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天天有,一出比一出精彩,繼翟天臨、仝卓、陳雙雙后,這幾天,輪到一個叫陳玉鈺的刷屏了,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靠某種權利和不光彩的手段獲得高學歷,被網友各種圍剿。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的心愿。在我們身邊不乏有這樣的父母,一番苦心,從孩子幼兒園開始,已經為TA策劃好未來的路。只是,那樣一條路,是孩子心甘情愿走的人生嗎?說來神奇,在植物圈,同樣也有這么操心的父母,為了孩子能健康成長,它們不像其它植物那樣把種子播撒出去就放任不管了,而是讓種子在母體上生長,借助果實的營養,沒有離開母體就開始萌發,待時機成熟時,再脫離母株,下墜插入淤泥中發育為新株。這種神奇的現象,就是紅樹林植物特有的胎生現象。其中,秋茄就是它們的典型代表。
乍聽秋茄之名,會是一種茄子吧,可以吃么?很遺憾告訴你,它不是茄子,跟茄子八竿子打不著,也不能吃。它生長在紅樹林,是紅樹林的主人,名曰真紅樹植物。秋茄的名字來歷與其胚軸的外形與成熟時間密切相關,秋茄于秋季(九月份左右)成熟,外形似瘦長的茄子。雖說我怎么看也不像,可起名的大師說像就像唄,植物志稱之秋茄樹。秋茄樹,紅樹科、秋茄樹屬灌木或小喬木。臺灣人稱之水筆仔、茄行樹,也叫紅浪、浪柴。秋茄樹的拉丁文是Kandelia obovata,其屬名 Kandelia是印度對它稱呼candel的拉丁化,說的是它的下胚軸像一枝臘燭,種加詞obovata是“倒卵形的”,說的是它的葉片形狀。秋茄樹產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生于淺海和河流出口沖積帶的鹽灘。分布于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日本琉球群島南部。模式標本采自馬來西亞。
認識植物以來,我一直固守我的“一畝三分地”,可惜,珠海這地動植物資源還真的很貧瘠,遠遠不及同是珠三角的廣州、深圳、東莞、中山,唯一值得驕傲的是,這里有片神秘而美麗的綠地,那就是珠海紅樹林,它成了我的樂園。我把紅樹林當做植物的聯合國,很多科都會派駐代表進駐。而作為紅樹科的秋茄樹無疑就是這個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了。可以說,秋茄樹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紅樹植物,在我國,只要有紅樹分布的區域你都能找到秋茄的身影。每次進入紅樹林,都要跟它打個照面,或者花,或者果,或者長在身上舍不得讓它過早離開自己的孩子——胚軸,總是那么的親切。我幾乎每次把它當成動物看,看它“十月懷胎”,看它抱著孩子戀戀不舍的樣子,每次都被它感動。當它覺得孩子可以走了,秋茄會直接脫下帽子插入地面,如果正好遇到退潮,它就直接插入灘涂的土壤中茁壯成長了,如果不幸掉落時遇到漲潮,它就只能先跟著潮水來一次漂流旅行,在合適的遠方尋找新的成活機會。偉大的母愛,在它身上得到完美的詮釋。
大家都知道植物繁殖的時候通常都是種子時期就離開母體,然后自力更生,開花結果。秋茄卻不是這樣的,它們的果實成熟后,會直接在樹上就開始萌發成幼苗,然后通過自由落體掉落后“自我種植”。每年春天,秋茄樹上就開始掛滿粉紅的小花蕾,然后,小花蕾慢慢地盛開。不久,小秋茄已經在媽媽的身上萌發了,它細長的身材顯得非常苗條,大家都說它像小茄子,很多人以為那是果實,其實專業叫“胚軸”,神奇的是,它的頭上永遠帶著一頂造型奇特的小高帽,那是花萼啦,還可以看到它腳尖的白點,就像它的腳丫。它慢慢長大,身軀愈加健壯,終于有一天,小秋茄可以離開它的媽媽了,扎根在了母親林蔭下的淤泥里。不用很久,小秋茄腳尖的白點點探出頭來變成了它的根系,牢牢地扎進泥土里,然后它又脫下它的小高帽,里面的新葉伸了伸懶腰,慢慢舒展開來,就這樣,小秋茄慢慢地長大。又一個生命的輪回開始了。其實這種胎生現象也是環境所逼的,因為生長于松軟的淤泥之中,每日要經受海水的沖擊,細小的種子很容易被海水沖走,失去發芽的機會。即便沒有被沖走,漲潮時泥中氧氣稀薄,也不利于種子的萌發。于是,它們才想出這種在母體上直接發育成小植株的胎生方式來。這可真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種奇妙的現象。
