂枝和甘草如果再加上了茯苓和大棗就是更進一層了。汗透發的時候,把腸胃津液都發出去了,下焦的水又往上沖。結果就是臍下悸。奔豚的力量很強,都是水的問題。
水在下焦靠茯苓把水排出去。再靠大棗把腸胃津液補回去。所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是桂枝湯吃太多了。
平常不會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這種現象。大部份是下焦有停飲的人水氣比較重停在下焦的人才會有。
桂枝甘草湯會發生在如果吃麻黃湯太過,把肺中的津液傷到,就會產生心下悸。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會發生在桂枝湯太過把腸胃津液傷到了,就會有臍下悸的現象。
65: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8 桂枝4 炙草2 大棗15
66: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8 生姜8 半夏8 炙草2 黨參1
有兩種情形腹脹滿,一種是虛脹,一種是實脹。虛脹的病人感覺是喜按,實脹是拒按。
我們可以按天樞穴,實脹就是大便堵到了。虛脹是腸子的瓦斯氣在里面,就是腸氣很多。
所以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病人吃下去后病人會一直放屁,然后肚子就消掉了。所以虛脹的時候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證,如果是實脹的時候就是承氣湯證。
第一種人是平常大便就不太好,發汗發太過的時候,肚子真的大便干掉了就是實脹。
第二種就是腸胃虛弱平常就不愛吃。津液一發腸胃津液都空掉都是腸氣在里面,就是虛脹。
小便淡白是虛脹;小便很黃是實脹。實脹一放屁大便就下來了。虛脹就不會,虛脹會一直在放屁,讓腸氣從放屁排出來;因為病人本來就太虛了,一發表,脾的功能就弱掉了。虛脹為什么加厚樸?因為厚樸能夠寬腸降逆除氣。所以病人會放屁。厚樸入脾,能健脾,能去脾的濕。但是厚樸去脾濕沒有白朮強。厚樸去脾濕的時候能利用脾濕來潤腸。不像白朮讓脾臟的濕干掉了。所以腸如果干掉了,厚樸可以潤腸。可以增加腸里的黏液,讓腸子蠕動。生姜讓胃很快恢復。人參炙草把腸胃津液補回去。半夏降逆不加半夏的話氣沖不出來。后面全部都是降逆開胃健脾藥;老年人常常肚子很大放屁很多。可以用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如果是實脹就用承氣湯攻出來。承氣湯證還有兩種特別情形:
一種是大便球狀。因為大腸的內壁被燥屎遮蔽住了,所以大腸不吸收水分,因此下利。但是這種病人天樞穴會拒按,而且下利臭穢。大承氣湯。
另一種,大便如鞭狀,那是因為大腸的通道被燥屎給堵住了,只剩下一個很小的通道,因此大便從很小的通道擠出來,所以像一條長長的鞭子一樣。小承氣湯。
66: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8 生姜8 半夏8 炙草2 黨參1
厚樸用三四錢,就不得了啦。生姜開三片就好了。生半夏胖子開三錢,普通開二錢。害他的話,半夏拿掉;人參一錢;平常炙草不開多,一二錢就夠了。后面的炙甘草湯開到五錢一兩都有,那是需要,這里不用開太重,因為炙甘草很甜,會增膩。
66: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8 生姜8 半夏8 炙草2 黨參1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苓桂術甘湯:茯苓4 桂枝3 白術2炙草2
傷寒,如果吐了又大下,腸胃就傷到了,結果心下逆滿,就是胃的地方感覺到脹滿。
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為什么會這樣子?
這人平素就有水飲,水停在橫膈膜。一種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積在這里;
還有一種是思。思能傷脾造成脾不好。
結果水的運化不好,土生金的時候。一部份會氣化上來,一部份會停在這橫膈膜上。橫膈膜像海綿一樣,里面都是水。被吐被下了以后,上下的水都沒有了,這水就開始要動起來。
這水不在胃里面。如果在胃的里面,胃就會把它氣化掉。這水停在胃的旁邊。病人一動的時候,這水就開始晃了,頭就昏了。西醫說這是中耳不平衡,因為頭在暈眩,和貧血不一樣。貧血是眼前發黑。苓桂術甘湯是天旋地轉。
苓桂朮甘湯把這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起則頭眩移動或站起來的時候會暈眩,就是苓桂朮甘湯證;如果躺在床上不動會暈眩,就不是苓桂朮甘湯證,后面會提到真武湯的時候,再說明。
白朮就是因為濕太盛而用的。健脾整胃最好的藥就是茯苓白朮。白朮能去濕。茯苓能把水利掉。桂枝甘草在中膈。如果在臍下就加茯苓大棗。所以這是桂枝甘草湯演變出來的。
先是桂枝甘草湯。再來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棗湯。再來是苓桂朮甘湯。所以苓桂朮甘湯專門去中膈的水。
