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伐商建周后,不僅沒有大功告成的喜悅,反而憂心忡忡,以至于夜不能寐,兩年后便郁郁而終。
要知道,伐商建周的最終成功,是周國付出了三代人上百年的努力才換來的結果,按理說,此時應該高興才對。
但是,周武王卻相當惆悵,甚至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
那么,周武王到底在發愁什么呢?
當初,周武王的祖父季歷活著的時候,因為受到了商王武丁的器重,得以帶兵征討周邊的蠻夷部落,因此季歷就立下了不少戰功。
有了戰功,就得到了武丁的賞賜,因此,周國在當時的勢力范圍就不斷擴大,同時實力也水漲船高。
等到了商王文丁繼位時,周國儼然已經成了一方諸侯強國。
對于周國的強大,文丁表示十分擔憂,擔心將來會尾大不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文丁就想到了一個主意,那就是擒賊先擒王,將季歷殺掉。
于是,在文丁的設計下,以要封季歷為“方伯”的名義,將季歷“誆”到了殷都。
之后,季歷先是被幽禁,過了數年又被處死。
季歷死后,其子姬昌繼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周文王。
按理說,父親被殷商所殺,作為兒子的姬昌,理應起兵討伐才對,況且,當時周國已經頗具實力。
不過,姬昌并沒有這么干,而是選擇了隱忍。
為什么呢?很簡單,因為在姬昌看來,當時的周國,實力還遠遠不夠,不管是兵力還是向心力,都還不具備推翻殷商的條件。
所以,姬昌表面選擇隱忍,暗地里卻在不斷積蓄力量。
首先,他為了讓天下更多的人站在自己這一方,就廣施仁政,吸引各諸侯國前來投靠自己。
當時商王紂十分殘暴,發明了一種“炮烙”的刑罰來懲罰犯錯的人,這種刑罰相當殘忍,即在火坑上擺放一根抹了油的銅柱,讓犯人從銅柱上走,而因為太過光滑,犯人們紛紛掉進火坑被活活燒死。
而殷紂王卻以此為樂,這就讓天下人對他怨聲載道。
對此,周文王就向殷紂王提出,愿意用自己的一塊封地作為交換,來換取殷紂王廢除“炮烙”這種殘酷的刑罰。
殷紂王一聽,不就是個用來取樂的刑罰嗎?廢了就廢了,況且還能得到一塊地,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雙方達成協議,事后,殷紂王十分開心,覺得占了個大便宜。
而實際上,這就是周文王爭取人心的一個手段,當天下人聽說他為了廢除這個刑罰,甘愿用一塊地當代價后,都覺得周文王是個難得的仁愛之主。
而在贊揚周文王仁愛的同時,殷紂王的殘暴之名,也被傳播得越來越廣泛。
這樣一來,周文王的聲望,經過這件事之后得到了暴漲,周國在眾多諸侯之間的地位也水漲船高。
到了后來,那些勢力較小的諸侯國,一旦遇到什么事情,都會去找周文王主持局面。
而作為天子的殷商,就這樣愈發被諸侯們冷淡。
除了建立自己的聲望,同時收買人心之外,周文王在當時還想盡一切辦法剪除殷商的羽翼。
殷紂王雖說殘暴,但腦子還是比較好使的,在周國獲取了巨大聲望后,他也意識到周文王是個隱患。
于是,他就像當初商王文丁抓周國的季歷一樣,將周文王也抓到了殷都看管起來。
不過,殷紂王并沒有殺掉周文王,而這么一來,就讓周文王抓到了機會。
他安排周國的大臣,向殷紂王送去了大量的奇珍異寶,由于送得實在是太多,讓殷紂王都覺得不好意思了。
于是,看在這么多奇珍異寶的份上,殷紂王決定將周文王放回周國。
并且,殷紂王又賞賜給了周文王一樣東西,不過,當時的殷紂王萬萬沒想到,正是這件東西,幾乎要了殷商的命。
什么東西呢?簡單來說,就是弓矢斧鉞。
可別小瞧這兩樣物品,其背后象征的意義十分重大,有著它們,就代表著周國有了征伐之權。
說得更簡單點,就是周國可以憑借著征伐之權,來攻打其他的諸侯國,并且,商王朝不僅不會干涉,還會承認其征伐的合法性。
這是其他諸侯夢寐以求的權力,而現在周朝擁有了。
在此之后,周文王借助這個征伐之權,對那些忠于殷商的諸侯國開始逐一討伐,最終將大部分殷商地“死黨”消滅。
如此一來,殷商就在不知不覺中,羽翼被剪除了一大半。
做完這一切后,周文王去世,其子姬發繼位,也就是周武王。
周武王除了繼承父親留給自己的基業外,同樣也繼承了周文王的隱忍,在他登基后,沒有第一時間伐商,而是同樣選擇了等待。
他在等一個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勝利的時機。
終于,在數年后,殷紂王帶著大量兵力出征東夷時,周武王意識到機會來了,趁著殷商此刻國力空虛,起兵,伐紂。
最終,在經歷了牧野之戰后,殷紂王大敗自盡,殷商亡,周朝建立。
不過,伐紂雖說勝利了,周武王卻開始發愁了,愁什么呢?愁那些當初跟著自己一起伐紂的諸侯們。
當初,周武王孟津觀兵時,現場來了八百個諸侯,而牧野之戰時,參與的諸侯更是達到了上千個之多。
這些諸侯,有多少個是真心臣服于周朝的,又有多少個是“騎墻派”,周武王心里沒底。
如果在這個時候,某些“騎墻”的諸侯聯合起來,再來一個類似于周朝推翻殷商的舉動,那么周朝很難頂得住。
周朝一旦頂不住,那么自己積蓄了上百年才取得的勝利果實,就會被別人摘走。
換句話說,自己辛辛苦苦忙活一場,卻為別人做了嫁衣。