能在紅樹林如此“惡劣”環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單單一樣技能還不行,秋茄還有一個特別的特性就是它的支柱根。秋茄名曰樹,其實它并不是想象中喬木那么的魁梧,它長的普遍不高,按道理,如此瘦弱的身軀怎么能抵擋海浪每天的沖擊呢?它能。秋茄樹的根系極其發達。退潮時,可以看到每一棵秋茄樹的根部,都是像個高腳樓一般,數條粗大的根高高聳起,形成個籠子般,扎進泥濘的海水之中。秋茄的這種發達的根叫做支柱根,它們成為秋茄樹抵御風浪的穩固支架。這樣,秋茄樹才可以在海浪的沖擊下屹立不動。它們不僅僅保護了秋茄樹本身,還保護了海岸免受風浪的侵蝕。這也是為什么紅樹林又被稱為“海岸衛士”的原因。認真看,這些支柱根表面有一個個細小凹陷的孔洞。那是它們的皮孔,便于加大氣體交換的面積,同時在其內部還具有海綿狀的通氣組織,可以貯存空氣,防止這些根在漲潮時被海水淹沒。故而,這些根又被叫做呼吸根。秋茄樹常常被海水淹沒至頸部,還能日復一日地健康長大,這些呼吸根功不可沒。這也是紅樹林植物為了應對周期性缺氧環境所演化的功能之一。
繁殖的辦法有了,也能扎住腳跟了,還缺啥?還要過日子呀。幾乎所有生物的新陳代謝都依賴淡水,海里的生物也不例外。雖然周圍全是海水,但紅樹林其實是“生理缺水”的,因此,紅樹林必須解決淡水的問題。所有的紅樹植物都有“拒鹽”的本領,通過構建特殊的“半透膜”體系將鹽分過濾,秋茄當然也不例外。秋茄的過濾效率可達99%以上,因此它也被稱為“拒鹽植物”。被吸收入植株的多余鹽分可以通過秋茄的葉片的鹽腺分泌出去,同時它還會將植株內的少量鹽分轉運到衰老的枝條或葉片上,脫落時便可排走多余鹽分。
秋茄首先于印度馬拉巴爾發現,并于一六八六年由Van Rheede命名為“Tsjerou-kandel”。由于其下胚軸像一枝臘燭,分類學之父林奈將其命名為Rhizophora candel(拉丁文“candel”一字指臘燭)。之后,Kandelia candel一名一直沿用至最近,并被視為秋茄屬的單一品種。根據最近研究分子分支地理區系、染色體數目、生理適應能力以及葉結構解剖所得,植物學家發現秋茄樹按地理位置可清楚分為兩個不同的種群,兩者以南海為分界線。南海以南及以西的種群(即印度、緬甸、泰國、馬來半島以至婆羅洲北部的種群)屬模式標本,繼續沿用原有學名Kandelia candel;至於南海以北的種群(即越南北部、海南、香港、廣東、福建、臺灣及日本南部的種群),則由Sheue等確定為不同的品種,并加以描述,且由于其葉片呈倒卵形(obovate),便命名為Kandelia obovata。現在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大都指Kandelia obovata。
秋茄樹是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m,具板狀根;單葉對生,橢圓形或近倒卵形,全緣;葉柄粗,具托葉,早落。
二歧聚傘花序,花萼裂片革質,花瓣白色,膜質,短于花萼裂片;雄蕊無定數,長短不一,花柱絲狀,與雄蕊等長。
我們看到的“果實”其實就是胚軸,成熟的胚軸長度可以超過20厘米,質量卻不足20克,密度小于海水,可隨海水漂流。胚軸內富含營養物質,保證長途海漂的消耗所需。胚軸內還富含單寧酸,可避免漂浮時被海水腐蝕或動物啃食。
灌木或小喬木,高2-3米;樹皮平滑,紅褐色;枝粗壯,有膨大的節。葉橢圓形、矩圓狀橢圓形或近倒卵形,長5-9厘米,寬2.5-4厘米,頂端鈍形或渾圓,基部闊楔形,全緣,葉脈不明顯;葉柄粗壯,長1-1.5厘米;托葉早落,長1.5-2厘米。二歧聚傘花序,有花4(-9)朵;總花梗長短不一,1-3個著生上部葉腋,長2-4厘米;花具短梗,盛開時長1-2厘米,直徑2-2.5厘米;花萼裂片革質,長1-1.5厘米,寬1.5-2毫米,短尖,花后外反;花瓣白色,膜質,短于花萼裂片;雄蕊無定數,長短不一,長6-12毫米;花柱絲狀,與雄蕊等長。果實圓錐形,長1.5-2厘米,基部直徑8-10毫米;胚軸細長,長12-20厘米?;ü趲缀跞辍?/span>
拉丁學名 Kandelia candel (Linn.) Druce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