傷寒,若吐若下后被吐被下后,水飲就跑出來了。平常水飲不會跑出來的。結果心下逆滿,胃里面脹滿得很難過,然后氣往上沖,因為這水沒能氣化上來,是水停在這里,當然感覺氣下不去,呼吸的時候,氣會往回逆。一般來說,橫膈膜會下降,氣才會充滿。吐氣的時候,橫膈膜會上升。結果橫膈膜都是水,它根本不下降,一吸它就滿了。滿了就會有氣逆的現象。
起則頭眩,脈沉緊,沉代表病在里。緊就是寒。水就是寒的。因為水在中膈,沒有在皮膚表面上。一發汗會動經。因為身體的血脈經絡、肌肉,都要靠我們的水份來滋養。
一發汗就沒有水份了,他就抽筋。所以身為振振搖,就是晃來晃去的,就中膈的水在晃。就用苓桂朮甘湯。臨床上暈眩得很厲害時會吐的,就可用苓桂朮甘湯里面再加半夏。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苓桂術甘湯:茯苓4 桂枝3 白術2炙草2
苓桂朮甘湯治療水飲。因為水太多造成水患所以一定重用茯苓。再來是桂枝,再來是白朮。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足或腰仍動劇者,臥時則脊骨仍戰動。或一身體中經脈跳動,有耳鳴逆上之候者,都可以用此方。平常感覺肌肉跳兩下,面皮在跳,這是因為水飲。這時候就可以用苓桂朮甘湯,因為脾主肌肉,也主四肢。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苓桂術甘湯:茯苓4 桂枝3 白術2炙草2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3 炙草3 炮附1
芍藥甘草附子湯大多用在素虛的人,平常身體虛缺血的人會用到。平常用白芍兩錢,炙草兩錢,炮附四錢。臨床用來治療靜脈瘤的時候,芍藥用一兩,炙草也是一兩。如果靜脈瘤有改善,但還不夠快的時候,繼續加重白芍,但炙甘草保持二兩就好。如果腳是冷的,就加重炮附子。如此同時可以預防心臟病;如果是單純的腳沒有力,原來的芍藥甘草附子湯就好了。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這惡寒的現象,和麻黃湯的現象不一樣。麻黃湯是摸病人的身體很燙,但是病人感覺冷,脈很浮。芍藥甘草附子湯的這個惡寒是摸病人身體冷的。病人還怕冷。人在很虛的時候,血不足的時候都會怕冷。這時候用炮附去壯腎陽。
陽就是人身上的津液。陰就是血。陽占了百分之六十。陰占了百分之四十。所以發汗發太多的時候,陽虛了,水不足了。水不夠了,血量也就少了。所以用炮附壯腎。因為腎主水。芍藥讓血流回心臟的力量加速。炙草把腸胃的津液補足。
臨床上用在腳無力的時候,年紀大的人,常常把炮附加在里面。附子用三錢。除非寒很盛,寒很盛的時候,三錢四錢加重上去。如果是膝蓋的問題,就可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此湯亦名「去杖湯」。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不僅治發汗后之惡寒。且治芍藥甘草湯證而屬于陰位者。
又以附子代草鳥頭,善治蟲積痛。又活用于治疝或痛風鶴膝風等。自痛風以至鶴膝等,有所謂以綿包足之冷者,皆有效。凡下部之冷專在腰者,用「苓姜朮甘」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治之。其專在腳者,用此方治之。腰部和腳的不一樣,濕在中焦和腰部用茯苓白朮。所以帶脈證,就是帶脈腰酸,下針下臨泣,處方就是「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
一般性的用生姜,寒比較盛的用干姜。中焦的濕堵在腰間,就用利水的利掉。如果腰好了,膝蓋腳踝還有痛,就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所以單在腳部用芍藥甘草湯就可以了。
本方可治腰部神經痛、坐骨神經痛、關節強直等。此方也可以用在腰椎上,要注意在腰部以上要加茯苓白朮。在腿部要重芍藥和炙甘草。此方不是用在痛風,是腳冰冷的,血液循環不是很好。婦人平常腳冰冷的很多,月經來的時候肚子痛,就是標準的芍藥甘草附子湯證。芍藥甘草附子湯下去,重用芍藥不但止她的腹痛。再加附子還讓她血從腳底下熱超來。
68: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3 炙草3 炮附1
69:發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 茯苓4 黨參1 干姜1 炙草2 生附1
干姜、炙草、生附。這三味是四逆湯。四逆湯加茯苓和人參就是「茯苓四逆湯」。
發汗或汗下,有使其陰虛者,有使其陽虛者,有使其陰陽兩虛者。陰虛者可任其自復。陽虛者用干姜附子湯。陰陽兩虛者,用人參四逆湯。陰陽兩虛還加上煩躁者,用茯苓四逆湯。
發汗以后,表陽很足而里面津液不足的時候,就慢慢等他恢復。傷寒經方家開的是陽藥。很少用補陰的藥。如果陰虛陽足的,就是腸胃功能很好,就慢慢等它恢復就好了。
如果陽虛用干姜附子湯。如果陰陽兩虛人參四逆湯。發汗以后手腳冰冷脈微弱的就用四逆湯。如果病人有煩躁的現象,就是水氣往上沖了,人身體虛了,虛熱在上面。上焦太熱了,津液沒有了,下焦的水往上冒,身體又不受。所以就用人參四逆湯加茯苓。把水往下消導,小便排掉就可以了。