周武王的這種擔憂,可以說是不無道理,雖說牧野之戰中,大批諸侯參與了伐紂聯軍,但是保不齊有人在事后會眼紅,畢竟他們親身參與了推倒殷商的全部過程。
既然能推倒殷商,那也可以推倒周朝。
所以,天下這么多大小諸侯,始終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周武王當時面臨的處境,正是如何才能將眾多諸侯徹底收服,不再讓他們成為周朝的威脅。
而這還不是最讓周武王頭疼的,最讓他擔憂的,是殷商的殘存勢力。
殷紂王雖說已經死了,但并不代表殷商的勢力完全被消滅。
當初紂王死后,周公向武王提出,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統領殷商舊族,并讓其留在朝歌,這也算是周武王向天下展示自己仁政的好機會。
不過,周武王十分不放心,擔心武庚會在朝歌不安分,最終,還是姜子牙提出,把武庚留在朝歌也行,不過得有人監視才行。
之后,周武王將自己的三弟管叔、五弟蔡叔、八弟霍叔調到了朝歌周邊,圍繞著朝歌建立了邶、墉、衛三國,說白了就是監視武庚,史稱為“三監”。
做完這一切后,周武王才放心離開朝歌,回到了周國的舊地。
但沒回去多久,他就聽到奏報,說殷商舊民為慶祝武庚留在朝歌,舉行了盛大的慶祝儀式,更讓周武王糟心的是,不少小諸侯國,還送去了賀禮。
這些諸侯國之中,不乏有一些死忠于殷商的,他們視周朝為死敵,時時刻刻的在準備著如何反攻周朝。
本來周武王用懷柔的政策安置武庚,就是因為忌憚殷商的舊勢力,但沒想到的是,他的懷柔政策,卻讓武庚得寸進尺,而殷商的舊勢力則一步步擴大。
甚至發展到后來,周武王越是安撫眾諸侯國,諸侯國卻越是和武庚走得近。
比如其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國,甚至都不來朝貢周朝。
更過分的是,武庚對忠于殷商的諸侯,大加籠絡,同時還暗地里聯絡東夷方國等部落。
他想要做什么?不言而喻。
按常理來說,周武王此時只需要用武力,就會解決大部分問題,但關鍵就在于,當時的周武王不敢輕易動武。
一來,剛經歷大戰后,周朝整體實力虛弱,二來,當初征討東夷的商國軍隊已經撤回。
這一切,都讓周武王頗有些投鼠忌器。
還有,殷商是如何覆滅的,周武王也是歷歷在目。
當初,周武王討伐殷商,就是趁著商紂王出兵后才進行的,如今要是他也把兵力投入到平定那些諸侯上,或者舉兵討伐武庚,說不定就會重蹈殷商的覆轍。
要知道,周圍盯著周朝的諸侯著實不少,若是周朝在大戰中實力受損,那么這些諸侯國隨時都會撿漏。
這一切,讓周武王如何不擔憂?
既有搖擺不定的諸侯,又有隨時準備報仇的死敵,這就是當時周武王面臨的局面,也是他發愁根本的原因。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周武王想了很多辦法,總體來說,他做了三步。
首先,遷都洛邑。
周王朝的舊地,原本在關中,這里距離中原距離過于遙遠,不利于輻射和統治中原,更不利于震懾諸侯。
因此,在伐紂勝利之后,周武王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營建洛邑。
其次,就是分封諸侯,將周朝的王族,以及打天下的功臣們,分往各處戰略要地。
比如,姜子牙被分往淄博,建立齊國,周公之子伯禽被分往曲阜,建立魯國,諸如此類的分封還有不少,總之,就是把自己人遍布全國南北。
還有,就是采取文治,讓天下人傳遞出不再動武的意思。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就是當時周武王所做的舉動,通過這一舉動,他向天下傳遞出一個信號,那就是以后不會再有戰爭,可以休養生息了。
通過這一系列舉動,周武王認為周朝的天下穩了,可以把天下交給后人了。
但可惜的是,事情的發展往往違背人的意愿,在他死后沒多久,“三監之亂”隨即爆發,差一點就終結了周朝。
從表面上看,三監之亂是殷紂王的后人武庚意圖恢復商朝,因此才爆發的戰爭,但實際上,究其根本,還是周朝在大肆分封上,觸及到了原殷商貴族的利益所致。
畢竟周武王大肆分封周朝的新貴,必然會剝奪殷商貴族的封地,這些人,肯定不樂意。
最終,還是在周公和姜太公的配合下,三監之亂才得以平息。
事后,為了杜絕殷商王族這個隱患,周公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其中一部分殷商王族,被遷徙到周朝的各個諸侯之下,還有一部分,被封到了更遠的地方。
之后,周公頒布周禮,并將周禮推行天下,這樣一來,原本天下松散的諸侯,有了一個共同的價值觀,由此,凝聚力就相對提高起來。
可以說,周禮的出現,是當時社會的一個跨越式的進步,它促使天下從一個松散的組織,轉變成了一個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共同體。
由此,周朝坐穩了天下,開啟了數百年的統治。
總結一下,當初周武王伐商建周后,之所以憂心忡忡,主要還是應了那句“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的話,既有隨時隨地倒戈的小諸侯,又有虎視眈眈的殷商遺族,內憂外患之下,這才讓周武王十分焦慮。
好在他的一系列安排結局了部分問題,加上在他死后,周朝的相關政策,也算是彌補了部分問題缺項,這才使周朝的統治得以最終穩固。