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你覺得自己玩明白了,游戲就會變出一個新花樣。
文/安德魯
“這游戲我會記一輩子”
“我第一次被一個游戲威脅了”
“當你認為你通關了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把教程打完了”
這些看著有點不著邊際的評論,說的都是Steam熱銷榜上的Roguelike卡牌《邪惡冥刻》(Inscryption)。游戲發售后旋即沖進了Steam熱銷榜Top 5,并且最高達到了第二名的位置上。剛剛上線一周就已經有1萬多條評論,好評率高達95%。另據官方消息,游戲的首周銷量已經超過了10萬。
還有不少人直呼這是他們的“年度最佳獨立游戲”。
假如只看Steam商店頁面的截圖介紹,你很可能會覺得:哦,這是一款挺有風格、帶著點兒邪典味道的Roguelike卡牌——畢竟發行商一欄掛著Devolver Digital的大名——游戲玩法上,可能和《殺戮尖塔》同屬一支。
假如你還不熟悉D社,那么我推薦你先讀一下
這篇文章這個殺時間的品類,只要玩法內核自洽、做得足夠“上頭”,就能讓人玩下去。最近幾年已經有不少中小體量的精品先后涌現了,這一點并不稀奇。
但如果只理解到這一層,你就被它“Roguelike卡牌”的外表給騙了。
(注:下文不可避免地會涉及部分劇透,我會在涉及關鍵情節的劇透之前再次提醒,請酌情閱讀)
01
乍一看是個Roguelike卡牌
看到菜單的第一眼,應該就會有些玩家發現不對勁了——《邪惡冥刻》的“新游戲”是不可用的,一上來你只能選擇“繼續”。
進入游戲你會發現自己被困在昏暗無光的小木屋里,牌桌前坐著個面目猙獰的家伙,仿佛看到羊羔的餓狼一般,拉你坐下打牌。并告訴你你并不是他遇到的第一位冒險者。
僅以牌桌布局、規則而言,《邪惡冥刻》的基本玩法很有特色,但并不難理解。
牌桌上每一方各有4個空位,如果沒有相應的卡牌阻擋,就可以直接攻擊到對方本體。每對本體造成一次傷害,就可以在對方的天平里放上相應的砝碼,一旦這個凈值超過5、一方天平完全傾斜到觸底,就會被判負。
比較特殊的設定在于,《邪惡冥刻》里的出牌資源不是法力、水晶一類常見的要素,而是鮮血和骨頭。
一個游戲里每個上陣的活物都可以被獻祭(“活物”區分于“磐石”一類的功能/地形卡),被獻祭或是陣亡的生物則會留下骨頭每一局起手都有可供獻祭的0-1的小松鼠,提供1點血量,而要打出3力量2生命的狼這種強度的卡牌,就需要2點的獻祭血量。
和同類Roguelike卡牌一樣,隨著冒險推進,玩家會不斷獲得新的卡牌來擴充自己的牌組。而每回合抽牌的時候,可以選擇是抽自己的牌堆,還是從另一堆里固定拿一張小松鼠。
由于格子很有限,而打出各種卡牌又往往有對應的代價,是從牌庫里抽牌,還是適時地補充松鼠這類低戰力的祭品,往往是對局當中經常要面臨的選擇。好在游戲的出牌是“明牌制”,玩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對手下一回合即將擺放的卡牌,從而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
更有甚者,有時候對手意識到大局已定,也會直接投降。
單看游戲上手過程中的打牌環節,確實沒有太多不常見的玩法體驗,看起來就像常規的Roguelike卡牌一樣,只不過游戲營造的氛圍更陰暗一點,同時翻譯上還有一些很接地氣的語句和吐槽,似乎僅此而已。
02
處處透露著詭異和邪典
但很快你可能就會發現這款所謂的Roguelike卡牌,沒有“看起來陰森了點”這么簡單。玩上一陣子就能意識到,游戲處處都透露著詭異、邪典的基調。
比如鉗子道具可以幫你快速地造成一點傷害,但代價是——你是把自己的牙拔了下來,放在對面天平的秤盤里的。
用鉗子的時候會閃過一陣紅光,起初你可能以為這代表對手受傷,但其實是……
地圖上,玩家可以在篝火出強化卡牌,但圍在篝火旁的幸存者總會虎視眈眈地盯著你和你的卡牌;冒險途中也有各種陰間的加成方式。
你那個神神叨叨的對手像個說書人一樣講述著你的遭遇,每當你遇到一個功能性的NPC,他都會戴上一個木制面具,模仿他口中描述的樣子。
和常規Roguelike闖關失敗的不同在于,《邪惡冥刻》當中,每次你失敗之后,你本人就會被做成一張卡牌——字面意思,由你自己挑選(已有)卡牌的數值、費用和特效,并把這張卡加入下一輪冒險的初始套牌中。
這個家伙可以說有一種可怖的幽默感
接下來,這張熟悉的面孔又會向你訴說,剛才的“你”因何失利,頗有一種炫耀戰利品的既視感。
03
你可能只理解到了第二層
而游戲不知道在第幾層
好的,所以《邪惡冥刻》是個陰森、詭異的Roguelike卡牌唄?如果只理解到這兒,我們依然還只停留在第二層。
其實從第一章的一些細節里,游戲就已經在傳遞某些信息了。下面我就不得不劇透一些內容,來講更深一層的一些東西了。