經方中用藥常常補瀉兼施,例如金匱腎氣丸也是如此;所以張仲景在用四逆湯救逆的時候,病人只要陽在,就不會有事。陽足代表身體腸胃功能還好,吃一吃就補回來了。
陽虛了就很危險,陽不足就代表臟腑的吸收功能不行了。這時候就要用藥去控制他。陰陽兩虛的時候開四逆加人參湯。陰陽兩虛還煩躁者開茯苓四逆湯。
本草上寫茯苓能夠利水除煩健脾。常常吃茯苓的話,壽過百歲。用到茯苓四逆湯的時候,病人的手腳都是冰冷的。手冰冷的部位從手指到手肘,腳冰冷的部位從腳指到膝蓋,這才叫四逆。如果只冷到手腕與腳踝,只能算是手足冷還不算四逆;脈都快要斷掉了,吐出來的氣都是冷的,就是標準的四逆湯證。看嘴巴,嘴巴津液還很足,四逆湯就好了。嘴巴干掉了,人參四逆湯。嘴巴干掉了人還很煩躁的才是茯苓四逆湯。
四逆湯證,汗出而煩躁不止者,非此方不能救。如果沒有煩躁,就是「人參四逆湯證」。
69:發汗若下之 病仍不解,煩躁四逆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 茯苓4 黨參1 干姜1 炙草2 生附1
70: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大黃4 炙草2 芒硝1
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汗發太多后,身體虛掉了。這惡寒是表的惡寒。人身體虛掉了就會有怕冷的現象。這種人用溫藥,桂枝加附子都可以。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發汗了以后,如果不惡寒,很熱,這是實證。所以如果發汗以后身體怕冷代表是虛證。
發了汗以后,寒還在的,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寒沒有發透。一種是人虛掉了。人虛掉時看得出來的。人會沒有力氣講話。就不可以再發汗。還有一種是身體素壯的人,發了汗以后津液沒了。但熱不寒。就是進入了陽明證。陽明證是看不到寒證的。
陽明證的時候,看到病人兩眼很亮因為陽氣很旺這就是實證實就是東西堵到。因為桂枝湯發汗了以后,胃的津液沒了,堵在胃里面。所以當和胃氣,這時候用調胃承氣湯。
只熱不惡寒者,產熱機能亢進也。煩渴者,為白虎證;見腹滿者,為小承氣湯證。見腹滿而譫語者,為大承氣湯;祇見熱而不煩,為本方調胃承氣湯證。以病雖在陽明尚不為重, 故不曰下而曰和。
「陽明」指腸胃:仲師言胃,腸亦包括在內。人的胃,平常都有囤積食物在里面。
在胃和十二指腸這一段,在下脘穴與建里穴有壓痛,這就是所謂的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是承氣湯里面最輕的一種。如果食物堵在小腸里的時候,會少腹滿,壓小腸募穴關元會很痛,平常大便很少。屁放得很多,就是堵在小腸里面,就是小承氣湯證。
小腸是經九轉后出來,大腸很寬的,從升結腸到橫結腸到降結腸到直腸。
如果堵在大腸,就不會放屁了,天樞穴會有壓痛,這時候就用「大承氣湯」。
70:發汗后,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 大黃4 炙草2 芒硝1
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水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澤瀉6 豬苓3 茯苓3 白術3 桂枝2
張仲景的胃就是腸。汗的來源就是腸胃的津液。為什么煩躁不得眠?
因為胃中干。只是胃里面比較干燥而已。并沒有大便結實到。喝一點點水就好了。
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如果大量灌下去就成水飲了。
因為發汗了,腸胃的力量沒有那么大了。如果只喝一點點剛好蒸發掉。
如果大量的水下去,在腸胃的功能很衰弱的時候,胃陽熱力不夠把水化掉。
會堵在中間就變成水飲,就變成「苓桂朮甘湯證」了,頭會昏眩。
平常針灸在治療便秘的時候,下「支溝」、「照海」,「支溝」、「照海」是通便的。
奇穴用「腸關」,「腸關」不管是大便不通或下利,都可以用。
如果病人沒有下利,用「葛根湯」就去掉了,如果有下利就用「葛芩連湯」。
「葛根湯」證沒有治好,化熱轉到里面去就變成「葛芩連湯證」。
下利的時候,肚臍上灸一灸也可以。如果是寒實,腸胃功能沒有蠕動,如果舌頭里面津液很多,舌苔白白的。這時候可以灸「天樞」,大腸的募穴。如果舌頭干燥,舌苔黃黃的,就是熱實。這時候就不能灸,用下針的,一般來說大約下針后,三到四個小時,大便就出來了。
當病人吃下發汗劑,如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發汗的時候,汗一發到表面。就是我們的白血球免疫系統把病毒排到表面。這廢水在中醫來講是「病邪」,邪已經出表了。邪出表后,正的好的津液,自然會順著三焦油網回到身體里面來,這是正常的。
如果病人的身體不是很好,結果藥一下去后,水跑掉了,感冒也去掉了。
但是病人產生了一種新的病的現象;脈浮,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
照理說麻黃湯吃下去,有的發汗,有的小便會比較多,都是一種排解的功能。
