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他們生活的時代,最早可辨認的“殷墟文字”距其也已近2000年,且許多是一些需要考據(jù)才能確認的零星字詞。
早期記載炎帝和黃帝的史料,最詳細、最具體、最全面的就是《史記》,然而,司馬遷(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距炎黃時代已2000多年。他寫作時所能參考的資料,據(jù)其自述是對先秦的《逸周書》,《尚書》,《國語》,《竹書紀年》等古文的收集整理,包括神話一般的《山海經(jīng)》。但這些著作年代,公元前1046至公元前221年,距炎黃之世也有2000年左右。
今天,我們還掌握了另外兩種文字,那是地下發(fā)掘來的,司馬遷沒見過,先秦那幾本書的作者應該也沒見過。一是銘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比如《陳侯因齊鐓》,內(nèi)容有“高祖黃帝”字樣,有考據(jù)者認為:“黃帝之說,實當以《陳侯因齊鐓》所見為最早。”而此物的鑄造者齊威王田因齊,是公元前356年至320年。二是殷墟文字,其時代為公元前1300年到1000年,上距炎黃時代也都近2000年。
當然,還有比殷墟文字更早的,如陜西省西安市西郊斗門鄉(xiāng)花園村出土的甲骨文,距今約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雖屬炎黃時代,以及包括那個時代的刻石文、陶文等,可惜的是皆無可辨認。
既然上述可考史料與炎黃相隔1000多年,甚至更遙遠到2000多年,時間跨度那么大,怎么就能夠確認這兩個偉大人物身份和事跡的真實性?
還是先從司馬遷說起。
首先說文字。司馬遷生于一個史官世家,他的父親司馬談告訴他:“我們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取得過顯赫的功名。”也就是說,司馬遷父子包括編撰《逸周書》、《竹書紀年》、《山海經(jīng)》等著作的人,史料來源都有傳承。“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的編撰者們不僅懂“殷墟文字”,且這些文字,或者就是他們自己在甲骨上刻寫的。同樣的道理,花園村的那些甲骨文距離他們最近,哪怕不是他們刻寫的,他們也一樣認得。
其次,以司馬遷為例,他不僅限于借助古代的資料,而是走遍全國實地考察。“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其考察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直面接觸歷史人物生活過的地方,人文古跡,包括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散失的圖書。還有一類是上古時代官民互動的國家行為,叫采風。所謂采風,是上層集團到民間去,通過民歌,民謠,民間傳說,了解社會生活方方面面。《漢書·藝文志》:“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最后,還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史料來源,那就是世系傳承。
炎帝和黃帝不是兩個人的名字,是稱號,這個稱號源自于那個時代發(fā)明的五行學說。《淮南子·時則訓》:“赤帝即炎帝,號為神農(nóng),南方火德之帝。”《史記·五帝本記》:“黃帝者,名曰軒轅。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而稱“帝”又不是一般人所能夠格的,《白虎通義》:“德合天者稱帝。”可以確認的是,炎帝的名字叫神農(nóng),黃帝的名字叫軒轅,“氏”是兩人在遠古時期的部落聯(lián)盟成為首領,形成了自己的氏族,后世延續(xù)稱之。神農(nóng)氏有許多個世系,軒轅氏也有許多個世系,但第一個叫神農(nóng)的就是炎帝,第一個叫軒轅的就是黃帝。有一部先秦論著叫《尸子》,記錄了神農(nóng)氏炎帝共傳七十世,其一子叫炎居、一女叫女娃(精衛(wèi)填海)。炎居傳到第十五世時,有一個名叫伯夷的后世子孫佐堯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呂而得姓,姜太公呂尚即其后人。軒轅氏黃帝有二十五子,大多赫赫有名,如少昊、顓頊(次子昌意之子)、帝嚳(長子之孫)、唐堯(長子玄孫)、虞舜(次子八代孫),包括夏、商、周的君主。
回到開篇說的“殷墟文字”,其內(nèi)容主要是卜辭和祭祀用語,包括青銅器《陳侯因齊鐓》,是那個時代的禮器,即貴族在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左傳·成公十三年》:“國之大事,唯祀與戎。”炎帝和黃帝作為偉大的先祖,他們的豐功偉績后世代代相傳,當然也代代祭祀,祭祀的形式除了上述的文字,更多的是世代相繼傳揚。《國語·魯語上》《禮記·祭法》:“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這就是一代接一代通過祭祀而傳承。
綜上,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和黃帝,其身份和事跡,是由歷史長河真實的流傳到今天。不僅他們的后世子孫逐代相傳,包括司馬遷等著述者的祖先們,“遠在上古虞舜夏禹時”,就已經(jīng)記錄在卷。所以,史料來源都是確鑿無疑的。
炎、黃二帝為什么能夠成為中華人文始祖,他們?nèi)绾伍_創(chuàng)了中華五千年文明,且聽下回分解
小編點評:歷史有斷層,所有的記錄都不會太完整 只能通過記錄來了解部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