打牌的時候,玩家是可以隨時從牌桌上起身環顧四周的,這間屋子里牌桌之外的地方暗藏玄機,也和之后的故事走向息息相關。
初始卡牌里,那張會說話的白鼬就會在對局內外不停地給你各種提示,起初只是吐槽“你會不會打?”,或是央求你不要在祭壇獻祭它之類的。
但接著你會發現,它在用一種近似于打破第四面墻的方式向你傳達信息,比如別相信眼前這個人,這個小木屋充滿了危險、已經坑害了眾多旅行者……它還會告訴你:“還有其他像我一樣會說話的卡牌,他們就在附近”。
你起身去看屋子里的保險柜,果然保險柜里還有一只(或者說一張)會說話的臭蟲。接下來你會意識到,自己所在的這個屋子,還有很多可以探索。而早在之前第一次失敗后、開始第二輪游戲的時候,物資里的神秘人就已經用“幫我把那個木雕拿過來”的方式提醒過你了。
進一步去探索,你還能發現其他道具,這些在之后的歷程中還有相應的作用。不過到這兒,這棟小木屋里的解謎,依然還只是游戲的一小部分。
從后面的某個章節開始,你會發現游戲畫風陡然一變,變成了像是小時候掌機上像素RPG的這種操作視角:
在之后的某一關里,對手還會要求你以自己電腦里的文件為賭注,向它發起攻擊,文件越大越好。
我們一個游戲群內的調侃
當然,如果你用電腦文件創造的卡牌沒了,源文件也就沒了。
后面章節的棋盤、卡牌也會變成其他的風格
截圖來自B站UP主SwormG
整個游戲的歷程就像這樣——每當你度過一個階段,游戲總會用一種類似的方式告訴你,“看吧,接下來我們還能這么玩”。
而這是單純在玩法機制上,游戲分階段埋藏的驚喜。而在這一系列的機制之下,還有另一套解謎、揭示故事的過程,需要玩家去體驗。
記得我前面說的“假如只看Steam商店頁面的截圖介紹,你很可能會覺得這(只)是個Roguelike卡牌”嗎?因為商店頁面的視頻開頭,呈現的是看起來和游戲幾乎毫不相關的內容。
這里右下角的水印Kam Werks還用到了一個英文諧音梗
而這是你在某種意義上的“游戲后半段”才會遇到的,這臺設備里記載了游戲發售日前不久拍攝的一些視頻:一個看起來是主播的某位小哥錄了一些實體卡牌開包、和戶外探索的內容。
這位主播開了和游戲《邪惡冥刻》同名的卡包,其中一張卡上寫著坐標。隨后的視頻顯示,他真的跑去了坐標標注的地方,還在那兒挖到了一個很有年代感的物件——一張軟盤。
他回家把軟盤放進電腦(可這年頭誰家電腦還有軟驅呢?),電腦上赫然出現《邪惡冥刻》的游戲標題,顯然軟盤里存著《邪惡冥刻》這個游戲。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出于慣性下結論:那么游戲中玩家扮演的正是這位主播咯——不不不,這依然不是故事走向的全貌。
如果你點開游戲的官網(inscryption.com),會發現這里還埋藏了另一套信息。一個正在運行的《邪惡冥刻》的游戲。
點擊“退出游戲”,富有年代感的Windows XP操作系統迎面而來。
在Outlook郵箱里,其中的收件箱,記錄了前面視頻主人公——這位自稱“幸運卡神”的盧克·卡德購買的卡包,有從拍下到確認收貨乃至網站提醒評價的全過程。
這些郵件當中又有一封格外值得注意,來自“孚納游戲”的回信提醒盧克,自家雖然出過實體卡牌,但從未發行過《邪惡冥刻》的電子游戲,并要求盧克寄回那張可能存在版權風險的軟盤。再去看“已發送”,果然,盧克把此前自己拆包卡牌、按坐標挖到軟盤的事兒告訴了《邪惡冥刻》卡牌的發行公司。起初,他還以為是這個電子版的游戲是惡搞。
如果點擊一旁的軟驅,軟盤會從中彈出,電腦上正在運行的《邪惡冥刻》也會停止工作,并提醒你“請插入軟盤”。
在官網這個場景下,盧克并不存在。而他發送給孚納游戲的另一封郵件似乎暗示了些什么——就和你在游戲早期階段經歷的那些事物一樣。
是不是體會到了一種多重套娃的感覺?
我在這一部分故意講得有點含糊其辭、語焉不詳,而且沒有完全依照游戲內的先后順序來呈現信息,我確實不想清清楚楚地把各種線索鋪陳在這里。
說它是“打破第四面墻”也好,“多線敘事解謎”也好,總之,玩到后面你會明白《邪惡冥刻》絕對不是“一款風格陰暗的Roguelike卡牌”這么簡單。
它包含了Roguelike卡牌和解謎,以及很鮮明的、但要走過“第一階段”才能體驗到的meta games元素。每一次的新內容呈現或是“反轉”都足夠讓人驚喜。
熟悉開發者Daniel Mullins Games的會知道,他們在過往的游戲里加入過不少meta games元素。早在Earl Access階段,就有國外玩家發現了一些meta元素的端倪,在Discord上高頻交流。游戲上線之后,也真的有硬核粉絲跑到坐標中的地點去,并且有意料之外的收獲。
當然,這些細說起來又能延展出不少內容,我不打算在這里全盤托出。要是你看過了上面的這些之后有興趣去試一試,或許才是了解這個復雜謎題的最佳方式。
Time to figure out what' s on this 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