浮脈并不是真正有表邪,而是這水到表面以后,沒有力量回來了。
會遇到這種情形就是這是本來體虛之人。這身體就是講腸胃。消化系統比較虛弱的人就會有這種現象。水停在皮膚表面以后,病人感覺腸胃的元氣還是沒有恢復。
病人自然口渴。所謂消渴就是喝水喝很多,還是不能止渴。脾胃功能差,胃里面胃陽化水的力量不夠。喝再多的水,還是口渴。喝下去的只是水并沒有經過脾胃的經脈。
水如果正常經過脾胃經脈,會從舌的下方慢慢生出津液。這里這個病人喝了好多水下去,并沒有經過脾胃,并沒有變成津液。因此水喝下去消渴,不能止渴。
實際上是腸胃的津液沒有回頭。沒有回頭的時候,水就停在皮膚表面上。其它的水停在中焦。如果喝得太多,會從大腸排掉,并沒有完全吸收,所以小便量自然減少了。
為什么病人會有微熱的感覺?因為全身上下腸胃的地方是最熱的,跟炭爐一樣。所以水喝下去,馬上就氣化掉了。當胃熱不夠的時候,這熱跑到哪去了?前面發汗的藥把它都帶到皮膚表面上去了。胃的熱跑到皮膚表面上去了以后,所以病人感覺到微熱。
所以開了發汗藥后,病人發汗發到表后,水回頭的力量沒有了,這現象就是五苓散證。
小便不利,張仲景想把皮膚表面的水拉回來,讓它從小便排掉。有兩種狀況:
一種是皮膚水腫。上半身水腫時,有些媽媽們早上起來手腳都腫,就是「五苓散」證。摸他的脈很虛弱。「五苓散」吃下去,讓表面的水從小便排掉。「五苓散」證就退了;
還有一種是很扎實的,脈很強很足的,把水腫去掉的是用汗法,肚臍以上的用發汗;
如果體虛得津液不夠的就不可以用發汗的。這時候就要把津液帶回到胃里面。
然后氣化出來,由小便出來,所以「五苓散」也是利尿劑。
澤瀉本身是很苦寒的藥。最主要的功能是利尿利水。全身上下的水都可以用澤瀉去利。澤瀉本身入肝經。所以它通利的力量很強。臨床上有病人光吃一味藥澤瀉,西醫叫脂肪肝,就好了,都清利出來了。所以在處理肝病的時候,像肝積水,用澤瀉把小便利出來。全身上中下表面都可以用澤瀉來利水。所有苦寒的藥,都是消炎的藥。所以肝炎可以用澤瀉。小便黃黃很粘稠的也可以用澤瀉。澤瀉不但可以清肝。還可以把肝里面的病毒清出身體外面。同時把臟的廢水排掉,把新的營養留在里面。
茯苓利中焦,豬苓利下焦。豬苓專門利下焦的水。中藥一般的利尿劑有「五苓散」和「豬苓湯」。下焦的用豬苓湯。會用到豬苓湯的大多是膀胱結石腎結石。
茯苓利中焦的水。茯苓和白朮并用的時候,可以健脾整腸。讓腸胃的功能馬上恢復。最后加桂枝桂枝不要加太多。因為不是用來發表。這幾味藥做成散劑吃到肚子的時候靠桂枝的力量把澤瀉帶到皮膚表面上去。
澤瀉和麻黃剛好相反。麻黃往外走。澤瀉是往里帶。把所有的表水都帶回來。
帶回到中焦腸胃后,靠茯苓把它利到下焦。再靠豬苓把它從小便排出去。
五苓散: 澤瀉6 豬苓3 茯苓3 白術3 桂枝2
劑量的時候, 澤瀉六錢,豬苓三錢,茯苓三錢,白朮三錢, 桂枝二錢。所以豬苓、茯苓、白朮的劑量是一樣的。為什么重用澤瀉?因為其它的藥,都沒有辦法把皮膚表面最高的水清出來。為什么會有這現象?因為病人素體虛。最重要的是他的脾臟是虛的,且濕很重。
如果病人是桂枝湯證,開發表藥的時候,要再看舌苔。如果舌苔是白白厚厚的,濕的,就知道脾臟是素濕的。這時候如果桂枝湯下去如果沒有加茯苓白朮的話,一發就會變成五苓散證。
糖尿病虛胖有水腫現象的病人五苓散就可以解決掉;澤瀉苦寒能生津止渴利小便。豬苓可以利下焦的水。茯苓可以除煩利中焦的水。桂枝能把澤瀉帶到表面上。所以五苓散如果沒有桂枝利尿效果就不會很好。小便可以解但皮膚水腫還是在里面。
所以年紀大的人,早上起來,臉手都腫,問他有沒有口渴?有,不能止渴,就是五苓散證。
「五苓散」證的消渴還算不嚴重。如果口很渴,并沒有小便不利,皮膚上并沒有腫。「五苓散」就去不掉了,大部份是白虎湯或承氣湯,「五苓散」沒那么強。
五苓散在過去是出門在外隨身攜帶的藥,用來預防疫病,也就是瘟疫。如果遇到病人有表證,但是又不能用發汗來解的時候,病人已經胃中干煩躁不得眠。這種不能發汗的情況,就要想到五苓散,把病毒從小便排出。五苓散的主證是小便不利而且口渴。
小孩腦積水也是靠「五苓散」來利水。西醫講的視網膜有停水,水在上焦,濕疹,都必須用「五苓散」來利掉的。暈車的時候,橫隔膜的積水,用五苓散也很好用。與苓桂朮甘湯主要的不同:是五苓散沒有炙甘草。而且一個用散劑,一個是用湯劑。
所以過去「五苓散」用在瘟瘧,水土不服就是因為脾臟太濕了。所以身體運化系統受到影響。如果吃當地產的東西,就不會水土不服。
巳未年,京師大疫,汗之死,下之死,服五苓散遂愈。此無它,溫疫也。又:五苓散治伏暑飲熱,暑氣流入經絡,壅溢發衄。或胃氣虛,血滲入胃,停飲不散,吐出一二升許。
71: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水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 澤瀉6 豬苓3 茯苓3 白術3 桂枝2
72: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汗發了以后,病人口渴,脈浮數。
病人就是「五苓散」證,因為水都在皮膚表面上,中焦沒有水了,所以病人會煩躁。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茯苓甘草湯: 茯苓2 桂枝2 炙草1 生姜3
所以在病人感覺很渴而且脈浮的時候,就要想到「五苓散」。
如果渴而且壯熱,午后潮熱,那是白虎湯證。平常看到渴很容易誤解為陽明證。
不渴而心下悸,中焦有飲會動悸的。動悸時用茯苓把水利掉,所以用茯苓甘草湯。
以「茯苓」治悸,「桂枝」降沖,「桂、苓」化水,「生姜」溫胃,「甘草」緩中。
桂枝降逆最主要的逆是沖脈。心臟的血往下從子宮出來就是月經。如果心臟血下行力量不夠或心臟需要的血量不夠。土生金,血變成乳汁,血停在上焦就會燥熱。
懷孕或喂母乳的時候比較燥熱。退奶的時候用桂枝讓沖脈的力量加強往下走。桂枝可以通利沖脈。讓心血往下導到子宮。桂枝不僅可以走肌肉解表還有降逆功能。桂枝與茯苓等量來把水利掉。然后借著生姜與炙甘草把腸胃的津液補回來。
病人口不渴。用汗吐下的方法以后口渴了。代表病邪已去。我們給水讓病人少少飲之就好。但是如果津液已經傷到,或是發汗以后,因病人體虛導致還有部分的水還停留在皮膚表面,有脈浮數、汗出、煩渴、小便不利的時候,就想到五苓散。
73:「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而心下悸者。茯苓甘草湯主之。茯苓甘草湯: 茯苓2 桂枝2 炙草1 生姜3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胃里的水發表到表面后陽往上沖。陽發到皮膚上去陽就居上居外。下面的水就往上吸。下焦的水應該小便小掉的,結果虹吸原理被往回頭走。這樣就有間隙有表里證。喝水就吐出來了。下面的水往上走胃沒有辦法蒸掉。喝進來的水就不能受用。所以用豬苓茯苓澤瀉把下焦水利掉。又健脾整胃恢復脾胃功能所以用五苓散。
臨床常看到有些病人因為喝水喝得太多太快,結果水停在中膈,也變成五苓散證。
五苓散里用到少量的桂枝,配伍非常精妙,桂枝有溫陽化水的功能,這溫化的功能是溫胃,如果五苓散少了桂枝,像溫病派那樣不敢用桂枝,那么效果就差多了。
74: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消化系統里,平常食物里面的水,被胃吸收了以后,進入脾臟,水一部份進入上焦。
一部份進入腎臟的下焦黏膜,一部份進入腦,一部份再進入肺到全身四肢上去。
重發汗。醫生發汗太過了。津液傷到了。到腦部去的津液就傷到了。結果腦沒有收到營養,病人就耳聾了。耳聾是因為腎臟虛掉了。腎主腦。腦為髓海。津虛即陰虛。陰虛則為腦轉耳鳴或耳聾矣。所以津液虛掉就是陰虛。陰虛就要把津液補足。
張仲景在補虛的時候:輕補用生姜、炙草、大棗。中補用白芍生姜、炙草、大棗。
重補用人參、白芍、生姜、炙草、大棗。如此而已不會濫用厚膩滋陰補藥來補虛。
內經精脫者耳聾。蓋即此理總觀此條叉手自冒心為陽虛水停心下作悸可桂枝甘草湯治之。
耳聾無聞為重汗陰虛,宜「附子湯」或「苓桂朮甘湯」治之。加附子就能把腎陽壯起來,讓腎的功能很快恢復。所以年紀大的人,「耳背」就是腎陽不足了,這就是「附子證」。
75: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
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汗發太過傷到胃陽。所以喝水少少與之就好。喝太多胃陽沒有辦法把水消化掉。
水停在中焦,肺氣就沒有辦法下降。正常的津液應該要自肺下到五臟六腑。
但是中焦堵到了,水氣下不去,就會喘。如果遇到這種情形用「五苓散」來解。
柯韻伯曰:未發汗因風寒而喘,是「麻黃證」。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樸杏仁證」。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證」。此汗后津液不足,飲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
平常感冒藥桂枝湯麻黃湯葛根湯劑量如果開得很好,剛好把病毒趕出去。病毒并沒有進入身體。然后讓好的津液留著。如果開的劑量不足,汗發出去四分之三的病毒發出去了。發汗之后津液還會回胃中。四分之一的病毒隨著津液進入腸胃,結果變成腸胃發炎下利。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下去解利。津液不足,用葛根把津液補足。
75: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
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發汗后,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 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桅子豉湯: 桅子5 香豉5
桅子甘草豉湯: 桅子5 炙草2 香豉5
桅子生姜豉湯: 桅子5 生姜5 香豉5
發汗以后,腸胃的津液發光了,腸胃整個虛掉,胃陽不足了,胃的功能就停住了。煮藥喝湯他不受。若再給他吃發汗的藥,胃里面的東西會吐出來更嚴重。這是提醒發汗的藥不要開太過了。病人的胃整個干掉了,好像幾天沒吃東西一樣。整個胃黏在一起,藥一下去就吐掉。
梔子。是一個溫柔的解表藥。這藥專門用來給身體不好的病人來解表。桅子能去上焦熱。上焦就是講肺和心。梔子去上焦的熱和石膏不同:石膏去的是實熱。梔子去的是虛熱。
實熱虛熱病人都會感覺煩躁。虛熱的舌苔是淡黃。實熱的舌苔黃且干燥。還有看脈的力量:如果比較無力重按不見就是虛熱。病人黃疸的時候看到的都是虛熱。現代的急性肝炎也可能用到梔子。豆豉這藥本身也會發汗。但是沒有桂枝麻黃那么強。是介于補藥和發表中間的藥。
76: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 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桅子豉湯: 桅子5 香豉5
桅子甘草豉湯: 桅子5 炙草2 香豉5
桅子生姜豉湯: 桅子5 生姜5 香豉5
發汗吐下病人一定有表證。汗吐下就是水已經去掉。發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水去掉的同時病人身體很虛弱。因為津液傷到。如果半夜津液慢慢回來胃口開了吃東西就好了就不用管他了。
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有的人沒有辦法恢復。就變成虛煩不得眠。如果嚴重的時候就會反復顛倒。就是在床上睡不著,翻來覆去,心中很懊儂,就是心中很煩悶,胃里面怪怪的。所以梔子豉湯,這個藥是病后調理的藥。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少氣就是四肢沒有力量手腳的力量不夠。
加炙甘草進去。炙甘草能健脾胃,能解百毒,除去胃中壞死的食物。
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若嘔者,加生姜。生姜本來就是除煩止嘔的。
為什么不加半夏?因為這劑藥是調理的。半夏是治病的。不需用半夏那么強的藥。
因為胃中沒有停水。發汗吐下后,津液才剛回來,還不是很足。用了半夏又會把津液去掉。所以只用生姜。孕婦吐水不止就一定要用到生半夏。臨床上用梔子豉湯一個禮拜,急性肝炎的指數就退掉了。還有更好的藥在后面。這只是最初期的。
虛煩不得眠心中懊儂小便黃黃東西吃不下去手腳沒有力、惡心、想吐。都是肝炎的癥狀。
因為血虛,常常晚上睡不著的時候,灸灸「三毛」。睡不著虛煩的時候,魂在眼睛上面,「三毛」剛好在肝經脾經交會的地方,因為脾是生血的,肝是藏血的,灸它的時候,血馬上就進入肝,魂就歸肝,自然就睡了。
76: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 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桅子豉湯: 桅子5 香豉5
桅子甘草豉湯: 桅子5 炙草2 香豉5
桅子生姜豉湯: 桅子5 生姜5 香豉5
梔子豆豉兩者皆屬苦寒之品。苦可清心除煩。寒可消炎退熱。且「梔子」能降血壓,使腦神經寧靜。豆豉能生水液,以滋胃陰。兩者合用,成為清心寧神之良方。
虛煩不眠,大多起于熱病之后,余熱未清,正氣未復之時,「梔子豉湯」實有特效。「梔子豉湯」,為溫病汗吐下后余熱未盡之佳方。凡溫病最容易耗散陰液。
陰液既傷,雖經汗或吐或下后,病邪雖解,殘余之熱毒往往不凈,成為午后潮熱或五心煩熱失眠心煩等證;所以這個證是發汗吐下以后才會有的。沒有發汗吐下的話,就看不到桅子豉湯這個證。還有一種情形就是服用發表藥以后,如果吃肉食所產生的虛熱也會出現這種癥狀。
如果下利這湯劑就沒有效了應該用葛芩連湯。一般來說上吐下瀉一定是熱證,也就發炎了。
【千金方】本方條曰:「梔子甘草豉湯方」,治食宿飯、陳羹、臭肉、宿菜而發者。
76:發汗后,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后 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姜豉湯主之。
桅子豉湯: 桅子5 香豉5
桅子甘草豉湯: 桅子5 炙草2 香豉5
桅子生姜豉湯: 桅子5 生姜5 香豉5
77: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發汗,被攻了以后,感覺煩熱,胸中窒者就是呼吸呼不過來,就是梔子豉湯。
78: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都是余熱未去攻下后造成的。心中結痛者不是心臟痛是胃里面難過。也就是胃痛。
79:「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枳實湯」主之。
桅子厚樸湯: 桅子5 厚樸4 枳實4
此條和第66條:發汗后,腹脹滿者,「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作比較: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只是發汗以后造成的腹脹。只是脹滿。脾胃虛弱脹滿。
通常實癥的大便堵到時有承氣湯劑。虛滿的時候有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79條是傷寒攻下以后的心煩腹滿。和承氣湯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不一樣。
七十九條桅子厚樸枳實湯:除了心煩,腹滿,還有臥起不安。
心中躁煩,就是上焦心肺的地方。用梔子來除煩,除掉虛煩產生的虛熱。腹脹滿的時候用厚樸厚樸把脾臟的濕移到腸間。厚樸還可以排氣。厚樸能把所有的腸氣通通排出來。
枳實去結實。結實就是東西結成一塊。實際上枳實并不是把它打散,也不是把它排出來。因為腸子里面已經有干燥的大便,大便干了跟腸壁黏在一起了,遇到這種情形要靠枳實。枳實可以把腸子打開來,腸一寬起來,讓腸壁的黏液增加,燥屎就會分離開來。枳實的功能在這里。所以大小承氣湯都有用到枳實。枳實除了能把腸的結毒去掉以外。連胸腔的結毒也可以去。所以枳實不單單是打開腸壁。身體里面的管道狀的東西都可以用枳實。
枳實這藥一片一片一圈一圈的切出來像腸壁一樣。連血管膽管也可以擴張起來。所以心臟病時會用到枳實。枳實專門打開通道。去除管子里面的臟東西。本草寫枳實去結毒。結就是有東西。在胸悶、胸痛、胸滿時張仲景一律去白芍用枳實。枳實長得像心臟,能把心臟通到小腸的血管打開,如此大腸小腸的蠕動就會增加。
梔子厚樸枳實湯沒用到大黃。因為并不是大便結到,它只是一部份結到小小的一點點結到所以吃藥也是從大便排出來,因為沒有大黃,所以不會拉肚子,只是大便上很好而已。
79:「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枳實湯」主之。
桅子厚樸湯: 桅子5 厚樸4 枳實4
梔子用五六錢,枳實用四錢,厚樸也用四錢。本方的主證是虛煩腹滿。還有臥起不安。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和「承氣湯」是表里,一個是虛滿,一個是實滿;
79:「傷寒」下后,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枳實湯」主之。
桅子厚樸湯: 桅子5 厚樸4 枳實4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豉湯」主之。
桅子干姜湯: 桅子5 干姜2 這是治療虛證,病后虛煩主要的處方。
醫生一定是看到病人有承氣湯證,譬如午后潮熱或大便不通的情形,才會用攻下的藥;攻下了以后,把大便都清掉,病人的身熱并沒有完全去掉,反而造成微煩。
身熱不去,微煩者。代表身體里面虛掉了。通大便的藥都是寒涼藥,寒涼的藥一下去排東西以后,身熱還沒有去。代表里面本來就是寒很盛。再用寒藥下去,虛寒就更嚴重了。這寒一定在腸子里面,所以在病后要讓他恢復,加干姜就好了。
開這處方的時候,病人舌苔一定很薄白,脈一定是很微很弱。平常脈不管是浮中沉摸到一息四至時代表是胃的脈。結果脈雖然是四至,但是脈形很細,很弱,彈起來沒有力量,就知道胃寒很盛了。這時候知道寒在胃上面,單純是胃寒而己,所以加干姜在里面。
當上焦與中焦有虛寒的時候,我們會用到干姜;如果是下焦虛寒,就會用到附子。
80:「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干姜豉湯」主之。
桅子干姜湯: 桅子5 干姜2 這是治療虛證,病后虛煩主要的處方。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凡用梔子豉湯其病人舊有腸胃虛寒大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溏就是很稀像泥巴漿一樣拉出來有水的。大便溏的人,大多是寒濕。病人本身身體里面有寒濕。梔子是寒涼藥。遇到這種寒濕的病人,再開寒涼的藥,寒濕會下陷下去,跑到更深的地方。病人就會更虛。
大部份有這種癥狀時,加點干姜進去,或加白朮去里濕,加茯苓讓濕從小便排掉。加在梔子豆豉湯里面無所謂。所以中醫在看病的時候,是以寒熱為主。
81: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 茯苓3 芍藥3 生姜3 白術2 炮附1
病人本身就是素虛,醫生不知道。桂枝麻黃葛根等解表湯一下去汗沒有好。造成病人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發汗的藥吃到胃里面去的時候,所有發出來的力量,從腸胃臟腑都會動。動的時候,腎臟三焦的水全部往外走去發汗,這是很好的正常人的體格。
但是如果病人素虛的,里面寒濕很盛的人,汗一發掉以后,病證沒有解。
成為寒濕兼有發熱。這發熱不是傷風感冒的熱,是虛熱。
發汗就是刺激免疫系統讓它發出來。所以一發汗的時候,臟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了,里面是空的。但還有一部份的水在底下,沒有完全發掉,這時候會心下悸。
水要往上走,就是寒在里面。發汗后胃陽功能沒有了水沒有辦法化掉,水就動悸在這邊。
頭眩為什么會頭眩?因為水在中膈,就像苓桂朮甘湯證一樣昏眩。振振欲擗地者就是頭重腳輕的現象。為什么會昏眩,頭重腳輕?人身上有陰有陽。陽虛就是比正常的陽少很多的時候。陽本身性很輕,陰比較重。陰陽混在一起才能停在中膈下膈。
一發汗,陰陽分開來,陽就往上沖,沖上去的陽,中醫就叫作浮陽。頭會很重。陽氣在上面下不來了。這種癥狀大多是少陰證,少陰講的是腎。腎虛的病人身上就可以看到真武湯癥。平常如果不注意到有腎虛,或不知道,一發汗就有這現象。
腎虛病人吃完解表藥后有頭重腳輕的感覺。又心下悸常常昏昏沉沉的就是真武湯證。為什么身潤動?本來身體虛就是津液不足的現象。筋和肌肉靠津液來滋養的,津液不夠就會潤動跳動。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 茯苓3 芍藥3 生姜3 白術2 炮附1
桂枝湯喝下去,能夠壯脾陽。加上白朮能夠健脾去濕。附子能夠壯腎陽。附子
能夠壯腎陽同時收它的浮陽。陽浮在表面上,要收它的浮陽靠附子,讓陽歸根。
病人用到四逆湯的時候是很危急的。人都冰冷掉了快絕了身體的動能快沒了。附子一下去能把它全收回來附子就是這功能。所以腦中風頭部腦出血的時候常常用到附子這藥。
白朮能收斂讓血跑回血管里面。附子能把血降下來。有時白朮附子兩味在用這是發膿瘍。如果膿瘡生在皮膚表面上,把膿擠掉就好了;膿瘡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結的下方很深的地方,如果不去掉它可能會擴散或爛上來。這時候的湯劑都會加白朮附子在里面。
白術附子這兩味能把很深的膿發到表面上來。所以過去治療癌癥初期硬塊,加白朮附子在里面,因為附子的力量很強,一吃我們的體能就會變得很強,把不干凈的往皮膚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膿發炎,所以利用白朮把濕去掉,露出來的只是一個頭而已,不會擴散,傷口黏黏稠稠的會化膿,所以要加去濕的藥,因此癌癥的時候,常常用到白朮附子。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 茯苓3 芍藥3 生姜3 白術2 炮附1
真武湯為什么用白芍?因為身潤動的時候,肌肉四肢上面血的力量已經不夠循環力量不夠了沒有辦法完全滋潤四肢肌肉。用白芍把血流回心臟。所以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脈打通。
本草寫白芍能通血痹,何謂通血痹?就是血液循環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強。所以婦人的腹痛月經痛都是用白芍,當歸芍藥散在經方里面很有名。真武湯是鎮水用的,為什么叫真武?是個神明的名字,玄武就是真武,是鎮水的名稱。真武平常用在老人利尿,年齡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數多給西醫檢查說前列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腎臟功能不足時可以用此湯方。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 茯苓3 芍藥3 生姜3 白術2 炮附1
真武湯是利尿劑。茯苓要加重比白朮多才能把水排出去。平常茯苓白朮等量在用的。附子用炮附炮附溫陽化水用來把水的溫度增加。然后用芍藥生姜來補虛。如此就能利尿。這里因為要排水所以不用炙草。治療水腫病的時候,盡量不用炙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所謂發汗則動經身振振而搖是也。主要用來治療中焦胸膈間的水飲。
真武湯是表里上下俱虛之候,故與真武湯以復其陽以行其水也。這是上下表里通通虛掉了所以真武湯證在人很虛弱年紀大的人可以看到。仲師心法,陽虛者必先救陽。故以附子回陽,則振振欲擗地者可已。以茯苓化水,則心下悸頭眩可已。以白朮助吸收水飲,協同茯苓化水氣,協同附子以溫中達四肢。以芍藥生姜溫通血痹則身潤可已。
腦中風瘀血的時候,常常桂枝用三,芍藥用到六,因為血離開了血脈,加重芍藥的量讓血馬上回到心臟;所謂附子能收陽,就是附子能把血管的破洞愈合得很快。
傷寒論凡不得眠者,皆為陽盛,切忌溫藥。惟汗吐下后,虛煩脈浮弱者,因津液內竭,則當從權,用真武湯溫之。平常不得眠都不用熱藥,用寒涼的藥,有的人是津液虛掉了,才可以用真武湯。易簡方曰真武湯不惟陰證傷寒為當服。若虛勞之人,惡寒壯熱,咳嗽下利,皆宜服之。
露營的時候,晚上吹山風,又喝冷的,一下子劇冷,出來就是真武湯證。體能好的不會得到真武湯證。體虛的人早上起來,頭很重,就是得到真武湯證。這時候陽虛掉了。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 茯苓3 芍藥3 生姜3 白術2 炮附1
大部分年輕人得到真武湯證都是房事太多之后冷浴又喝冷的又吹冷氣第二天就變成真武湯證桂枝湯都來不及馬上變成少陰證。平常看到的多是老年人體質素為中濕之人常自汗出常暈眩。
肌肉常潤動也是用真武湯。此時用苓桂朮甘湯無法利水出去的,這時候也要用真武湯;遇到暈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朮甘湯;遇到寒濕的人,就是用真武湯。
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濕,脈比較細小而遲,口不渴沒胃口。因為濕傷于下,所以腳冷而無力。而且膝蓋骨可能會痛。我們由黃帝外經的骨陰論可知:膝蓋骨、囪骨、耳后完骨都屬于陰氣所生。所以當濕傷于下的時候,下方的陰骨也就是膝蓋骨會被傷到。
82:「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真武湯: 茯苓3 芍藥3 生姜3 白術2 炮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